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是蒙古人的图腾
发布时间:2023-07-05 22:09:20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量:101
芒来副校长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本网记者 李中平/摄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作为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本科高等院校,与自治区共同成长。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有哪些?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贡献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作为以草原畜牧业为优势和特色的高等学府,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蒙古马研究以及蒙古马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芒来。
中国社会科学网:内蒙古农业大学自1952年成立以来,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与自治区共同成长,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贵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芒来:借此机会,我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的一所本科高等学校,第一任校长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任命。学校是以农林为主,以草原畜牧业为优势和特色,具有农、工、理、经、管、文、教、法、艺等8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3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学科入选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有77个本科专业,其中蒙汉双语授课专业14个,英汉双语授课专业17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5万余人,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286人。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林业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2013年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院校行列。
科研成果方面,建校伊始,我校就确立了科技工作要服务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立足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先后主持开展了三河牛、草原红牛、内蒙古细毛羊、苏尼特肉羊、乌珠穆沁羊、内蒙古白绒山羊、内蒙黑猪、锡林郭勒乘挽兼用型马、三河马等家畜新品种,草原1、2、3号苜蓿、老芒麦、红豆草、蒙古冰草等牧草新品种、甜菜协作2号、胡麻H624等农作物新品种以及林木、果树等新品种的培育和选育工作,至今,学校已培育和选育出动植物新品种60余个,这些品种在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发展、农业生产以及生态建设中发挥了,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我校主持完成的“旱地油用亚麻新品种选育”、“甜菜不同类型品种生理机制及选种生理指标的研究”、“荒漠草原井灌饲料基地地下水资源评价管理与保护对策”、“吨粮田基础理论及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玉米甜菜铺膜播种机的研制与推广”等创新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进入新世纪,学校坚持理论与技术创新并举,主持完成的“双峰骆驼喉蝇蛆病防治”、“林木菌根菌剂”、“苏丹草品种选育”、“捕食线虫性真菌生物学特性”、“小麦大豆马铃薯高产决策支持系统”、“冰草新品种育繁”、“霍林郭勒地区水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内蒙古白绒山羊高产类群培育与繁育体系”、“盐渍化地区节水灌溉”、“益生菌L.caseiZhan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臭柏造林示范推广”、“双歧杆菌V9产业化开发”、“高丹草系列新品种培育”等13项成果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学校通过组织实施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国合专项以及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自治区科技项目等课题,立足于我区特色资源研究的国内国际创新,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首次开展了冰草等牧草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工作;首次发现了蒙古羊多脊椎Hombox基因并开展克隆与定位研究;首次成功获得了体细胞克隆绵羊和转基因奶牛及转基因羊;首次完成的“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和破译”及“双峰驼、单峰驼和羊驼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及“乳杆菌属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等三项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有关草地生态、蒙古马等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2013年英国著名杂志《Nature》评选出2012年度自然出版指数中国前100强单位,我校名列全国高校第52位、农业高校第5位。学校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6686株);研究提出的“休牧、禁牧和划区轮牧”等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省级草原志—《内蒙古草原志》的编撰出版工作;“草原4号紫花苜蓿”获得国家品种授权;研制的“禽脑脊髓炎油乳剂灭活疫苗”和“碘甘油乳头浸剂”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学校在家畜绿色健康养殖,重大疫病防控,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农畜产品安全、粮食丰产技术,保护性耕作与设施园艺,林木培育及资源高效利用,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防沙治沙与矿区生态修复,农牧业机械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为自治区农牧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益生菌菌种”、“兽用疫苗”、“水资源评价与论证”等为代表的技术许可、成果转让及技术服务,合同经费额度首次突破了千万元。
