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回封地途中 来到洛水河边休息 只见河边站着一女子 其行翩若惊鸿
发布时间:2023-07-22 11:45:57 作者:呦呢杂谈 浏览量:461
黄初3年,曹植奉诏来洛阳觐见皇上,返回封地要乘船渡洛水,他看着平缓的洛水水面,就想起了有关洛水的神话,伏羲女儿叫宓妃,因为溺洛水而亡,就化作洛水之神,简称“洛神”。
与此同时,曹植又想起了一位叫宋玉的诗人,他在《神女赋》里描写了自己追求一位神女,求而不得,被神女拒绝的故事。顿时灵感迸发,一气呵成写下了《洛神赋》,其描绘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曹植一行人离开了京都洛阳,正往封地走着,人困马乏,就来到了洛水河边休息,就在此时,他看见河边站着一位女子,刚开始以为自己眼花了,就问身旁的马夫:
你看到洛水河边站着一位女子吗,她长得很好看呢!
这一问,马夫懵了,迷迷糊糊的答道:
我没看见,不过我倒是听说,洛水之神是非常美貌的,可能您看见的正是她,您赶紧给我描述一下,怎么个好看法”
曹植一边偏头回味,一边吟出声:
其行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容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就在这缱绻暧昧之时,突然风停了,波涛平息了,女娲发出号令,洛神要离开了,临走之前,她转身对曹植说:
只可惜人神不同道,彼此青春年华,却无法如愿以偿。
话音未落,洛神就哭了起来,停顿了一会儿,又道:
没想到一次不期而遇,转眼变成永绝,从此我们分离,彼此身居两处,此生不会再相见了。既然不能用柔情表达爱意,我就把美玉送给你做纪念吧”。说完,曹植都没有来得及回应,洛神就消失了……
曹植此时的心情,用“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来形容,再适合不过了。
但是这篇辞藻华丽的《洛神赋》却引起了后世的争议……
坊间流传,“洛神”只不过是甄宓的化身,曹植内心爱慕的其实是自己的大嫂,而这段不伦之恋,甚至还间接害死了甄宓,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甄宓此人,在史料中并没有留下名字,只知道她姓甄,而“宓”来源于人们对“洛神”(伏羲女儿宓妃)真身的揣测,认为就是甄氏,所以就把“宓”送给甄氏当名字了。
甄氏,中山无极县人,父亲甄逸,曾经担任过上蔡县的县令,甄家在当地也算名门望族,而甄宓的第一任丈夫并不是曹丕,而是袁绍的儿子袁熙。
官渡之战后,曾经雄踞一方的袁绍兵败,没过多久病逝,由于袁绍未留下遗嘱,两个儿子内讧,互相残杀,损失惨重。就在此时,曹操举兵攻打邺城,甄氏当时在邺城照顾婆婆,因此也成了曹军的俘虏。
据说,攻打邺城的时候,曹操的儿子曹丕先杀进了袁府,看到有个少妇,披头散发,脸上很脏,一直躲在刘夫人(袁熙的母亲)身后哭泣。
曹丕询问之下,知道此人是袁熙的妻子,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丕就帮她把发髻挽起来,用手巾给她擦拭了面庞,结果就惊住了……
刘夫人跟甄氏说,“这下好了,不用担心被杀了”,事实上也确实不用担心了,曹丕随即就向曹操请示,求娶甄氏。
曹丕纳了甄氏,宠爱了好些年,生下了儿子曹叡和女儿曹绫。
据说曹植在曹家见到甄氏后,对她一见钟情,害了相思病。后来得知甄氏成了大嫂,心里特别难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
再后来,曹植眼看着甄氏成了王妃,又成了皇妃,接着被赐死,曹植特别难受,为了纪念他对甄氏的感情,创作了千古名篇《洛神赋》。
《洛神赋》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人神相知却不能相恋的凄美故事,可是实际上,他表达的是跟自己的嫂子相爱而不得的无奈。
由于《洛神赋》把“洛神”描绘得太美好了,把这段爱情写得太感人了,引起了曹丕的嫉妒,恼羞成怒之下,就把甄宓给赐死了,这是一种说法,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此事不假,但是曹植有没有对甄氏一见钟情,这事不好说。
根据史料记载,曹军攻陷邺城时,曹植才12岁,甄氏21岁,曹植对大自己9岁的女人一见钟情,可能性很小,况且为她茶饭不思,这个可能性就更小。
不过唐朝的李善有不同看法,关于曹植和甄氏的爱情,他的看法是这样的:
黄初3年,曹植奉诏进京,见到了魏文帝曹丕,曹丕拿出了一件东西,甄妃使用过的玉枕。曹植一见到玉枕,马上就哭了出来。
之后,曹叡款待了曹植,并把这个玉枕送给了他,表示安慰。曹植抱着玉枕返回自己的封地,路上乘船过洛水,半夜在船上睡着了,做了个梦。
梦里有个女子出现在了曹植的船头,看不到脸,只听这女子说:
我本来是想把心都交给你的,可是现在没有办法了,无力回天,只能把这个玉枕留给你,它是我从娘家带来的嫁妆,你晚上睡觉时枕着它,就好像我们在一起一样。如今我死了,嘴里塞满了糠,又披头散发的,没有脸面再见君王,我得走了……
说完人就消失了,等曹植惊醒过来,看着手里的玉枕,他觉得这是甄氏在给他托梦。
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感甄赋》,以此来表达想念。曹叡读到后,觉得不太妥当,就改成了《洛神赋》。
这显然是小说家的笔法,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如果真是他说的那样,作为皇家丑闻,他一个几百年后的唐朝人,是怎么知道的呢?
