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8个子女出了4个少将,女儿年幼时被杀,自己却被长子出卖
发布时间:2023-07-14 03:07:18 作者:鬼谷子思维 浏览量:814
他是20世纪战功赫赫的“军神”,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战神”;
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在家庭里,他教子有方。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还为国家培养了优秀的下一代,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他的八个孩子也各有千秋。
他就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
1905年,大多数农村子女的婚姻还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标准,即使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刘伯承,也没能摆脱这个命运。
那一年,刘伯承才13岁,父亲就给他定了“娃娃亲”,对象是比他小两岁的程宜芝。
定亲后,刘伯承外出求学,程宜芝就像已过门的媳妇一样,帮忙照顾刘父刘母,在写给刘伯承的家书中,她总是“报喜不报忧”,让刘伯承安心学习。
久而久之,刘伯承被程宜芝的贤惠感动,在18岁那年,他与程宜芝结了婚,并生下大儿子刘俊泰。
“夫唱妇随”的日子没过多久,抗日战争就打响了,刘伯承决定投身军旅,他说:“大丈夫当仗剑拯救万民于水火,岂能只顾自己一身之富贵?”
1912年,程宜芝抱着不到一岁的儿子站在村口,望着刘伯承背影越来越远,直到消失不见,她知道,丈夫是去干大事,但她不知道,这一次的离别竟是永远。
刘伯承走后,程宜芝独自带儿子生活在乡下,她性格柔弱又溺爱孩子,对儿子的教育也力有未逮,让刘俊泰养成了好吃懒做、花天酒地的坏习气。
1927年,刘伯承被派遣到上海工作,他想要弥补这些年对儿子的亏欠,就把刘俊泰接到上海读书。
可惜,刘俊泰对读书不感兴趣,整日只知道花天酒地地厮混,还抽大烟。
一次,刘俊泰的钱不够了,就带着一起厮混的女友回家问父亲要钱,还扬言要娶该女子回家。
刘伯承这才得知刘俊泰竟然学会了抽大烟,又看了看他身边那个举止轻浮的女人,顿时火冒三丈,狠狠地甩了刘俊泰一耳光,刘俊泰气得夺门而去。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刘俊泰竟因此生恨,跑去告发父亲。当时刘伯承可是国民党点名重点抓捕的人物,此举无异于置他于死地,幸亏刘伯承早有察觉,及时做出防范,才免于被捕。
之后他再未见过刘俊泰,更没见过程宜芝。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曾托人带信给程宜芝,希望和她商量一下他们母子二人未来的安排,但程宜芝拒绝了。
她在回信中写到:家中已被评为红军家属,得到了照顾。你要勤勉国事,挑起百姓给的千斤重担。你不要回来,我也不去你那里。
这个聪慧的女子,早就知道刘伯承身边已有佳人相伴,她不愿打扰,亦不愿被打扰,她用宽阔的胸襟包容了刘伯承,也倔强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如果说程宜芝与刘伯承的结合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之举,那么,汪荣华与刘伯承的婚姻才是“志同道合”。
1936年,44岁的刘伯承已经是红军总参谋长,看着他自己缝衣补袜,好友任弼时夫妇于心不忍,便给他介绍认识了19岁的汪荣华。
两人接触后,发现彼此志同道合,很聊得来,最后顺利结为夫妻,在生活上,他们是亲密无间的伴侣,在革命事业中,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二人的婚后生活一直很温馨,彼此了解,互相扶持,生有七个子女,在教育子女的方向上他们也是一致的,统一的,严格的。
除了长女刘华北,其余六人皆成才,且一个比一个有出息,算是弥补了刘伯承对刘俊泰教育失败的伤痛。
长女刘华北出生时,国内风起云涌,革命工作也到了要紧之处,她出生不久,便被寄养在延安保育院,和一些革命志士的孩子一起生活。
在她5岁那年,有一天夜里,保育院来了一个陌生的叔叔,他走到刘华北的床前,问:“你认识我吗?”
刘华北有礼貌地说:“之前见过叔叔。”之后,屋内再无响动。
第二天,保育院的人发现了异常,当她们掀开刘华北的小被子,发现她的腹部被切开一个窟窿,血迹已经干涸了,刘华北早已停止了呼吸。
后来,刘伯承派人调查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杀害刘华北的真凶,直到他去世前,还惦记着这件事儿。
他泪流满面地说:“我对不起女儿,至今没能抓到凶手,我该怎么去见她啊?”