本网记者吴屹桉与芒来副校长合影 本网记者 李中平/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所带领的马研究团队的发展情况。
芒来:我的团队属于我校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目前作为集5大平台——全国唯一的马属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野外科学观察实验站、内蒙古发改委的马业工程实验室、内蒙古科技厅的马业工程中心、内蒙古教育厅的马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于一身的专门化马属动物研究平台正致力于推动马科学、马产业和马文化的发展,其中马科学相关研究以蒙古马为主。内蒙古农业大学六十多年的历史离不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马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同时也具备文化效益。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要大力发展草原文化,而草原文化的核心文化就是马文化。没有马,草原就失去了灵魂;没有马,蒙古人也就没有了坐骑和图腾之一。内蒙古农业大学是以草原畜牧学为优势和特色的高等院校,因此,我们团队所从事的马学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科的发展建设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网:马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内蒙古更是与马文化颇有渊源,您作为研究马文化的著名学者,您觉得马文化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迹?马文化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芒来:凝练“蒙古马精神”,弘扬蒙古族马文化。2014年1月26日—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自治区时指出,“马年春节就要到了,我想到了蒙古马,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之后,习总书记在看望参加第二十二届冬季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席世界汗血马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访问蒙古国时,很多场合都提到马文化、马精神。
蒙古马是世界600多个马品种中的一种,是世界十大名马之一。蒙古人与马结缘,历时长久,在他们还未开始驯养马的时候就已经崇拜马了,那时人们崇拜羡慕马的速度和力量,渐渐地,人们开始驯养马。马的灵性,对人们生活的作用,特别是对游牧民族的作用,任何牲畜都无法代替。蒙古人在同马长期相互依存的过程中,马的习性和禀赋也影响了他们个性的形成,勇往直前,奔腾不息,这就是蒙古民族的“蒙古马精神”,也使蒙古马从自然的马到神马,最终成为马背民族的一种文化图腾。但在现代生活中,马与蒙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蒙古马,蒙古族马文化又何从谈起?也许,世界上很少有一种动物能够比蒙古马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嵌入到一种充盈着生态理念与实践的文化之中,它的命运牵动着一个文化的整个命运,它的消退能够唤起与之朝夕共处过的人们从心底发出的难舍之情。如今,随着环境的恶化以及经济利益等其他原因,蒙古马的数量急剧衰退,但牧民对蒙古马的感情根本不是经济能够解释的。“我们不能没有马”是牧民们最朴素但是发自内心的心声。当蒙古马彻底被机器取代之时,人失去的不单是一种工具,还是一个有情感的朋友和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
蒙古马这一特殊的充满灵性的动物。从人们所崇拜的抽象的天马转变为人与马结合的人格化的马,进而又被象征为文化图腾和民族精神的抽象化的马的过程,是蒙古民族在长期艰苦卓绝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与马生死与共,相依为命的结果,使他们认识马、了解马,将马的精神不断内化的结果。作为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内蒙古自治区,理应树立蒙古马为我区民族文化的象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蒙古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马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渗透在蒙古族文化中,成为蒙古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以“龙”为标志;在俄罗斯,“套娃”成了一种独特标志,是著名的人文使者;日本文化以“木偶”为该国的标志。神武英俊的蒙古马形象应当成为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一个标志,换句话说:建设草原文化应当以蒙古马为其着力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马背文明是人类最古老、最卓著的文明之一,无疑是内蒙古自治区足以骄人的优秀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内蒙古自治区在这两年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持续推进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古代,马作为游牧民族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推动草原丝绸之路的兴盛,促进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等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芒来: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较好的国际合作基础和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
