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会同村嬗变记 打造牛津小镇

会同村嬗变记 打造牛津小镇

发布时间:2023-08-14 09:24:11     作者:广州日报     浏览量:402    

会同村

被修复过的古村前街。

▼姚雨彤站在会同村古屋改造的书店里。

会同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治家

会同村

3月29日下午,暖暖的阳光洒在斑驳的院子里。

“咯吱咯吱”,随着半掩的木门被推开,淡淡的花香糅合着咖啡的清香迎风吹来,院子里一名女大学生身着白纱西洋礼服,充当模特被摄影师指挥着摆弄各种pose;旁边两张小桌边,几名游客正喝着咖啡惬意地交谈,院内院外,一批批游客时不时进进出出,让本不宽敞的小院显得有些拥挤。

这是珠海会同古村里的一家名为“老屋咖啡”里的一个普通的午后:西厢房里,坐满了喝着咖啡闲聊的客人;东厢房里,几名穿着古装的大学生正拍摄短剧……但是四年前,这里还不过是一栋破败不堪的古屋,是村里现存30多栋古建筑中普通普通的一间。

“大学小镇”

上篇

曾是珠海“第一村”

珠海凤凰山北麓,沿着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新校区门前一条崭新柏油马路走到尽头,参天的古木下,一条静谧幽然的乡村小路将人们引向凤凰山麓深处的会同村。蜿蜒的小路两边,农林、果园,山清水秀,村前一座弯弯曲曲的风水池鳞波荡漾,一群群鸭子在池塘里悠闲地嬉戏,与岸上高大茂密的古樟树下古村落相映成趣。

据了解,会同古村有着200多年的历史,1732年,姓莫、鲍和谭的三家人来自不同地方相约于凤凰山北麓建村,“会同”因此得名。后来,莫家中的莫仕扬事业有成,做上了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莫家三代即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在太古洋行任职长达60多年。他们为太古洋行的船运业、制糖业、船舶工业、保险业和进出口贸易等产业积聚了雄厚的财富,同时也将会同村1000多位族人乡亲带出家门,造就了一支懂得西方经营之道的管理队伍,并由此在广州、上海、福建等地创办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工商企业。

村里现存的古村落是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当时的海外富裕宗亲投资,会同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核心结构为“三街八巷”,主要建筑包括2座碉楼、3座祠堂和40多座民居。

迄今保存最完整有栖霞仙馆、碉楼、祠堂及30多处古色古香的清代民居,使其成为一个难得的古村落建筑群,也是珠海近代史的活标本。

最让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早在1927年,由莫家人从香港购回发电机,让会同村村民使用上了电灯照明,这是当时的香山县(现今珠海中山两市)第一个亮起了电灯和播放电影的村子,显赫的会同村声名鹊起,因而也有着“民国时期珠海第一村”之誉。

UIC的进驻让古村重新兴旺

但是随着原住乡亲大量走向港澳甚至更多的定居海外,会同村人烟日益稀少,众多古建筑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开始破败。

近十来年,随着周边境道路的完善,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和田园情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的到来和画家来此写生。2007年珠海市在该村成立了“原创艺术基地”,即“会同画家村”。它由政府部门投入专项“文化建设基金”,在早已废弃的原会同小学里改建而成,与古村建筑相邻,门口即为上书“北环紫极”的古村墙北闸门。“会同画家村”由政府无偿提供给珠海本土艺术家开展创作,成为会同村在现代社会的全新“文化亮点”。坐落在村口小石桥头的“会同画家村”至今常年仍有十多名本土画家常驻这里创作。

画家尚燕也是较早进驻画家村的一员,看到村里那多岭南古屋日渐破败,尚燕有些心疼。但是这里的旧民居都是私产,主人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的老屋根本没法找到主人,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想出资修葺都心有余力不足。