人的一生总会有遗憾,即使是“军神”刘伯承也不能幸免。但欣慰的是,其他六个子女都在他的教导下,平安健康地长大了。
刘伯承教育孩子非常严格,制定了很多教条,其中有一条就是:“你们虽然是元帅的儿子,但咱们家绝对不搞特殊化”。
1949年,南京解放后,刘伯承被任命为南京市市长。他告诉子女们,到了南京,大家都是普通人,他这个市长的职务再高,和他们没有半点关系。
有一次,刘伯承难得休假一天,他准备带着刘太行到中山陵参观,不凑巧的是,那天是中山陵的例行整修日,不对外开放。
但管理中山陵的领导得到消息,知道刘伯承来了,赶紧去迎接,说:“您来了总是要开放的,请进,请进。”
刘伯承则一脸严肃地训斥道:“这对普通人公平吗?三令五申不能搞特殊,你们就是做不到!”说完,他就拉着刘太行回家了。
看着儿子失望的表情,刘伯承耐心地说:“咱们家不能搞特殊,否则还怎么让别人公平做事呢?你们以后都要靠自己,不能靠我的关系。下次有时间我再带你去。”
后来,刘太行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有一次没买到合适的卧铺车票,就颠簸了30多个小时,坐绿皮车硬座,也没有借着“刘元帅的儿子”的头衔,去搞特殊化。
这都得益于自小刘伯承对他的“去特殊化”的教育。
刘太行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了少将军衔,为装甲部队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装甲部队的副部长。
次子刘蒙清华大学毕业后,前往军校进修,三子刘太迟更是从小就立志要当像父亲一样的军人,最后,他们不负众望,都成为了少将。
如果说,刘伯承的儿子们都是国之栋梁,那么,他的女儿们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尤其是三女儿刘弥群,她是跟着父亲一起,在“马背”上长大的。
四岁的时候,刘弥群跟着刘伯承参与解放大西南的战斗,她经常会看到两边的山坡上堆着横七竖八的尸体,这时,母亲就会严严实实地捂住她的眼睛。
刘伯承也会这样,但他的手指会留些缝隙,透过缝隙,刘弥群依旧能若隐若现地看到一些外面的场景,他说:“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就要有这个胆子。”
在刘弥群的学生时代,刘伯承就给她报名“学生下农村”的活动,让她深入农村去体验农民生活的不易,防止她养成骄纵的性格。
19岁那年,刘弥群考进了北京航空学院,学习导弹、火箭发动机专业。
受父亲和哥哥们的影响,刘弥群从小就热爱军事,她总能在那堆数学计算、物理公式中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跟那些数以万计的数字打交道。
她还自学了800多万字的理论教材,翻阅无数专业资料和有关武器系统的专业图书。
1984年,刘弥群改进了国产导弹的推进燃料,提升了导弹的飞行速度,将武器的战斗性能提升了7.5%。
她用长达30余年的时间,学习研究导弹和火箭发动机,在推动武器现代化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刘弥群成为空军少将,是解放军空军中的第一位女将军。
刘伯承的还有两个女儿,她们虽然没有从事军事,但她们在医学领域发光发热,依然成就了不小的功绩,也是父亲的骄傲。
刘伯承的子女们没有靠着他的名气威势去获取名利,而是用各自的才华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到了最好。
纵观刘伯承元帅的一生,他严于律己,对子女也严格要求,他说:“不做‘红墙里的贵族’。”他告诉孩子们,人优越的不是身份和位置,而是贡献和思想。
在他身体力行的示范教育下,使得6个子女恪守家规,个个成才。一门培养出了四位解放军少将,是当之无愧的将门之家。
米兰昆德拉说过,人世间的大不朽与小不朽,就看会不会有人铭记你,你的所作所为会不会影响或改变别人的生活。
而刘伯承,就是同时拥有大不朽与小不朽的人。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热血和坚守,影响着子女的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
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创造了安定的生活,他们培养出的子女守护着这份安宁,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爱着我们的祖国,才不会枉费他们的一番热血。
本文作者:小贝
责任编辑:改改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