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全长7000多公里,西起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古代埃及、古代希腊、两河流域等),东到人类古代文明的又一国度——中国。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增强了各地各族人民之间物资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促使了各地的安定统一,有利于沿线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
无论是东西走向的北丝绸之路,还是南北走向的西南丝绸之路,马匹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说是丝绸之路成就了那个年代的繁荣景象,那么马就是铸造这条金色彩带的精灵。马,它的速度超越了沙如雪的大漠飓风;它的灵性战胜了邪魔的凌崖峭壁;它的耐力突破了冷冽的雪域高原;它的狂野让自然灾难却步。它是苍天派来的使者,是丝绸之路上的筑路工人和向导。马陪伴着人类,在自然灾害的枪林弹雨中走出了丝绸之路的繁荣经济和文化底蕴,将幸福送到遥远的地方,缩短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
一、马是丝路上的交通工具
公元前3世纪的汉朝,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能与其发展速度相匹配的先进的交通工具。此时,汉朝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养马30万匹。马作为畜力交通工具的出现,也使人类探索世界的理想成为了现实。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业贸易通道。从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和交河古城、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克孜尔尕哈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以及处于罗布泊西北角被流沙淹没的楼兰古城等历史遗址中不难看出,丝绸之路曾经商旅往来盛极一时的历史。极富灵性的马是集速度与承载能力于一体的动物,成为丝绸之路上驮运商品和载人的交通工具,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使命。
二、马是军事上的战备工具
汉朝时期骑战成为最重要的作战形式,西汉后期的重装甲骑兵已具备一定规模,骑兵的作战方式更加多样化。在战争中马无疑是重要的战备工具。与此同时,西汉时期冶铁和锻钢技术的高度发展,一方面将铁铠由简朴的大型札甲向精锻细密的鱼鳞甲发展;另一方面,在西汉末年,战马装备“具装”铠的重装甲骑兵开始在战争中初露锋芒。
在军事上,马匹除了在战斗中提供战力和速度、快速传送军情以外,还是军事后勤给养的运输工具。唐府兵出征,卫士均自备资装,其中包括驮运马匹,《大唐六典》载:“火十人,有六驮马。”这是说府兵的最基层,以十人为一伙,每伙要配备六匹驮运装备的马、由卫士自备。除此之外,每伙还须自备一匹“十驮马”,以供伤病员救助之用。这些都反映出马匹在军事上的作用。
三、马是丝路上的文化使者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品交流的通道,更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带,马背上承载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为其绘上了色彩。
马匹将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送到了亚欧的各个地方,蕴藏其中的无穷无尽的民族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也渗透到了亚欧的各个领域。马匹载着商旅远行至整个亚洲、欧洲和非洲,这是一个持续几千年的壮举,其结果是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和发展。唐玄奘出使印度,将佛教文化引入大唐。
四、马是官道上的信使
在中国古代的驿站是为行人提供休歇的地方,也是历代王朝为了边疆地区的防御和适应战争的需要,同时也保障其所处地区的道路安全畅通而设立的。马匹作为邮驿机构中极其重要的交通、通讯工具,为保障紧急公文的传递速度和公务人员的办事效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十分重视传驿马匹的数量和质量。从出土简牍中看,西汉传驿马匹的来源除政府下拨之外,尚有各邮驿机构自行购买及征调私人马匹等多种途径作为补充。西汉邮驿机构遍及全国,尤其在武帝拓边之后,大大小小的邮站在新取得的疆土上迅速蔓延开来。这样马匹可以将边疆的信息情报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了中央。为确保政令畅通,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西汉政府对邮驿机构的设置及其内部管理均作了细致而严格的规定,其中对传驿马匹的管理和使用规定尤详。可见,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将马匹的重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五、马是重要的交换物
在丝绸之路上马匹可作为重要的交换物,用中原王朝的丝绸交换中亚的特产良种马,形成了“绢马交易”。这为古代中原王朝边防,建立与中亚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除粟特、波斯商人在丝路贸易中扮演居间商角色外,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也积极参加了贸易活动,他们用牲畜和畜产品进行交换,出售生产的铁和铁制武器,还把侵袭邻国时劫掠的大量宝物当成贸易商品,用来换取自己酷爱的丝绸制品。每年将大量的丝绢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运往中亚、西亚等地,同时,将中亚、西亚的琉璃、翡翠、珊瑚以及一些稀有珍品和奢侈品的贸易,如宝石珍珠金银器、毛皮、地毯、药材等,贩易到中原。北方少数民族在与中原的不断交流中逐渐形成饮茶的习惯,认识到了饮茶消食、解乏和弥补蔬菜不足的功效,对茶叶的需求量和迫切性甚至超过了绢帛。此时,宋代茶叶的产量在不断扩大,不仅已满足了宋朝内部民众的需求,而且已经到了可以大量外销的程度。所以,宋朝政府也非常乐意在同北方少数民族的贸易活动中以茶叶取代绢帛,结果在贡赐和绢马贸易的基础上唐宋之后就形成了农区汉族为主的民族同周边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之间进行茶叶和马匹交换的带有很强政治和军事色彩的经济活动——茶马贸易。在以茶易马的同时,输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还有一定的绢帛、铁器和其他手工业品及农副产品等。茶叶的销售还带动了丝调、药材、象牙、马匹、农具等物品的交易。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马,在此过程中也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网:近些年来,中国马匹的数量呈减少趋势,您觉得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作为著名的马科学专家,您觉得应从哪些方面来推动马产业的发展?
