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张守传

张守传

发布时间:2023-08-04 18:37:26     作者:热心海浪19     浏览量:605    

五品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张 守 传

上官鹤锦 译注

五品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五品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一一一


张守(1084—1145),字子固,常州晋陵县人。家境贫寒,无书可读,向人借书来读,过目不忘。考取崇宁元年(1103)进士,同时取词学兼茂科。朝廷任命为“九域图志”编修官,后来因裁减人员去职,改任宣德郎,又升为监察御史。父母去世,离任回常守丧。建炎元年(1127)冬,召回起用,改任五品官(相当于现在厅级)。

高宗皇帝在扬州时,金兵大将粘罕领兵从山东东平(今泰安市)南下淮河泗水地区,有窥探皇帝行踪的意图。宰相汪伯彦、黄潜善认为是李成余党,小股武装,不必多虑。高宗召集文武百官,征求众人意见。叶梦得②请求皇帝渡江南下,凭长江天险而守。张浚③也认为,金兵势头正盛,还是南渡为宜。只有张守意见相反,他分析北上抗金与避锋南渡的利弊关系,认为金人兵分四路南下,应派四将迎敌,同时积极筹措粮食,训练士兵作为后援,当务之急是选将练兵,其他事都是次要的。汪、黄二位宰相很不高兴,命张守去浙江安顿京城事宜,提到命令,马上动身去临安。

一一一


建炎三年(1129)正月,张守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上疏高宗道,“金兵肯定要南下,宜早作准备。”皇帝很不乐意,贬他为起居郎,兼直学士院。想不到金兵积蓄了力量,果然渡过淮河向南进发,高宗慌忙退回临安。升张守为御史中丞。苗傅、刘正彦④叛变,局势严峻,高宗逊位。张浚等人运筹帷幄,调度得当,平定了叛乱。高宗对有功之臣进行表彰,对不作为者,以及有罪者予以处置。草拟文件由张守、李邴二人负责。张守评论宰相朱胜非身居高位,不能预先有所设防,导致贼臣猖狂、叛乱生变,应当引咎辞职。皇帝一时拿不定主意,过了一段时间,才把朱胜非罢免。

吕颐浩⑤刚当宰相,准备采用北宋司马光的做法,合併三省⑥,高宗下诏各部门合议。张守认为司马光的奏章切实可行,如果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很难集中统一。便把三省合并了。

高宗在建康(今南京)。为稳定西线陕川战场,吕颐浩、张浚竭力主张建都武昌,当时张浚为川陕宣抚使,就在前线。张守和谏议大夫滕康⑦都认为不妥。对皇帝说,“东南战场是根本,金兵的主力也在东南地区。如果陛下您远赴川陕,奸雄之臣容易生不测之心。西线将士大都为陕西当地人,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不是为了国家社稷大计。”张守提出有“十害”,皇帝不宜西行。在朝堂上,张守握着滕康的手说,“皇帝西行之事,我俩意见一致,要以死相争,坚决反对。”高宗最后说,“我觉得此事不妥,不能去。”皇帝表了态,张浚引咎辞职,此事再也没有人提起了。

起初,张守为副宰相时,曾上疏皇帝道,“陛下您身处宫室之安,就想起徽、钦二帝与母后住在毡房陋庐之中;吃到御膳美味时,便想到二帝母后吃腥羶的羊肉、喝羊奶的味道;穿着柔软暖和的衣服时,就想起二帝母后无下人供他们使唤;面对文武百官的朝拜,就想到二帝母后在北方没有如此的尊严。想来想去,自己觉得不寒而慄。但是,您的孝心至今还没有感动上苍,来助您一臂之力,真是天理不容啊!”又说,“如今皇上您不断检讨自己,多次下罪已诏告谕天下,老天还是没有悔改之意,恐怕还是诚意未到吧。”又说,“天时、人事都说尽了,陛下您看现在与去年相比,形势有没有变化,朝廷采取的措施与以前一样,所以还是没有改变呀!扬州去留之争后,虽然罢免了一些官员,但还是无补无事。按照汉朝的做法,遇到天灾变异,罢免三公⑧。如今担任宰相的吕颐浩虽然过去有功劳,但没有扭转大局的能力,恳请陛下提拔文武兼备天下都认可的人来担此重任。议论国家大事能公正而切中时弊的大臣,应给予褒奖,且提拔重用。这样敢于说真话的人会越来越多。”在此之前,张守提出张浚不宜任川陕宣抚使,让吕颐浩一人独揽大权,但高宗没有同意。张守请求到地方任职,皇帝也不同意,任命他为礼部侍郎,张守没有赴任。高宗把吕颐浩叫到政事堂,说,“像张守这样的正直人士不能轻易降职。”于是,张守接受殿中侍御史的职务。赵鼎⑨对高宗说,“讨论张守的任职问题,不能随便降职。”高宗辩解道,“他的资历尚浅。”赵鼎劝道,“谏官没有其他过失,请陛下不要挫伤他的志气。”这样,高宗再次升张守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月,升端明殿大学士,同参签书枢密院事。侍从皇帝由海路视察永嘉,回到会稽后,建炎四年(1130),五月,任参知政事(副宰相)。

