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阳历是从外国引进的吗?错!阴历是我们的,阳历也是我们自古就有的

阳历是从外国引进的吗?错!阴历是我们的,阳历也是我们自古就有的

发布时间:2023-07-31 15:23:58     作者:上观新闻     浏览量:857    

新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不久前,在由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举办的“上图讲座·非遗大课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讲述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时间制度。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

『中国古人衡量时间的“尺子”』

新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我把二十四节气称作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新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为什么称作制度?制度是人类总结出来的一套规矩,我们必须按着这套规矩来安排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生活。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时间。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那么,在古代,时间制度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要建立时间制度,首先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个衡量时间的标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大家都能看得见它,它才能成为我们共同的时间参照物;第二,它是永远不变的;第三,它必须有起点和终点,而且是不断循环往复的。

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标准是什么?首先是太阳。太阳每天日出日落,是周期性的,而且永恒不变。所以,太阳完全符合条件。用日出日落来衡量的时间长度,我们就称之为“日”,也就是一天。

不过,一天的时间太短了。更长的参照物是什么呢?是月亮。月亮经历圆缺的变化需要30天时间,所以,人们把月亮这把“尺子”衡量的时间长度称为“月”。

古人安排自己的生活,还有一把更长的“尺子”,那就是谷物成熟的整个周期。今年下了种,粮食慢慢成熟,最后结成果实,这个时间长度称作“年”。“年”大约相当于12个月,但是准确不准确呢?不完全准确。于是,古人就将太阳和月亮这两把“尺子”结合起来,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时间制度,这样便于安排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生活。

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阳历』

中国人是种地的。种庄稼,不靠月亮,靠太阳。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谷物成熟这个周期,经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等于我们围着太阳转一圈,再回到原来的地方。把这个时间长度切成24个等分,就是24个节气。

一开始的时候,古人观察琢磨太阳的规律:什么时候白天最短、晚上最长?这一天是冬至。什么时候晚上最短、白天最长?这一天是夏至。什么时候白天、晚上时间一样长?就是秋分和春分。古人最先找到的,是这4个时间节点。

古人当然不可能凭空知道哪一天白昼最长、哪一天白昼最短,他们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竿见影”。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古观象台和带有刻度的圭表,证明了孔子“用夏之时”的说法是有依据的。文字学家的研究显示,甲骨文中的“阜”“甲”“中”等字的本意都取自“立表测影”,并且,与时间相关的甲骨文大多带有“日”字。中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中亦载有“时有养日”“时有养月”之说。通常认为,最迟在殷商时期,中国古人已经能够通过圭表测日的方法来确定夏至和冬至。

从文献记载来看,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经历了从“两至”“两分”到四时八节,再到24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根据《尚书·尧典》《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最迟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已经测定了4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至春秋中叶,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被确定下来。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形。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延续至今。汉武帝元封七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历》颁行全国,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这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中国人是依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耕种活动的。比如,有句谚语说“过了芒种不能强种”,说是过了芒种节气,你再下种也没用了,因为庄稼不会成熟了。到什么节气,该干什么事,农谚都总结得清清楚楚。

所以,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的阳历,是根据太阳和我们的关系来制定的。其他文明发展较早的民族也大多对太阳有过非常准确的观察,确定了类似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4个时间节点。但是,我们不仅有二十四节气,还有进一步的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为初候、二候、三候,5天为一候)的分解,其他民族就没有这么细致了。

『中国传统历法体系是阴阳合历』

我们中国人还有一个阴历,就是按照月亮的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

月亮初生和退去,叫朔日、晦日,是初一、三十;月圆的时候,叫十五;月半的时候,是初八或二十三。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大都是参照月亮运行的情况来确立的,比如,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中秋节等等。

可是,我们的劳动和生活是依靠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安排的。阳历和阴历两者怎么协调呢?我们中国人非常聪明,就在阴历中增置一个闰月。一年的长度根据太阳的运行来算大约是365天,可是如果按阴历来算,12个月约有354天,相差这些天数怎么办?古人为了把阳历和阴历合在一起,就在阴历每过二三年,多置一个闰月,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与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这个历法不叫阳历,也不叫阴历,叫阴阳合历,通过置闰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它们能够保持大体一致。这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发明创造。

