首页  > 百科热搜  > 王阳明父亲参加考题超难的殿试,他因四个字答对了,便高中了状元

王阳明父亲参加考题超难的殿试,他因四个字答对了,便高中了状元

发布时间:2023-08-15 15:40:31     作者:历史中的一些事     浏览量:877    

王华还金


'王阳明'的大名恐怕很多人都听过,他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他父亲的学问也很出众。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在17岁时就参加了殿试,而且王华在面对皇帝出的'道德和法律谁重要'的考题,不慌不忙地写出了四个字,便中了状元。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这就来为您揭秘。

王华还金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王阳明是王守仁的别号,他在弘治十二年就高中进士,之后任刑部主事、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在任职时功劳颇高,很受皇上喜爱。而且王守仁还有军事才华,他平定了宸濠之乱等军事部署,为当朝皇帝的江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如此,在文学成就上,王守仁更是一绝。他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以及哲学理论影响了明代的千千万万学子,还有人将王阳明心学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哪怕到今天,王阳明心学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他不愧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为何王阳明文武双全,又有超高的思想境界?这恐怕得追溯到他的家庭教育——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身上。因为王华也是一位品行端正的君子,史书记载的'王华还金'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据说,王华六岁时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正好遇到了一伙人在吃酒,偏偏其中有一个人身上揣着金子,几个人喝得酩酊大醉,不知踪影,一包金子也漏了下来,若是普通人恐怕要见财起意了,而六岁的孩童又懂得什么呢?哪怕王华此时把金子拿走,也没人会追究到他的头上。

没想到王华非常正直,他想守在原地等金子的主人回来,不过六岁的孩童守着一包金子非常危险,万一遇到歹人抢走或者有人冒领就不好了,王华虽然六岁,但他也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就直接将一包沉甸甸的金子扔到了河里,等到金子主人酒醒后急匆匆赶回来时,王华顺手一指平静的湖面——就在那河里。主人又激动又惊讶,急忙掏出了一锭银子给他,王华摆摆手拒绝了谢意,就这样回家了。此事虽小,但是发生在一个年仅六岁孩子的身上,让很多大人都自愧不如,王华真的是又正直又聪颖。

这样一位品行端正的君子,在成化十六年,以浙江乡试第二名的成绩中举。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本来王华的文学水平很高,而且屡次获得先生的称赞,在这次乡试时,他的文章也夺得第一名,可惜他答谢考官时身着白衣,当时的主考官是个非常传统的老古板,认为王华:'衣着不端,简直不成体统!'于是将他的成绩降为第二名。

俗语有言'真金不怕火炼',虽说王华乡试只得了第二名,在殿试面圣时,他却一鸣惊人,只用了四个字就赢得皇上的重视,夺得榜首。

据史料记载,王华殿试时,皇帝出的是'道德和法律谁重要'的考题,这道问题非常难答,因为道德和法律都有侧重点,谁也开不开谁,这个问题就好像问:馒头和米饭谁重要一样。

此题一出,举子门皆倒吸一口凉气,各个暗暗心惊,只见年轻的王华面容自信,提笔再手,丝毫不见慌乱。他仔细思索了一会,便在试卷上答道:'法因乎时而制其宜,所以品节乎道者也。道立而法未备,则民生未遂,民患未除,未足以言治。法具而道有未立,则纲常沦斁,风俗颓靡,文奚足以为治哉?故善为治者,不徒恃乎法以制天下之人,要必本于道;而善为法者,不徒徇乎名以诬天下之人,要必求其实焉……'意思是,法律和道德一样重要,毕竟没有法律,天大大乱,就没有了道德。而没有道德,民风败坏,法律就不会被遵守。

当然了,只有观点没有主题的文章并不会被重视,最令人惊讶的是王华最后的总结:昔宋儒朱熹入对,有戒其勿以正心诚意之说进者。熹曰:'吾平生所学,在此四字,岂敢隐默以欺吾君。'臣尝诵此以自箴警。今承明诏,故于篇终直举所得于学者以为献。'这就指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正心诚意。

这巧妙的'正心诚意'四个字非常有分量,表面上是要我们正心诚意的推行道德,推行法制,道德和法律是帝王的左右手一样,哪个都不能偏颇,它们都很重要。背后的深意是要朝堂从上到下的落实,确确实实地将道德和法律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底。王华写的虽然简单,却抓到了关键点,又不会惹上怒,可以说他的回答,令很多人都满意,真不愧是大手笔。就这样,龙颜大悦,皇上最终采纳了他'正心诚意'的答案,并且当场点他为状元。正因为有了'学霸'父亲的教育,王阳明才会成为一代大儒,名扬天下。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超难     答对     王阳明    
上一篇:应付职工薪酬知多少 下一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调整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和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的货币篮子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