张守曾经推荐汪伯彦。沈与求弹劾他举人不当,张守降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不久,任绍兴知府。又改任内祠兼侍读,张守不愿去宫中,坚决不赴任,改为福州知府。右司员外郎张宗臣建议扩建福州城墙。张守上奏说,“福州城始建于晋太康三年(282),后来扩大到六千七百多步。宋朝初年削为平地,距今已一百七十多年。现在国家财政困难,还是等以后再说吧。”这件事才搁置下来,他把这笔钱(百万余缗)上缴国库,弥补中央财政的亏空。

一一一


叛将刘豫带领金兵占领长江以北淮河流域大片国土。高宗视察平江(今苏州),众将争先恐后献上战俘,邀功请赏。张守上疏道,“现今献的俘虏,确认是金兵,杀掉就可以了,至于被掳来的北方老百姓,他们迫于无奈,都是您陛下的赤子之民。这些人应该安抚,愿意回乡的给路费,愿意留下的就留下,这样,敌人将不战而溃。一旦金兵北退,派将士渡江追击,收复失地。”又上疏,“由于敌情变化无常,难以预料,应当派刘光世把守长江各个渡口,防止金兵渡江南下。”高宗回到临安,又下诏征询张守,攻战得失,防守御敌,安抚策略,措置之法四个问题。张守回应道,“陛下您提的四件事,我认为措置之法最为重要。如果措施得当,其余三件事就不需多说了。现在说说处置的大概情况,第一是安排军队,第二是安排军粮。御林军队专门护卫皇帝的安全。其余军队分驻三路,一支驻淮西,一支驻淮东,一支驻湖北。军队驻扎在险关要隘之地,北到长城,西到蜀陕,互相沟通。一旦有事,号令相闻。各部之间,相辅相承,唇齿相依,这样,江南可以高枕无忧。然而军中大将,各握重兵,显贵富裕尤如一方诸侯,前不思高官厚禄,后不怕朝廷惩罚。朝廷成为空架子,将军的权力愈来愈大,朝廷的控制力愈来愈弱。一旦某位大将称病要挟,或者罢免调任,或者突然死亡,他的部下诸将如何安排?我认为应多多选拔将领,由朝廷统一调度,每将所带士兵不超过五千,分布在各个战区,一旦朝廷号令,可以直达到基层。有分有合,调度自如。中央集权,一切皆在掌控之中。至于说措置粮饷问题,各路大将削权之后,诸将分别驻扎于各个战区,主要考虑的是运输是否通畅。自从高祖创业以来,地方每年上缴粮饷六百多万担,都来自东南富庶地区,运输也一直没有问题。现在应把苏南浙江的粮饷供应淮东战区,江西的粮饷供应淮西战区。荆湖粮饷供应西北战区。按所用之数,派漕运官督办。多余粮食由中央控制。钱饷也按此办理,恐怕不会有亏空吧。钱与粮两大问题解决了,然后要告诫诸将,不得侵扰地方州县。以回乡种田百姓的户口作为各州县的基准,每年查实核对,如有瞒报吃空饷等违法行为,一律查究法办。这样安排妥当之后,每到秋防,陛下派心腹大臣督办调防事宜。各路将士调度自如,安抚的策略就在这里了。归根结蒂一句话,就是陛下您内修明德,外修善策罢了。”

一一一


大盗范汝扰民,福建各地搞得一团糟,张守在福州任知府四年,体察民间疾苦,向朝廷申请减免十五万缗。多次要求调离福州,以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回临安。不到二个月,张守称病辞去。接着任命为平江知府,劝辞而归。建炎六年(1136)十二月,高宗召见,当天授参知政事,第二天兼权枢密院事。七年,张浚罢免刘光世的兵权,派兵部尚书吕祉往淮西战区执行。张守以为不妥,张浚坚持自己的观点。张守说,“如果一定要去,也得派德高望重,能服众将的人去。”张浚不听劝告,才出现郦琼之变⑩,监察部门对张浚的重大失误要求处置,高宗御批削职为民,谪放南方。赵鼎拿不定主张,没有立即执行。张守站起来为张浚辩护说,“张浚为陛下您安定两淮战区,罢免刘光世,事实已证明这是一支乌合之众。现在百官只看结果,只说张浚的短处,恐怕以后的当政者将引张浚为前车之鉴,谁肯为您办事担当风险呢?”最后,张浚发配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张守引咎请辞,高宗弗许。