大多数西方国家只有太阳历,伊斯兰教通用的历法只有太阴历,而中国人却凭着智慧,把太阳历与太阴历结合在一块,变成既有二十四节气,又有初一、十五的历法。

古人对阴阳合历运用得十分纯熟、得心应手。例如,宋代诗人王禹偁的诗作《清明》中,将阳历的清明和阴历的寒食节习俗写在一起,浑然一体。该诗这样写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按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故称“新火”。

我们经常有一种误解,觉得阳历是从外国引进的,实则不然。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它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制定的,而且制定的时间很早。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阳历,其根源还要追溯到民国的改历。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签发临时大总统历书令,确定从当年的1月1日起改历。虽然我们过去常用的农历仍然有效,但整个国家的日历改为以西历(或称公历)为主,而且把这种西历称为“新历”。因为西历是纯粹的太阳历,所以把它叫作“阳历”,与之对应的,就把我们的阴阳合历叫作“阴历”。其实这传播了一种错误的观点,以为中国历史上没有阳历,这种误解一直影响到今天。

我举一个例子,《二十四节气歌》是这样唱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最后一句话,是说现在实行的公历和我们的二十四节气都是太阳历,但并不完全一致,相差不过一两天。事实上,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是准确的,是现行的公历差了一两天。为什么呢?太阳周年的实际长度是365天又5小时58分56秒,现行的公历为了简便,就采取了置闰的办法,每4年为闰年,在2月多加一天,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才出现了公历和二十四节气相差一两天的情况。

所以,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说,阳历是我们自古就有的,是我们中国人时间制度的一部分。“我们的历法过去是阴历,现在改成阳历”,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刘魁立在讲座中。(图片由上海图书馆提供)

『“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体现』

从本质上说,我们中国人时间制度的建立,是不断探索自然、与自然密切关联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体现。

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最初的时候往往是自然的节日,与季节变化和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有关。比如端午节,虽然端午节和屈原、曹娥的传说有关,但是它最早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节日,而不是一个人文的节日。因为现在端午节的民俗中,虽然吃粽子、划龙舟和屈原的传说有关,但是点红痣、戴五彩线、喝雄黄酒等习俗就没有多大关系。而和这些节俗有关的,正是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

大家知道,寅月是岁首,就是正月。寅、卯、辰、巳、午,五月就是午月。农历五月五日称作“天中节”,这个节日正是处于阴阳交替的时候。阳气从冬至开始发展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接近尾声,而阴气悄悄萌生,这是一个阴阳交替的时间节点。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民俗,就是要找到所谓的“关节”,也就是找到两个不同状态的交接点。当由一种状态变成另外一种状态,这时的民俗活动最多、最集中、最强烈。比如一个人去世了,由生到死,这时候的礼数特别多。一个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围绕诞生的习俗也特别多。在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上,问题特别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了许多办法,久而久之便成了习俗。

回到端午节的习俗,五月是阴阳交替的时候,所以会有“五毒(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出现,阴气、邪气可能侵害人类,所以我们需要防范。怎么防范?点朱砂红痣、戴五彩线、喝雄黄酒、在门前挂艾蒿等等,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是这样形成的。

还有二十四节气,更是和自然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比如二十四节气和人的养生问题。“天人合一”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就是我们的生活规律要符合天道、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随意违背天时、天道来安排我们的生活。

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人的时间制度,这是一个相当重要又很有意思的话题。它不光是我们民俗领域的问题,也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在这些传统中,不仅有我们中国人情感的表达,也有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识。当下,我们需要重建对中华民族传统阴阳合历时间制度的深刻认识和高度尊重,并使之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刘魁立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阳历     阴历     自古    
上一篇:这才是真实刘禅,“扶不起阿斗”只是抹黑,他其实对诸葛亮很警惕 下一篇:经典文学永流传之《鬼谷子》之【反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