尚燕一直想租下几处老屋原样翻修,尝试着做一些保护性开发,经营点咖啡之类,可供自己和朋友们小聚。几经努力,最终找到一位帮人看管祖屋的阿姨,才得以辗转联系上身在香港的房东,经过多次沟通,对方答应将父辈留给自己的一套宅子给她保护性使用。有着画家的灵感,通过她自己的设计,修旧如旧,2014年初,深居在一条小巷子里的“老屋咖啡”正式诞生,便成了会同村除小士多以外的第一个正式的商业主体。原本,只是在周末或节假日,会有一些朋友结伴来到这里,点些小吃、喝杯咖啡,享受这份优雅和惬意。但随着2014年UIC新校区在会同村破土奠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会同古村,尤其是去年,UIC的师生整体进驻新校区,“老屋咖啡”便常常变得一位难求。

古村拒绝“大学城中村”

近年,虽然珠海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不少旧的城中村陆续完成了改造,但因会同村古建筑整体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始终守住了宁静,没有大拆大建。

新世纪之初,随着珠海大学园区的进入,会同村靠背的宁塘村、官塘村两个村庄早就旧貌换新颜。2006年,第一拨大学生进这两个村开公寓旅馆,村民也纷纷拆掉旧房兴建多层的住宅,出租给学生。仅仅宁堂村目前就有几十栋小楼耸立,附近高校数万大学生为主要租客源。但是,那两个村口经常瘫痪的交通和大量的外来人口开始让村子变得拥挤不堪。

反观会同古村,村里将集体土地租给商家给UIC建造新的学生宿舍,紧邻宿舍是政府划拨的免费教学用地。随着去年6000多师生整体搬进新校区,会同村开始处处都洋溢着大学的气息,UIC的师生随处可见,但没有“城中村”的喧闹嘈杂。

“会同村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古村风貌,作为会同后人,我们在保护好古村落,更要努力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中西合璧的特色幸福村居。”会同社区党支部书记甘伟明表示,UIC的进入,提升了会同村的文化底蕴,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仅仅出让学生宿舍土地租金,每年给村集体带来200多万元的收入。会同村在创建幸福村居进程中将发挥村居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体推进古村落活化。这一想法与UIC校长吴清辉的“大学小镇”观念不谋而合。这所香港基因的大学,一直梦想着建立一个跟西方“牛津小镇”“剑桥小镇”类似由全开放式大学和本地居民重新组合而成的文化小镇。

吴清辉校长说,“这里有一座全开放式的大学,有艺术工作坊,有音乐厅和体育场馆,有商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和说着各种语言的名家大师甚至游客,与当地村民和谐相处,做到社区中有大学,大学中有社区,这将是多么的美妙。”

“会同村不断地蜕变与转型”

姚雨彤,UIC的大四女生,2014年的一个冬日,一时兴起想要去看一看传说中的UIC新校区。一个人骑着单车,在北师大珠海分校里问了许多人,最后将信将疑地骑上了一条尘土飞扬的路。抬头是“会同钓场”,左右都是农庄,她一边骑一边迟疑,最终热心人为她指路,带她去看了会同村。

一进会同村,古老的建筑、和煦的阳光与如茵的草地一下子吸引了她,从此大学四年,她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关注会同村村民的生活与珠海古建筑保护。至今会同村没有专业的解说和导游,一旦学校或者当地村委接待外来宾客, 姚雨彤常常被请去临时担任解说。

雨彤说,这几年村民逐渐意识到了会同村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一些小店退却又出现,使人应接不暇。好的转机出现在2017年,UIC整体入驻,大学的义工行动课程与会同社区合作,同学们参与到了会同社区的建设当中。“从破败,到商业发展,再到精神文化活动的引入,会同村经历了不断的蜕变与转型”,姚雨彤微笑着说。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嬗变     牛津     小镇    
上一篇:李宇铭博士:素食目的不在吃,而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下一篇:舌尖上的恩施-油香儿。还是小时候的味道,还是故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