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是否被过誉?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是否被过誉?

发布时间:2023-08-09 16:48:23     作者:龙牙解码室     浏览量:776    

过誉

正面意义确实没有吹得那么大,敦刻尔克撤退确实也非常丢人,放在大背景里面看,敦刻尔克撤退甚至可以说严重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国运,这毋庸置疑。

对于英法两国来说反面意义倒是十分巨大,但是为二战以后全球兴起轰轰烈烈的反殖民主义斗争贡献了巨大的意义,很多殖民地国家人民开始意识到,英法是正儿八经的纸老虎,不是不可战胜的。从这一点来看,敦刻尔克大溃逃的意义十分巨大。

过誉

单纯从军事上讲,1949年蒋逃湾湾都比敦刻尔克大溃逃指挥得出色,组织得更好,相比之下连民船都要征用的敦刻尔克大溃逃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蒋逃台还带过去了政治和经济金融体系,不单单是军队,这个组织难度显然要比敦刻尔克大溃逃高很多很多。自从南京丢了以后蒋就开始着手筹备逃台事宜,组织运力搬家,可以说对军事局势的判断十分准确了,英法的敦刻尔克大溃逃简直是事到临头才火烧屁股慌了神,一丁点预判能力都没有,属于丢人丢到了家的典范。

就英法在二战中的稀烂表现,二战结束后殖民地人民放心大胆的掀起了反殖民战争,突然发现原来以前炫舞扬威的殖民者老爷们不堪一击,几条破枪也能打个有来有回。

陈赓大将前往越南担任军事顾问指导越南人民反抗法国统治的时候有个名气很大的战例,他要求越军提前布置阵地准备伏击法军,结果因为下雨越军推迟了一小时行动。陈赓大将气得大骂,心想完了完了,这还伏击个屁。结果法国人也因为下雨推迟了行动,法军、越军不约而同都不愿意冒雨行动,反而让懒洋洋的越军赶了个正着,圆满完成了任务。

简直是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正宗哥俩好。

正是因为这种战斗力水平,以及在殖民地的实际表现,才让美苏中三国放手掀起全球性反殖民战争,彻底埋葬了罪恶的殖民主义时代可以说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的极差表现,让全世界都明白了这俩怂包的底裤在哪儿,一把薅下来就是个时间问题了。

1

当然,英法武装力量的精髓在于海军,空军大家都刚刚开始搞还看不出个所以然,但是海军确实才是英法武装力量的主要仰仗。英法作为传统海权国家,陆军拉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连即将垮台的大清都打不过,法国陆军有什么脸面自夸?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法国人要搞个“马奇诺防线”,觉得这是蠢,其实不然,天底下没有人比法国人更加清楚自己的陆军是个什么货色,没有坚固工事依托你想让这帮子大爷兵去跟你打野战去?开玩笑呢……

英法这两个国家陆军战术极其呆滞、死板在二战之前这一点还暴露得不充分,在二战以及战后已经很明显了。他们的战术基本上就是个“战线展开、纵深配置、火力突击、层层推进”。

战线展开:依托地形展开战线,部队成一线布置,组织起一条战线;

纵深配置根据战术技术需要进行纵深配置,依次展开至少三线部队,第一线是步兵,二线是炮兵和其它突击力量,三线是保障部队;

火力突击这个很简单,就是“炮兵轰完步兵冲”,后来有了装甲力量就是坦克冲;

层层推进:掌握一定的预备队,在第一波配置取得进展以后动用预备队维持战线,撤换第一波部队修整,预备队把上面那一套再来一遍。

当然这是进攻战斗的战术,防御战斗其实是一回事,不过是方向拧180度而已。这个战术说得不客气一点,主要还是拿破仑的功劳,是炮兵部队大规模成军以后的老战术,一直到二战后的越南抗法战争和中国的对印自卫反击战都没什么本质性变化。

而同时期的其它军事大国早都发展出了各种各样新式战术了,配合新的技术兵器比如坦克、轻装步兵、远程火炮、直升机等等,打得英法抱头鼠窜非常正常。

蓝色线条就是英法这种战术的典型配置,先是在前沿弄很多障碍物,铁丝网、堑壕、地雷什么的,然后在障碍物后面放一条防御前沿,在前沿前面适当位置占领几个制高点或者重要要点。指挥所和其它辅助作战力量放在前沿后方组成防御体系,配置侧翼防守力量。炮兵放在防御体系侧后方便于发扬火力,提供更大的射击覆盖范围,后勤补给配置在更加后方的位置维持补给。

