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练不好书法也要被体罚:打屁股。敦煌壁画就是例证
发布时间:2023-07-26 19:57:09 作者:书法网 浏览量:256
文/一者
书法这一古老而现代的艺术,多少人为它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书法史上那些成名成家的“书圣”“草圣”练习书法的故事耳熟能详,无论是作为书写的书法还是作为艺术的书法,不下功夫是出不了成绩的,即便是古代日常用毛笔写字,也要经过艰苦训练的过程。
这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唐代学堂老师体罚(打屁股)的画面,在敦煌莫高窟468窟《药师经变》壁画中。
我们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都有过被体罚的经历。在古代,学书法不过关的话是要体罚的,从上图看出,有个同学正被打屁股。大量事实证明,教育具有“强制性”,古今中外都如此。据资料美国50个州中有21个允许体罚学生,原则是:“教师可以用合理的适度的武力处罚学生。”英国、韩国、日本同样支持体罚,新加坡更不用说了允许公开鞭打。体罚学生只是方式和强烈程度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
也许有人认为古人学书法容易的多,因为天天用毛笔呀,他们学习书法的方法和我们现在应该不一样,通过各类资料得到证据是,不但一样可能比我们还辛苦。
在吐鲁番曾出土一字卷,是唐代僧人日常练习书法的草稿。通过这些残存片段,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字写五行,每行写十多个字,用功之深令我们惊叹。看来学书法没有速成,即便是日常用毛笔的古人,也要一个字一个字苦练。
有一本书法类出版物《魏晋书法残纸》,书中有两页残纸,反正面都有字迹。纸片的内容有“臣繇言”,应该是临摹钟繇的《宣示表》,从这里我看出来临摹练字残片。
再一个,残片反正面都有字迹,说明古人很珍惜纸。还有个古人珍惜纸例子,宋代司马光写给范纯仁(父:范仲淹)的信札,就是用资治通鉴草稿的背面,一纸多用不浪费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就连司马光这样的大人物都如此珍惜纸,钦佩直至。要知道一张宣纸(练习纸)要经过多少遍工序,工人们付出多大的劳动,这种辛苦只有宣纸制造工人知道!
《练字杂写》在唐代写卷中大量出现,是老师教学生练字的基本方法。老师在纸眉上从右向左写一行标准字,要求学生照着反复抄写,一般每个字会下三五十遍,让学童逐渐熟练宇型结构,还有老师批阅评语。
古代敦煌的教育体系由官学、私学、寺学、社学四个层面组成。教学内容非常广泛,从启蒙教育到历史地理,从吉凶礼仪到音乐文学,从佛教典籍到医学历算,从阴阳占卜到堪舆之学,传统书法技艺的教授同样是门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就学习范本及临写对象而言可分为两大类是名家经典作品。《王羲之兰亭序》临本,智永《千字文》临本,是典型的例子。名家名作是敦煌书法教育范畴里的“重点教材”,应该是中高级教材。
敦煌蒙书计有26种之多,而后世流传的仅有《千字文》《百家姓》等,其余如《兔园策府》《开蒙要训》《蒙求》《碎金》等均仅见于敦煌文书。遗书中出现的《开蒙要训》有30多卷,《干字文》大约50卷,它们是唐代最重要的蒙学教材。如《千字文》《急就章》《开蒙要训》《太公家教》《上大夫》《百家姓》《幼学文》《百行章》等“普及性教材”,一方面既是教授学生基本的识字认字,同时又具有字帖的摹写练习功用。
大英博物馆藏《天宝八载三月令狐良嗣牒》(S2703)背面的字迹,是现存最为古老的学生习字作业的原件,也是件典型的作品,学生每天要临写200字,最后有日期和签名,有的还有老师的评语。
“高点”和“基点”作为唐五代时期敦煌书法教育的两个层次,是共同存在、平行前进的,它们有各自特定的教学对象,有固定范围的教材,当然也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从而也为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这些资料证据看,古人练习书法多是一个字写很多遍。我们今天学书法一般是先学笔画,再练习字结构,这种练法也有弊端,因为即便是一种笔画,在不同的字中写法也不一样,练习书法,字字不同,要因“字”制宜,举一反三。
这世上谁都可能欺骗你,包括自己,只有汗水不骗你,只要用功苦练,日积月累,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