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庙 ▏作者胡圣宇
发布时间:2023-08-07 12:43:22 作者:悠悠丰惠 浏览量:222
微风轻拂中,我站在曹娥江边,看江水浩渺,波平浪静,而我的思绪被卷入了历史的漩涡中。
曹娥江在上虞境内古称叫舜江,相传是虞舜避丹朱之乱来上虞,率百官治江害而得名。东汉汉安二年端午,按越地旧俗,曹盱在舜江上迎潮祭祀伍子胥。这一日风急浪高,曹盱不幸落水身亡。女儿曹娥年方十四,她沿江号哭寻找父亲,一直寻至第十七天仍不见父尸,便投入江中。神奇的是,五天后,曹娥抱父尸浮出水面。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来,我似乎看到一垂髫弱女站在曹娥江荒草摇曳的滩涂边,低沉悲切的哭声在历史深处回旋。“心摧目断哭江濆,窥浪无踪日又昏。不入重泉寻水底,此生安得见沈魂。”曹娥之举感动乡里。人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投江寻父的江边造了曹娥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把原来的渔村改名叫“曹娥村”,又把“舜江”改名为“曹娥江”。宋代以来,历代帝王对曹娥的“孝节”大加褒扬,曾先后敕封她为“灵孝夫人”、“纯懿夫人”、慧感夫人”等。
“汉碣嵯峨几百秋,曲坟遗庙越山头”。曹娥庙坐落于凤凰山下,坐西朝东,面向曹娥江,静静聆听着曹娥江水悠悠淌过。曹娥庙,恬淡静穆地安卧在民居之中,在阳光照射下,耀目生辉。老墙的基调是深红的,被风雨时光冲洗了千年,已有些斑驳和褪色,无声地诉说着流逝的岁月。在这方江南的净土上,曹娥庙承载了无数善男信女步履匆匆的背影,他们带着天南地北的脚印与尘土,来到曹娥庙,留下不同的殷殷祈愿,然后匆匆离去。
怀揣着虔诚拾级而下,曹娥庙大门口,两旁镌刻着一副寓意十分深刻的对联,“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据说是明末青藤狂人徐文长所撰。孝敬父母是做人立世之本。倘若不能善待父母,即使走入庙堂参拜,也是徒劳无益的。如果常常能取悦父母,让他们每天都过得开心,即使在菩萨面前不行跪拜之礼,也没有什么关系。细细品味,不禁拍掌叫绝,感慨万端。
跨过大殿的门槛,我远离了滔滔的尘寰。通往正殿的石板路上立着几座香炉,香火还在氤氲,便有一种凝重的情愫激荡在我的心底。抬头仰望,蒋中正先生题写的“人伦之光”匾额高悬在正殿上方,熠熠生辉,瞬间让人感觉到尊贵和庄重。孝女曹娥凤冠霞帔端坐在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暖阁间,淡定平和的目光,全然消释了悲父的愁怨,俯视着脚下芸芸众生。我没有燃香,但恭恭敬敬地向曹娥娘娘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低头默默祈祷,无声的言辞汇入时间的洪流中,飘荡在曹娥娘娘的暖阁间。我相信我的祈祷,一定与曹娥娘娘相应相通。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唐朝诗人来到曹娥庙,更是对曹娥碑心仪已久。曹娥庙的西侧殿,立着一块石碑,碑文由时甫弱冠之年的邯郸淳一气呵成。碑文结构谨严,浑朴苍劲。蔡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手摸碑文而读。读完字字珠玑的曹娥碑,蔡邕不禁为邯郸淳的文采倾倒,在碑阴题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绝妙好辞”,成为中国最早的字谜。这篇碑文成了文人墨客的文化盛宴,他们慕名千里寻踪,在曹娥庙里踟蹰徘徊,在曹娥碑前唏嘘低吟。曹娥庙的文化内涵也就更加厚重,两千年来所留下的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等文化艺术成就了曹娥庙,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庙”。
我的目光游离于琳琅满目的壁画雕刻之中。曹娥庙的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还原了曹盱覆舟、曹娥救父的全过程,虽然历经沧桑,却依旧可以闻到翰墨的清香。门窗和廊梁上,《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等故事人物的雕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飞禽、走兽、草木、花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曹娥庙的楹联数量之多,为其他庙宇所罕见。宋、元、明、清四代98位书法家,各显妙笔,留下了奇世罕见的墨宝。清朝状元刘春霖撰书的“百行孝为先至性感人余热泪,大江流不尽夕阳终古咽寒涛”的楹联,把曹娥的至孝情愫倾诉得可歌可泣。民国时期,于右任、居正、刘春霖、熊希龄、王震、李生翁、马一浮、邓散木等文坛盛名人物,拜谒了曹娥庙后,纷纷题写楹联。仰观这些楹联,不由得感慨万千,肃然起敬。
曹娥江是让人最贴近孝德的地方。它曾经惊涛骇浪,如今已平静无波,只余下风霜旧事、历史烟尘让后人追寻回味。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开创了中国孝德文化的先河,舜的孝行就谱就了舜水长流。曹娥闪耀着人伦的光辉,用生命诠释了孝道,一家一户的家庭伦理上升成为一种信仰,积淀成为整个民族共有的价值观。
“细雨满山眉黛敛,怒涛千古哭声寒。须知此庙关风教,莫作寻常神女看”。舜江孝道孕育了曹娥,也把一江孝风传给了曹娥。孝德文化就贯穿这条上虞的母亲河。
(本文作者 悠悠丰惠 胡圣宇)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