对付这种破烂儿战术配置的方法简直不要太多,主要有中、苏、美、德三种。

中式战法讲究谋篇布局,通过对整体战场的把握,迫使敌方战线出现大的缺口,然后打穿插迂回、零敲牛皮糖。图中就是典型的中式打法,以一号、二号佯动攻击,迫使敌方将防御重心转移到敌右翼,然后以三号主攻突击敌后方。到这里也仅仅是战斗准备过程,待敌方战线混乱以后真正的作战才刚刚开始。主攻、助攻、佯动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可以随时转换。比如说敌防御侧重在右翼,则主攻左翼,敌慌乱之间重新防御左翼,则原来的佯动攻击伺机包围一部右翼兵力,形成“围点打援”的态势。总之中式战法的精髓就是“水无常态、兵无常势”。

苏联战法讲究大纵深快速前进后退,在运动战中迫使敌方部队脱节,伺机包围歼灭敌军,这里就不画了,大概就是让敌军不得不快速前进或者后退,在纵深上让敌军脱节,再到脱节的位置穿插包围歼灭。所谓的“钳形攻势”,是穿插这个步骤,刚开始大纵深运动战并没有表现出来。

美式战法讲究重火力突击,本质上还是脱胎于英法传统战术,但是急剧提高了火力密度与强度,突击方式也注重技术兵器的使用。

德式战法是所谓的“闪电战”,也就是利用技术兵器的代差实施后勤极限上的大纵深穿插,以击溃敌后勤体系为目标,大纵深绕防线。

这几种战法都能有效克制英法传统战法,其中最高效的还是中式战法。

2

中式战法正面与英法传统战法碰面,比较典型的是对印自卫反击战

印军,尤其是照片里这两个锡克兵,在英军的战斗序列里其实算是“精锐”。印军的战法主要就是继承的英军战法,战术思想与战术动作基本上都是英式的,而且比英国本土士兵更加勇敢顽强,更能吃苦耐劳,所以在二战中有大量锡克族、廓尔喀人在英军服役,战功累累。

但是一碰解放军嘛……

解放军西藏军区指挥员对印军战术的评价,有一段话我只记得大概意思:印军战术非常死板,一般都是按照战线配置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向我阵地一线推进,局部被击溃则整个战线面临崩溃危险。防御战斗中印军同样如此,组成由障碍物、防御前沿组成的战线,利用预备队准备堵口,并不会灵活调整部署。一旦被击溃,则立刻一哄而散跑到山坡上打零散游击,被我搜山部队逐一击毙或俘虏。

这个战术表现与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的表现出奇的一致,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敦刻尔克》里都有反映,当然诺兰只是反映历史真实,并不懂什么战术问题。电影里战线崩溃以后,尽管诺兰讳莫如深,还是能够看出整个部队的混乱不堪,以及“一哄而散”的本质。

敦刻尔克大溃逃中德国也就是缺乏海军和空军,无法获得制海权制空权,当时的火炮射程和威力也很有限。德国人作为普鲁士军队打底的大陆军,确实是名不虚传,打英法这种海权国家的陆军确实砍菜切瓜一样。最后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只能叫做“猬集一团”,如果是现代远程火力,一个都跑不掉。

二战结束后英法两个老牌殖民国家彻底死了心,知道自己在陆地上的无能,这也算是敦刻尔克大溃逃的教训吧……

法国还勉勉强强反抗了一下,在越南垂死挣扎了一会儿。

英国干脆利落除了当搅屎棍留下一地烂摊子以外撤了个干干净净。

他们见识了德军、苏军、美军让人眼花缭乱胆战心惊的陆上现代大兵团交战,作为盟军也参与了很多战役,在艾森豪威尔麾下体验过这种大陆军作战,亲身感受过什么才是真正的陆地大国全面战。对比一下自己在二战早期的表现,在敦刻尔克的慌乱无助,内心的悲凉可想而知。

当然他们还没见识过中式战法,不过也很快了,在朝鲜战场算是好好上了一课,陆地大国果然一个都惹不起。

所以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敦刻尔克大溃逃的历史意义,那就是:

彻底打断了老牌殖民帝国的脊梁骨,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几斤几两,拉开了殖民时代结束的帷幕。

从这一点上看,意义非凡。

END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过誉     敦刻尔克     撤退    
上一篇:世间对亡友最悲情的悼念: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下一篇:曾经负债400亿的贵州黔南独山县,到2022年下半年,是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