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两程祠碑:程颐“道尊海宇 名重天下”
发布时间:2023-08-14 08:40:28 作者:两程故里 浏览量:513
上文潞公1求龙门菴地2小简 出真稿3
颐窃见胜善上方旧址,从来荒废为无用之地。野人4率易敢有干闻5,欲得葺幽居於其上6,为避暑著书之所。唐王龟7构书堂於西谷,松斋之名传之至今。颐雖不才,亦能为龙门山添胜迹于后代,为门下之美事。可否?俟命8。
注:1、文潞公: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号伊叟,山西介休人。历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50年之久,被史学家称为宋朝第一名相。文彦博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先后任翼城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枢密副使、枢密使、参知政事、平章军国重事。嘉祐三年(1058),出判河南府。四年,封潞国公。
绍至四年(1097年),降为太子太保,同年,文彦博去世,时年92岁。宋徽宗蔡京为相时,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祐党人”,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又被追复太师,谥忠烈。死后葬今伊川县城关镇罗村。
文彦博位居宰相,“虽穷贵极富,而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这也是程颐向文彦博写信求地的原因。
2、龙门庵地:指位于龙门山的胜善上方寺,建于唐代。
3、出真稿:出于程颐遗留之书稿。
4、野人:山野之人,程颐自称。
5、率易敢有干闻:率易,轻率,随便;敢有:谦辞,不敢,冒昧;干闻:通“问”。意为“我随便冒昧地问”。
6、欲得葺幽居於其上:欲得:想要;葺幽:葺,用茅草覆盖屋顶。意为“我想要把寺庙修葺一下住在里面。
7、王龟:唐朝人,字大年。性简淡萧洒,不乐仕进。于龙门西谷构松斋,栖息往来,放怀事外。
8、俟命:听天由命。这里指等待答复。
文潞公送伊川先生地书简 出真书1
先生斯文已任2,道尊海宇3,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盛4。龙门久芜,虽然葺幽,岂能容之?吾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粮地十顷5。谨奉构堂6以为著书讲道之所。不惟启7后学之胜迹,亦当代斯文之美事。无为赐价8,惟简是凭 。9晟照规编次。10
注:1、出真书:出自文彦博的书信。
2、斯文己任:《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斯:此。文:礼乐制度。)后以“斯文”指文人或文化。己任:称赞程颐以兴起斯文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宗称二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
3、道尊海宇:程颐在洛阳讲明道学,为天下人所尊崇。
4、归门甚盛:时程颐与其兄程颢在洛阳家中讲学。程颢、程颐出生在湖北黄陂,嘉祐二年(1057)程珦被授予国子博士,在西京染院(负责皇家服装染制)任职,把祖父葬在伊川,并把家定居在洛阳履道坊。履道坊,在今洛阳郊区李楼一带。西北与司马光所住的集贤坊相邻,同文彦博、吕公著的住处相距不远。文彦博居从善坊,“从善坊,文彦博宅”(乾隆《洛阳县志》卷一一)。距邵雍住的安乐窝也只有七八里路,属同一街巷。据二程弟子刘立之、范祖禺记述: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人得所欲。居洛殆十余年,与弟伊川先生讲学于家,化行乡党。。。。。。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邢恕记述说:“闾里大夫皆高仰之,乐从之游;学士皆宗师之,讲道德劝义;行李之往来过于洛者,苟知名有识,必造其门,虚而往,实而归,莫不心醉敛衽而诚服。”从中可以看出二程当时在洛阳讲学时的盛况。
5、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粮地十顷:伊阙南:指龙门南。鸣皋镇:即今伊川县鸣皋镇。北宋时归伊阳县管辖。小庄一址:一处庄园。粮地十顷:田地十顷。文彦博官至宰相、太尉。据史料记载:其在元丰四年任洛阳西京留守,封潞国公。食邑二万三千六百户、食实封一万一百户。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随月俸向官府领取。西京留守为朝中老臣担任,俸禄高于宰相十倍(宰相月俸在300贯)。由此可知文彦博俸禄之丰厚。
6、謹奉构堂:謹,助词。奉,奉献。构堂,构建堂屋。
7、不惟启:不惟,不仅;启,开启。
8、无为赐价:无为:不要认为;赐价:赐给,价,作词尾;无为,一说元为,本意是赏赐的。
9、惟简是凭:用书信作凭证。
10、晟照规编次:晟,程晟;照规编次,按照规距编排。
正房五间,伊川先祖1著书之所。东房三间,西房三间,门弟群居2。大门一间,扁3曰伊皋书院。缭以崇垣4。田十顷,税粮三十石5,乡人稞以耕种6。除纳粮外,出稞7以共8弟饮食衣服之用。及祖没世9,弟群10获所著五经等书,尊所闻,行所知,各之四方11。群弟扁曰伊川书院。后父端中12,本县纳银五十两为己业13。其田四至,东至鸣皋街,西至水泉,南至官路,北至顺阳河为界。
宋绍兴丙子14正月伊川孙程晟后勒诸石於旌孝院15以垂永久。王逹 刊16。
注:1、伊川先祖:程颐号伊川,指先祖程颐。
2、门弟群居:指弟子们居住。
3、扁:同“匾”。
4、缭以崇垣:缭,绕。周围有高的墙。
5、税粮三十石:石,宋代粮食计量单位。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6、乡人稞以耕种:稞,同“课”,租种。出租给乡人耕种。
7、出稞:出祖。
8、共:同“供”。
9、及祖没世:等到程颐去世。
10、弟群:弟子们。
11、各之四方:之,走向。各自走向四方。
12、后父端中:后,后来。程晟父亲程端中,靖康末年随宋高宗南渡,管理六安军事。建炎三年(1129),抗金战死。
13、己业:自己田产。
14、宋绍兴丙子:宋高宗赵构二十六年(1156)。
15、旌孝院:在程茔。
16、刊:刻。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