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比“认错”更重要的是“知错”,孩子屡教不改,可能不知道错在哪

比“认错”更重要的是“知错”,孩子屡教不改,可能不知道错在哪

发布时间:2023-08-07 19:21:12     作者:光明网     浏览量:824    

知错改错不认错

“和你说了多少次了,要带着游泳圈去海里才安全,怎么总犯这样的错误呢?你再犯错妈妈不喜欢你了啊”

碧蓝的海边,金黄的沙滩上,孩子哭成了泪人。这已经不是孩子第一次犯错了,每次都是直冲冲的到海里,不加任何安全措施,妈妈尽管说过很多次,可孩子依然屡教不改。

知错改错不认错

孩子犯错,就像吃饭一样频繁而日常,免不了家长的苦口婆心的劝说调教。可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终究还是一次次的挑战着家长的耐心,是孩子听不懂话?还是孩子就喜欢犯错?

知错改错不认错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也许是家长给了孩子错误的暗示。

孩子“屡教不改”,家长的错误暗示是诱因

海边的那个孩子,其实是我非常要好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她从不刻板也不棍棒,但却总是挂着一句“你再犯错,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试想,一个孩子接收到了“妈妈不喜欢我的信号”,孩子的心里会多么的伤心。

犯了错,接收批评已然让孩子情绪低落,可是很多家长总会多加一句“不喜欢你了”,让孩子的情绪一落千丈。

似乎孩子不犯错的时候,家长才喜欢,孩子犯了错,家长就不喜欢孩子了。孩子就在这种“被喜欢”与“不被喜欢”之间来回切换。

情感的切换取占了做错事的位置,孩子更加关注的是家长对自己的喜欢不喜欢,多次被家长灌输“不喜欢”,孩子就会产生很强烈的自我否定。

“不喜欢”让孩子开始了自我否定,甚至自我讨喜

三个月前,嘟嘟被送进了寄宿学校,面对没有妈妈爸爸的环境,嘟嘟很不开心。每逢周末,嘟嘟和父母在一起的相处都不太祥和,因为一周五天的分开,让嘟嘟非常渴望父母的关注,周末回到家就是各种撒娇调皮,肆无忌惮。

面对一个6岁的孩子,爸爸说“你如果以后周末回来总这样调皮,我和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爸爸的“威胁”,并没有让嘟嘟改变了己,不再调皮,而是比以前调皮的更厉害了。嘟嘟曾告诉寄宿学校的校长“我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我做什么他们都不会喜欢了”。

这句话说出,就意味着,孩子对错误的改正失去了信心,开始自我否定了。

孩子的美好和赞许大多源自于和自己血浓于水的双亲,反过来,轻视和不喜欢也同样源于父母的不良做法。也许只是家长的一句随口而出,却让孩子认为,自己总犯错,导致了爸爸妈妈不喜欢我。

这种自我否定一旦形成,孩子就会默认自己是一个“犯错体”,无论他做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会把他放在不喜欢的位置。与其不能成功讨取爸爸妈妈的喜欢,倒不如讨喜自己吧。而讨喜自己的最大表现,就是继续犯错,犯着自己已习惯的错误。

想让孩子不再犯错,重点不是用家长的“不喜欢”去威胁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你怎么样做爸爸妈妈才会更喜欢你,你该如何去认识和改正错误。

想要孩子不犯旧错,家长要教会孩子认识“错误”

不同于成年人的世界,孩子犯错的缘由大多是因为喜好驱使,无法分辨错误与正确的界限。然而家长过度的用“喜好”和“威胁”去震慑孩子,驱赶错误,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差。

只有孩子自己真正明白,错误是因何而起,如何改正,才能不犯旧错。

1.孩子犯错时,请父母不要回收你的爱

女儿总和妈妈说“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妈妈很诧异的反问“为什么这么问呢?” “因为我一犯错,你就说不喜欢我了”。孩子的对犯错的条件反射大概就是“我一犯错,妈妈就要把对我的爱收回去了”。

