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四野实力冠绝全军,千炮轰锦州创造纪录,关内部队难以比肩

四野实力冠绝全军,千炮轰锦州创造纪录,关内部队难以比肩

发布时间:2023-08-04 09:51:33     作者:兵说     浏览量:393    

四野

看过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的人们,想必一定会对片中东北野战军(以下简称东野)集中上千门火炮炮击锦州蒋军的桥段印象深刻。电影中的同期台词也说,上千门火炮在同一时刻向同一目标发出怒吼,这在中国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千炮轰锦州'的场景,在此后诸多的影视剧及纪录片中被反复引用不下百次,可见其影响之大。近期,随着电视剧版《大决战》的热映,这一经典场景又一次被搬上银幕,也再度引发了人们尤其是广大军迷对那段历史的热烈讨论。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千炮轰锦州”的经典场景

四野

众所周知,作为三大战役的开篇之战,辽沈战役的背景不仅是东野在人数上超过了东北蒋军,在武器装备上也对东北蒋军形成了优势。那么,这个优势究竟有多大?东野又是不是真的可以集中上千门火炮轰击锦州呢?

四野

今天,我们就不妨就此问题做一番探讨。

1948年3月,东野的'冬季攻势'作战结束。至此,东北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落入人民军队的手中。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获得解放,农业播种面积超过1亿亩;人民军工蓬勃发展,仅1947年便生产100毫米及以上口径的各类炮弹2.25万发(东北蒋军兵工厂的同期数字仅为3000发)。反观东北地区的蒋军则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相孤立、难以救援的城市中,之间的联系基本断绝,补给也只能依靠成本高昂的空运,各部队均陷入'缺粮少弹'的窘境之中。

而辽沈战役,便是在这时拉开序幕的。1948年9月,即辽沈战役开战前夕,整个东北地区的人民军队实力达到1039737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大军'。其中,东野司令部能够直接掌握的野战部队包括12个纵队(共辖36个师),另有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炮兵纵队、1个炮兵旅、1个铁道兵纵队和1个坦克团,共计70余万人;此外还有地方武装及二线补充兵团共计33万人。

其中,野战部队共装备有步骑枪385134支,手枪、驳壳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60毫米轻迫击炮2890门,中/重型迫击炮986门。在当时我军各大野战军中,东野部队的步兵武器装备水平是最高的,基本上达到了每班(12人)一挺轻机枪、两支冲锋枪,每连3门轻迫击炮,每营6挺重机枪、6门中/重型迫击炮的火力配置。这种火力水平即便放到二战中,在各主要交战国的步兵班组中也是不落后的。后来以东野为主体组建的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大体上就沿用了这种步兵班组武器配置,在短兵相接的近距交战中不输美军步兵班组火力。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1948年秋时同为解放军王牌的东野4纵(即塔山阻击战的英雄部队)与中原野战军4、9纵(即著名的陈[赓])谢[富治]兵团)。东野4纵总计40367人,装备有步骑枪13728支,手枪及驳壳枪2716支,冲锋枪838支,轻机枪990挺,重机枪172挺,轻迫击炮163门,重迫击炮及步兵炮196门,山炮26门,野炮10门,榴弹炮3门,高射炮10门。而中野4、9纵共计41660人,装备有步骑枪12398支,手枪及驳壳枪1952支,冲锋枪643支,轻机枪905挺,重机枪173挺,轻迫击炮103门,太行小炮348门,重迫击炮86门,步兵炮4门,反坦克炮3门,化学迫击炮2门,山炮20门。很显然,关内的解放军野战部队,即便精锐如陈谢兵团,在武器装备上和东野是没法比的,尤其是在火炮方面。

而东野最为强大的,恰恰就是其炮兵部队。到1948年4月,东野共编有143个重山炮连,12个步兵炮连,7个反坦克炮连,43个混合炮兵连,70个迫击炮连,装备有75毫米及以上口径山、野、榴炮572门(其中100毫米及以上口径榴弹炮、加农炮79门),其余口径山野炮及步兵炮、反坦克炮、高射炮863门,各类迫击炮3083门,总计达4518门。正是凭借这支雄厚的炮兵,东野在进入1948年后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取。

在辽沈战役的揭幕战义县攻坚战中,东野炮纵派出3个炮兵团,与3纵炮兵部队相配合,总计投入山、野、榴炮152门,而防守义县的蒋军只有8门山炮。开战后,东野炮兵仅三轮齐射就完全破坏了义县城墙,打开了战役突破口。后来东野入关,很多蒋军听说后纷纷不战而逃,这种巨大的震慑作用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拜东野炮兵的'威名'所赐。

