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水大家王蒙在「太白山图」中首创解索皴画法,影响至今
发布时间:2023-07-27 19:22:18 作者:一日一书一画 浏览量:725
王蒙所画《太白山图》画面以长卷的形式展现了天童寺及其周边的景色,着重描绘天童寺前面的二十里夹径松林。近景繁茂葱郁,远山近水相互环绕,僧人行者穿梭其中。该作品约作于1359—1365年之间。
根据卷末宗泐题跋:“钱塘有客曰王蒙,为君写此千万松”可知该作品是王蒙为天童寺主持左菴所作。左菴,原明良禅师,师讳元良字明良。1358年,奉旨居天童寺。《新修天童寺志》载:“天庆二年,朝元阁毁于火。至正十九年(1359),元良禅师主持重建朝元阁,铸万尊铜佛供于内,阁旁增值鸿钟、乾藏二楼。另又建三堂,即法堂、大鉴堂、东西蒙堂。” 画面楼阁采用比较工细的笔法,庙宇庄严、朱漆鲜亮,这些新建殿阁皆可从画中一一辨识。画成后,此画归天童寺所有。1365年,左菴退隐,此图应该在1365年之前。明初又有宗泐、守仁的题跋显示该作品仍在天童寺。明代中期归为沈周收藏,之后流传有序。
《太白山图》以前景的松林为重点,空间依次向后推移,形成强烈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画面的山峰由近及远依次向地平线缩小,采用的是以平视的角度观察。
《太白山图》采用了王蒙典型的解索皴,这种皴法来源于赵孟頫,于王蒙正式在《丹山瀛海》《太白山图》中创立。
《太白山图》画面具有很强的实景性,近景着重描绘二十里加径松林,旁边以一条蜿蜒的路贯穿左右,由近及远,依次后退,形成强烈的空间关系。画面所描绘的幢盖、方池、双溪、神泉、乐石几乎可以和当地的地形一一对应。画面有着统一的地平线,空间连续而稳定,形成一个真实的空间。卷末宗泐洪武十九年(1386)的题诗显示该画的视觉效果:“我初展此卷欲大叫,海上涌出山巃嵸。云端飘渺下玉童,有路似于天相通。自怜平生不一到,吁嗟老矣将焉従。”
收藏
最热文章
为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