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那些年我们一起玩泥巴 60后70后80后小时候玩过的泥模
发布时间:2023-07-28 19:00:42 作者:廊里坊间 浏览量:62
前几日偶读孙犁先生的《曲终集》(1995年百花版),在“耕堂题跋”里看到了先生的《题模印砖画》。在其中先生写到:“耕堂曰:余幼年乡居,有进村小贩,......,还有一些应付儿童的东西,其中一种就叫做‘模’。‘模”用胶泥烧制,浅红色,凹形,里面的画,多为戏曲人物的头像。儿童换回以后,也用胶泥填入模中,弄实,脱出晾干,则称一凸面人像。”
先生文中提到的这个“模”,周同学小时候也曾玩过,相信很多60后、70后和像我一样的大部分在农村长大的80后都玩过。郭德纲有个段子,说和于谦是“撒尿和泥”的交情。我们小时候虽然不至于真的用尿来和泥,但玩泥巴确实占据了我们玩耍时光中很大一部分。现在想来,小时候经常被称为“泥猴儿”可能也有这方面原因。
所谓“泥模”,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用泥做成的玩具模具,又名花模、陶模,多为圆形。泥模是用胶泥烧制而成,砖红色,多数为圆盘形带矮边,按照底部图案为阴文还是阳文可分为阴模和阳模两种,以阴模为主。泥模上的图案虽然线条粗糙但内容五花八门,多为动植物和戏剧人物。要想制作泥模,首先要有原模。原模,又叫模仁,是制作泥模的母模。做原模时,要在半干湿的泥块上进行各种图案题材的创作。原模要和准备烧制的泥模形状相同,凸凹图案互为阴。阳简单点说,我们复制泥模得到的图案,其实就是原模的图案。
通过原模制造出来的泥模,有“泥”和“陶”之分。自然阴干的泥质模不易不易保存,所以必须经过烧制成陶。泥模烧制需要起窑,也可以在煤炉里架火烧,但架火烧的成功概率极低。起窑后要文火起,猛火攻,慢慢冷却,最终成为一件容易保存的陶制泥模。
进村小贩,有呼喊“换布屑烂套子”者,小贩多老年,担两个破筐,专收破布块和旧棉絮。前一筐上有木盘,上面放着他们用来交换的货物。
——孙犁《题模印砖画》
幼时获得泥模具,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集市或庙会上去买,另一种就是在串乡货郎的小推车处去或买或换。泥模的价格虽然只有几分钱,但对于小小的我来说也算是一笔巨款。所以,换取串乡货郎平板车上的泥模,就成了我童年收集泥模的最佳途径。
卖货郎来自十里八乡,最开始的时候都是推着一辆独轮平板车。后面有的货郎也与时俱进骑上了自行车,大木盘放在后架上,用一个玻璃罩罩着。他们推着车走村串巷,摇着拨浪鼓叫卖或者交换日常用品。我妈用的针头巴脑都是用家里的破烂或者鸡蛋换的,而我最感兴趣的是上面的竹蜻蜓、气鼻儿和泥模。
当积攒的破烂儿换成了各式各样的泥模,我们就该去找泥了。磕泥模的泥巴要求很高,普通的泥巴土质太松散,阴干后风一吹就裂了。要想磕出好的泥模,就得用胶泥。胶泥是一种坚硬、细腻又有韧劲的泥土,因色泽如古铜,所以我们一般称之为“黄胶泥”。黄胶泥分布于河塘沟渠,可铺于水池地基之下做防水之用。
黄胶泥挖来之后并不能当时就用,而是需要把生胶泥摔成熟胶泥。胶泥有个特性,就是越摔越软、越摔越韧。。生胶泥加水之后,在一块光滑的平板上使劲摔,边摔边加水,直到把胶泥摔得柔软而有韧性为止。摔熟的胶泥犹如现在的橡皮泥一般,细腻而均匀,任你揉捏。
胶泥摔熟以后,就可以磕模子了。磕模子要把胶泥制成泥模的形状,多为薄厚相当的圆饼。泥饼覆盖在泥模,泥巴摁进模子后再均匀按压几下,最后以木条修边后把泥模倒扣在平板上磕出,一个与泥模上图案相反的图案就凸显出来了。脱制成功以后,新的泥模不能暴晒,要放在阴凉处自然阴干,不然很容易断裂。
摔熟了的胶泥除了可以用来复刻泥模以外,还可以用来玩别的游戏。把摔好的胶泥弄成窝头或者小碗状,开口朝下用力地往平整的石板上狠摔,撞击会使得空气冲破胶泥上口发出“啪”的一声,看看谁摔的声音最响。摔完以后,用新泥把窟窿补上可以接着摔,乐此不疲。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孩子们的玩具也多种多样,加上泥模随玩儿随摔不易保存,泥模在80年代后期就难见踪影了。曾经陪伴了几代人的泥模,就只剩下心中的回忆了。
你小时候玩过泥模吗,最喜欢什么图案的?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