再回到我们开篇时提到的,东野是不是真的可以集中上千门火炮轰击锦州这个问题。据查阅解放军战史资料,进攻锦州前,东野集中了炮纵主力四个团,外加攻锦的第2、3、7、8、9五个纵队及第6纵的第17师所属炮兵,投入了山、野、榴炮和步兵炮、反坦克炮591门,加上中/重型迫击炮528门,共计达1119门。如果光看火炮的绝对数,东野确实做到了'千炮轰锦州'。而且,东野炮兵的作战能力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由于对东野强大的炮火深有体会,蒋军专门在工事外层加盖了1—2米厚的土层,伪装成土木结构。我炮兵一开始使用短延时引信,结果炮弹全部在土层中爆炸,没有能够破坏工事。步兵第一次突击配水池失败后,炮兵立即改变引信装定方式,使炮弹打入工事后再起爆,成功支援步兵夺取了配水池据点。

东野炮兵正在操纵日制89式150毫米加农炮

但遗憾的是,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在拍摄时,已经找不到当年东野使用的火炮了,只好全部拿54式122毫米榴弹炮(仿苏制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来代替,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种错觉,即东野轰锦州用的全部是大口径火炮。实际上东野在攻打锦州时用的火炮十分驳杂,单拿大口径火炮来说,里面就包括了美制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日制89式150毫米加农炮,日制96式105毫米榴弹炮和日制92式100毫米加农炮—虽然明显带有'敌人给我造'的'七拼八凑'风格,但对于武器装备长期落后于对手的人民军队来说,绝对算是豪华配置了。

正在炮击锦州的东野炮兵部队

即便是东北地区的蒋军,除了重炮外,在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上也已远不如东野。驻守沈阳的蒋军重炮12团装备有36门美制M1918型155毫米榴弹炮,这不仅是当时蒋军的最强火炮,其性能也远优于东野的一众榴弹炮。然而由于蒋军糟糕的后勤保障水平,其火炮牵引车不仅缺油,而且很多零备件都被部队长官偷偷拿去卖钱,导致大战开始前仅有7辆车处于可用状态。结果,这些巨炮在整个战役期间竟一炮未放,最后全部成为东野的战利品。

当然,再好的武器装备,若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后勤保障体系,即使上了战场也只能是烧火棍。在决定发动对东北蒋军的决战之前,东北军区做足了后勤准备,向一线各部队供应了各类枪炮弹1020万发,手榴弹15万枚,炸药2.5万公斤,油料8000桶,粮食3500万斤,棉衣100万套。仅仅在1948年9月12—21日,东北军区就向东野补充了官兵10万人,其中伤愈老兵2.6万、新兵7.4万。为保障战役的顺利进行,东北军区组织铁路、工程部队及民兵抢修了公路、铁路总计4370千米,新建、维修桥梁383座,开辟了6条兵站运输线,确保了兵员、装备、物资能够源源不断运往前线。

通过铁路实施机动的东野装甲兵部队

反观东北蒋军,其后勤保障工作简直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惨不忍睹。作为当时东北蒋军控制下的最大的沈阳兵工厂,1948年仅生产了60门迫击炮,同期东野兵工厂的数量则为2328门。且东野火炮做工精良,很多零部件可以与同型美制火炮互换。蒋军每个军,仅有编制骡马的半数,三个军则一匹马也没有。一线部队缺额严重,一个连不过100人上下,自动武器膛线大多磨平,冲锋枪好多已不能连发。新38师看到东野主力南下后,对长春机场进行反击,结果打了不到4天就耗光了全部炮弹,于是停止不前,总共只向前推进了不到500米。新38师作为当年滇缅远征的主力,战斗力竟下降到如此地步,其他部队就更可想而知了。

正是有感于部队战力堪忧,廖耀湘在得到南京发来的'速解锦州之围'的严令后,不敢去和东野攻锦部队硬碰硬,而是选择攻取彰武这个东野的后勤中转站,以迫使东野回师。当然,廖耀湘这个小九九被林总看得一清二楚,故而林总将计就计,以彰武为诱饵,命两个纵队以纠缠扭打的方式使廖兵团主力一步步压向彰武。看到廖兵团进驻彰武,东野立即脱离战斗。自以为捡了个大便宜的蒋军被我军屯放在彰武的物资所吸引,忙着抢运搜刮,致使整个兵团陷入停滞。就在蒋军忙着抢物资、而后拉回黑市贩运时,东野却集中力量将大量粮弹运到锦州前线,31小时即攻克锦州,全歼范汉杰兵团。就这样,攻克彰武成了一个毫无用途的'大捷',所以主席就说'沈敌进占彰武于无用之地'。而美滋滋地享受'大捷'胜利果实的廖兵团,很快就成为了东野下一个目标,结果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被全歼。其所有物资,包括在彰武所抢的那部分,最终还是被我人民军队一个不剩地'包圆'了。

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刊》(1-43),解放军出版社

2、《郭汝瑰回忆录》,郭汝瑰著

3、《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1-4),兵器工业出版社

4、《辽沈战役》,梅世雄、刘昌宝著

【作者简介】林森,字天俊,网络新锐通俗历史作家、党校兼职教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主要研究方向为五代两宋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及中国革命战争史,代表作有《金戈铁马之两宋烟云》《对比二战苏军坦克军与德军装甲军》等。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冠绝     比肩     四野    
上一篇:捭阖:开合有道,张弛有度 下一篇: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