还有人搬出一段历史来,想以此来证明曹植和甄氏的感情,这段历史是这样的:黄初2年,曹植被弹劾了,弹劾他的人,名叫灌均,罪名是“醉酒悖慢,劫胁使者”(醉酒后,劫持并威胁了朝廷使者)。
因此,灌均建议魏文帝治曹植的罪,曹丕念在同胞兄弟的份上,并未治罪,只是把他贬为安乡侯。就在曹植被贬的这一年,甄妃就被赐死了。
所以有人就说了,同年,一个被弹劾,另一个被赐死,这能是巧合吗?莫非这两人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感情吗?
其实,这事儿很可能就是巧合,专家解释说,曹植获罪纯粹就是因为威胁到了曹丕的地位。
历史上,曹操更喜欢三儿子曹植,原本也想立曹植为世子,可是后来考虑到废长立幼,很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动荡,所以最终立了曹丕为世子。
后来曹操死了,曹丕就接替了魏王的位置,后来又做了皇帝。
其实,曹植此时对曹丕已经构不成威胁了,可曹丕还是不放心,处处提防着这个弟弟,还指派了一个叫灌均的人,前往曹植的封地,监督曹植。
曹植压根不当回事,丝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致被弹劾。由此可见,曹植被弹劾跟甄氏完全没有关系,当然了,虽然被贬跟甄氏无关,但是此事也不能直接推出他们是否有不伦之恋。
对于这点,史书上完全没有任何的记载,所以《洛神赋》里的女主角,应该不是坊间传闻的甄氏,不过有人曾经表达,即便不是甄氏,也另有其人。
这个人就是曹丕,此种说法被叫做“寄心文帝说”,说是曹植因为失去了曹丕的信任,而他为表达自己的心迹,才写了《洛神赋》。
曹植把魏文帝比作洛神,表达自己的期望,跟屈原创作《离骚》表达对楚王的期望一样,那么这种说法成立吗?
专家否定了这种说法:首先,曹丕其实并不是曹植心里的理想君王,尤其是两人还因为争夺世子之位,斗争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曹植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曹植不可能以自己爱慕洛神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还有一点,曹丕当上皇帝后,一直迫害同胞兄弟。
曹植进京,是与弟弟曹彪同行的,可是见完曹丕后,兄弟俩都不敢同行,就怕遭曹丕忌惮,比较敏感,其实他心里很难受,写下《赠白马王彪》来表达自己对曹丕的强烈不满。
里面写到,哥哥曹彰死在京都洛阳,根据考证,这件事情跟曹丕脱不了干系,说是曹丕下毒,把曹彰给毒死了。
《赠白马王彪》和《洛神赋》几乎是同一个时间段完成的,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洛神赋》怎么可能是在向曹丕表明心迹?
其实,大部分专家还是倾向于认为,《洛神赋》就是一件纯粹的艺术品,展现了人神相爱的故事,跟坊间的绯闻、政治的诽谤都没有关系。
事情说到这儿,只有一个谜题没解开,既然《洛神赋》跟甄氏毫无瓜葛,那么,貌美又贤惠的甄氏怎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呢?
此事还得从甄氏嫁给曹丕说起,她嫁给曹丕之后,很快就生了儿子曹叡和女儿曹绫,两个人的感情非常好。
据说甄氏当年虽然得宠,可并未恃宠而骄,反而心胸宽广,她甚至建议曹丕多娶几位夫人,理由是有利后代、兴旺家族。
曹丕采纳了甄氏的建议,找到了郭氏,也就是后来曹丕的第一任皇后,郭氏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她见甄氏不仅长得漂亮,还孝顺,更是大气,生怕自己比不过她。
于是就见缝插针地说甄氏的坏话,离间曹丕和甄氏,一来二去的,这枕头风还真起了作用,曹丕开始冷落甄氏,而甄氏没有大吵大闹,只是默默写下一首诗,送给了曹丕。
这首诗就是著名的《塘上行》,诗的大意是:
别人的言语中伤,使得我们生生分开了,请你不要在有了身份和地位后,就抛弃从前所爱,跟你在一起后,我算是学会享受孤独的快乐了,也学会了保重自身。
此时的曹丕诸事不顺,加上郭氏的谗言,面对甄氏的闺怨,不胜其烦,于是下令赐死了她。至于下令让甄氏“披发遮面,以糠塞口”下葬。
有专家推断,这个提议很可能是郭氏想出来的。郭氏迫害甄氏这一点,从后来魏明帝曹叡(甄宓的儿子)处得到了证实。
曹叡把当时的皇太后郭氏逼死,让郭氏以甄氏的惨状下葬,算是为母报仇了。后来曹叡还追封甄氏为文昭甄皇后,为自己的母亲正了名。
既然曹植和甄氏什么暧昧关系都没有,曹植有曹植的无奈,甄氏有甄氏的可怜,那么坊间的传闻是怎么来的呢?
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两个人都太可怜了,世人希望他们能惺惺相惜,所以才会这样编排他们,好让他们在那个乱世有一点点感情的依托,显得不那么凄凉。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