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军服上的“兵”和“勇”,两者之间的区别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3-08-07 17:18:04 作者:团结报党派e家 浏览量:52
清朝的时候,“兵”是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这种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清朝在入关之前,主要是依靠由旗人组成的八旗兵力量。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清朝顺治元年),清朝入关定鼎中原之后,为了弥补八旗兵的兵员不足,清朝政府又建立了由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由汉人组成的汉兵以绿旗为标志,因此又被称为“绿营兵”,也称“绿旗营”,简称“营兵”。
清朝的八旗兵大部分是用来卫戍京城北京的,小部分的八旗兵则驻防在全国某些要地,而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
自从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兵由于养尊处优,开始腐化,毫无战斗力。到了清朝康熙初年,平西王吴三桂等三藩之乱的时候,八旗兵已经无力前往前线打仗,清朝只有依靠绿营兵的力量了。到了乾隆末年,绿营兵也逐渐腐化,战斗力极其脆弱。
八旗兵和绿营兵虽然有区别,但是,二者都是清朝的正规军,其驻防之地、兵额、饷银等都是有规定的,不经过朝廷的准许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也就是所谓的清朝的“经制兵”。
而清朝的“勇”又称为“乡勇”,是由于军事的需要而临时招募的兵员组成的军队,用来补充八旗兵和绿营兵的不足,等战事结束之后,勇这种临时军队就要解散。因此,勇不是清朝政府的正规军队。勇这种临时军队的建立始于清朝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当时,清朝的将领福康安去台湾镇压林爽文起义,但是,在战场上,福康安的军队却屡次遭遇失败,于是,福康安就采取了“以土著破土著”的办法,在台湾当地广为招募当地人组成临时军队,以增加自己的战斗力。这种临时军队被称为“乡勇”,也称为“勇”。最终,福康安利用临时组成的乡勇队伍镇压了林爽文起义。这是清朝最初出现“勇”这种临时军队。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也就是湘军),定营哨之制,给予优厚的饷银,称为“勇营”。这时,清朝政府的八旗兵、绿营兵都不堪一击,因此,朝廷不得不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也是招募的乡勇)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后来的捻军。从这个时候开始,“勇”就代替了清朝的“兵”,虽然此时清朝的绿营兵仍然存在,但是却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于是,“勇”就成了国家的正规军,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清朝的“经制兵”。(汪武君)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