绍兴八年正月,高宗从建康将回临安。张守建言道,“建康是六朝古都,凭长江天险,钟山虎踞,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凭险为阻,抗御强敌,作为陪都,以图恢复中原。”赵鼎不同意。张守请求辞职,以资政殿大学士兼任婺州(今金华市)知府,不久又改任洪州(今南昌市)知府兼江西路安抚使。当时江西盗贼尚未平息。高宗召见张守,商量对策,张守道,“晓以大义,莫如德政。如果不听,再加之以兵。”于是派兵驻扎险关要害之地,张榜告示于郡邑,说清利弊关系,限在一定时间内投诚自新,这样,分化了一部分盗贼,最后对顽抗者进行清剿,不到几个月,盗贼平息。

秦桧当政,派三使者去各地搜刮财赋,韩球在会稽,鞭打地方官吏,作威作福,敛财五十余万缗。正遇上张守任绍兴知府,他把此事上告皇帝,高宗下诏召回三使者。就这样得罪了秦桧,张守惴惴不安。当时主战派对高宗说,“建康是防守重地,如果论道德名望,只有张守可以胜任。”张守调任建康,不到几个月,死于任所。

一一一


先前,张守曾推荐秦桧。张浚与秦桧同时任枢密使,一天上朝,张守在便殿握着张浚的手说,“我之前推荐秦桧失误了。现在,他的本来面目渐渐显现,你与他同为宰相,你应该在皇帝面前尽力说出真相。”

秦桧唯恐地方财税不及时上缴,由每年一次改为每月一次上缴。张守在江西时,上奏皇帝,不用“和籴”,改协商“和买”,减轻地方负担。高宗打算采纳他的意见。秦桧大怒道,“张守竟如此损害国家利益!”张守听到后叹息道,“他说是误国,实质是利国呀!”朝廷赐谥张守为文靖。


注 释

①.《张守传》在《宋史》卷三百七十五,列传一百三十四。

②.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苏州长洲(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任翰林学士,江东安抚使等,建炎二年(1128)授户部尚书。晚年隐居湖州,善诗文,有《石林燕语》等。

③.张浚(1097-1164)字德远,四川绵竹人,政和八年(1118)进士,抗金名相,平苗刘之乱,勤王有功。提出经营川陕,重用吴玠、刘子羽等。屡贬屡起。他是毗陵殷薛张氏统宗第十六世。

④.苗刘之乱,建炎三年(1129),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清君侧,逼迫赵构逊位。平乱中,张浚、韩世忠、刘光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苗、刘失败被杀。

⑤.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齐州(山东济南)人,绍圣元年(1094)进士,平定苗刘之乱中有功。担任丞相时,专横刚愎,力排李纲、李光等,又创立月椿钱,使东南百姓负担沉重。谥号忠穆,有《忠穆集》。

⑥.三省,也称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央官制。确定于唐,沿用至清。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贯彻执行。

⑦.滕康(1085-1132)字子济,河南商丘人,崇宁间举进士,建炎三年(1129),力谏宰相吕颐浩迁都武昌。有文集二十卷。

⑧.三公,古代最显赫的三个官职,太师、太傅、太保,职责是辅佐天子。西汉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⑨.赵鼎(1085-1147)字元镇,解州闻喜人,南宋初宰相,后为秦桧构陷,被迫辞去相位。贬官至吉阳,绝食而死。史称南宋中兴四贤相之一,有《忠正德文集》。

⑩.郦琼之变,也称淮西兵变,绍兴七年(1137)八月,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统制郦琼因对张浚处置不公为由,杀死劳军的兵部尚书吕祉,挟四万余宋军北上投降伪齐政权。


译注者简介:

一一一


上官鹤锦,现为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市武进区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家谱馆副馆长、常州大学家谱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常州家谱

编辑:张英超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张守传    
上一篇:C盘又爆满了?教你深度彻底清理C盘垃圾,释放电脑内存! 下一篇:起点中文网推荐最高的十本完结小说,经典好看不容错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