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合格”,“残次品”和“误人子弟”定义民代教师,太无知
发布时间:2023-07-31 19:03:23 作者:观云听雨评天下 浏览量:592
最近,网络上关于民代教师的话题越来越多。特别是围绕民代教师的教龄补贴话题,人们各抒己见,积极发声,客观理性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寻求根本解决民代教师如何养老的未解问题。但是,我们也发现个别网友,出言不逊,信口开河,恶语伤人。用“不合格”“残次品”“误人子弟”定义民代教师,实在是无知又无耻。
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更不能以偏概全,以个案定义全局。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件事当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才能明确事情的真实性。
我们先来说一下,那些最终没有转正的民代教师合不合格的问题。首先这批教师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急需,所以录用程序简化,只要村委,学校或(公社)乡教育机构同意就行了。因为普遍素质低下,只好择优录用,如果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当时的他们,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他们当时都是基层政府认可的,是合格的。
后来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民师队伍的整顿,各地先后于80年前后对在岗民师进行了身份确认,颁发了民办教师证书。想以此关住增加民师的口子,但这个时期正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爆发期,学校规模依然在壮大,同时民师队伍也在因为各种原因不断的流失,所以又有大批的民师补充进来。后来在执行“转”字政策的时候,尽管这部分没有民师证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民师也无法转正。所以,相当大一部分后期招入能力更加优秀的民师,是因为无民师证而无法转正,不是某些网友所说的“残次品”。其次,还有很大一部分民代教师因为年龄,因为身体,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因为收入等各种原因被迫或主动离岗。他们也不是“残次品”,即使是他们因为任何原因被辞退,因为在岗工作了那么久,也不是什么“残次品”。说一句最难听的话,能容留一个“残次品”在岗那么久,也不是他们的责任,也丝毫不影响他们为自己当年的付出和奉献讨个说法。至于“误人子弟”更无从谈起,他们误了谁的子弟?怎么误的?是因为你作为他们的学生没有考上北大吗?是因为他们教过的学生没有都考上北大吗?他们已经优秀地完成了那个时期他们应该完成的任务。你用“残次品”去定义当年的恩师就很能说明你自己的人品了,所以我今天说你是无知无耻之徒。
(图片为网络摘录,违删)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