我们拥抱孩子的爱是真实的,我们亲吻孩子的爱也是真实的,当孩子犯错,我们同样要给予真实的爱。

某一天,当你看见孩子又犯了让你说了八百遍的错时,你气不打一处来,但必须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一定不要立即收回爱。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的是:同样的错误你已经犯了很多次了,需要改正自己,然而妈妈对你的爱不会因为你犯了错而跑丢了,它永远都在;不过如果你能改正,妈妈会更加爱你。

家长需要用“更加爱”去弱化孩子的犯错动力,推动孩子的改错动力,孩子才会知道,改正错误其实是件很划算的事情。

犯错的孩子,其实已充满自责,不安,惭愧,但若对方不责怪,反而会生出一些感激来,更何况,这份感激是源自于最爱的爸爸妈妈呢。

2.面对孩子的犯错,请为其“错误”提纯

“凌晨两点还不睡,你要干嘛?” “我儿子又尿床啦,这个礼拜第三次了,我要疯了”

朋友的儿子非常可爱,可就是尿床这个事儿让妈妈再三的崩溃啊。面对尿床,妈妈也不好批评孩子,听专家说这是心理问题,更是不好解决。

直到某一天,妈妈听到了另一个朋友对孩子尿床的说法“尿床衣服就湿漉漉的,身上臭臭的,小朋友会笑话你哦”。这句话比起妈妈“你都把妈妈的床尿脏了,妈妈还得洗”好使多了。

很多时候,家长在面对孩子错误的误区就在于,总是用情感和情绪去模糊化错误,比如,你的错让妈妈很伤心/妈妈很累/别人不喜欢你了....

孩子无法在阴雾中看清错误的样子,甚至看不清自己,只是被不知所云的情感所笼罩。只有家长将孩子的错误提纯,精简,用孩子听得懂的话去解读,方可让错误这只小怪兽在迷雾中原形毕露。

家长需要解读孩子的错误,并为其提纯,让孩子作为一个错误的本源了解自己做了什么错的事情,这个事情是对孩子自己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孩子为什么犯了错等等,而不是告诉孩子你带给妈妈什么样的影响。

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挖掘他自己最深层次的需求和影响,以此才能够将错误的“影响”与孩子的相对应,明白了错误的最核心点,才会迈出改正的第一步。

3.面对孩子,请尽量选择“倾向”于孩子的改正方法

能够帮助孩子勇敢的去接受错误的改正,父母就要明白,真正的解决方法一定是孩子愿意去接受的,那改正错误这件事,也自然是孩子心甘情愿,不会再往返的事情。

看过很多家长,对于孩子错误的改正时,方法往往是“我说过这么做就得这么做”。但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妈妈,我就先画一个爱心再睡觉好不好?”我们更希望是后者的方法,因为孩子更容易接受。

选择倾向于孩子的改正方法,并不是一味的考虑孩子的感受。

实则,我们都明白,教育权威之下,孩子无一不在言听计从,可下一次,也许错误还会发生。让孩子心服口服的改正错误,最佳的药剂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感受,也明白父母的感受。

如果把反正错误这件事分为父母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两部分权重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划分比例为4:6,这意味着,父母要多拿出两分的权威让给孩子,不多不少,一分是爱,一分是尊重。

爱与尊重,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因为长期无法讨喜父母,而默认自己的无能,继续犯错。

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的“犯错体”,他们只是在去打败小怪兽的途中丢了武器,还遭遇了迷雾。

而拨开迷雾,带给孩子武器的那个人就是父母,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就是武器,为孩子的错误提纯,帮助孩子认知错误,就是拨开迷雾,而最终,我们一定要选择更适合于孩子的那条路,走下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屡教不改     知错     认错    
上一篇:地动仪模型备受争议被移出课本,中科院院士:房梁掉块肉都比这强 下一篇: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美学深度解析:剖析千年教堂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