芒来:中国马匹数量1975年位居世界第一,达到1144万,美国排名第二,马匹数量约950万。2000年前后,中国不再是世界第一大养马国,目前,中国的马匹数量约为680万,而美国还是950万左右。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近几十年间也发生了马匹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现在的马匹数量已经不到1975年的四分之一。为什么美国的马匹总量在这么多年都没有什么改变,而中国却出现了急剧减少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来自于马产业在美国的国民总产值占了很大的比重,提供的经济效益惊人,而中国马产业的经济效益则相对较低。在中国,马以前是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动力资源,后来随着工业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器逐渐取代了马原有的功能,导致了马匹数量的减少。马匹数量的变化和产业效益有直接的关系。目前,中国的马产业正处于逐步转型中,但是,中国的马产业起步晚,发展也较为缓慢,开发程度也不高,这都是需要通过努力去改变的。现代马业和传统马业不同,现代马业是有质量有效益的马产业,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马,而且还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马产业,比如马术、马产品、马生物制品、马娱乐产业等等。 马业作为新型特色产业,不仅可以培育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精准扶贫新引擎,而且有助于传承蒙古马精神,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强区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作为马科学研究工作者,长期致力于内蒙古自治区马产业发展服务,现从内蒙古自治区马业发展角度提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在自治区层面
1、建议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快现代马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抓紧编制内蒙古马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要从政府扶持推动、旅游开发带动、体育赛事牵动、马产品加工拉动等领域着力,明确马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布局以及重点开发区域。
2、自治区应把马产业纳入一二三产业规划中,主要在马耐力比赛的举办,酸马奶和马生物制品等高档马产品的开发上做文章。马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内蒙古马业不是以经济为主的畜牧业,而是以文化为主的畜牧业(福利、慈善)。马产业是融合第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
3、成立推进马产业的专门工作机构。研究推进马产业发展的相关事宜,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切实解决马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4、自治区科技厅应设立马业科技专项,建立马业重点实验室。重视马科学、马产业和马文化研究,在马研究水平上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5、建议自治区应尽快启动“马驴骡产业技术体系”,设立马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马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项目补贴、产品研发投入、贷款贴息或资源配备等支持措施,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马产业。
6、加强政产学用结合,开展科研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专门化新品种培育、健康养马、疫病防控、产品精深加工等四项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专门化良种培育快繁技术体系、马匹性能及产品质量评定技术标准体系,为马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7、加强马文化建设。蒙古马已被评为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之一,是内蒙古的代名词,是蒙古族的图腾,草原的灵魂。要进一步凝练“蒙古马精神”,打造蒙古马品牌。大力弘扬弛而不息的龙马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观看冬季那达慕的地方打造成干部培训基地—“草原上的西柏坡”。
8、充分发挥马产业在就业创业、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马产业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工程、维稳工程和扶贫工程。是否考虑发行牧民脱贫致富的“精准扶贫彩票”,以量身定做的思路,加大组织地区特点、民族特色的蒙古马长距离赛事,促进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男儿三技”的产业化力度,达到马产业的良性循环,从而加速牧民脱贫致富。
9、畜牧发展,良种为先。自治区形成蒙古马遗传资源保种理论与方法,提出中国马遗传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建议在我区建立“中国马属动物种质资源库”,以及马遗传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为我区乃至我国“种子工程”的建设做出更大地贡献。
10、加强运动用马和产品用马的选育工作,努力实现我区乃至我国高端马国产化的目标。建立高水平的运动马驯养管理基地,完善运动马的驯养管理体系。
11、建立高水平的马兽医院(马福利研究所)和运动马兴奋剂检测中心,完善马的医疗福利。
二、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方面
1、加强马业人才团队和马学专业建设。把马学专业建设为国内一流新型特色品牌专业。
2、建立国内一流马学研究院或协同创新中心。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室和人文科学研究室,国内外合作,理论研究和开发利用兼容,由专家团队、研发团队和策划团队共同组成,政府设专门编制。研究院(或中心)对马科学、马产业和马文化进行全方位,全产业链的研发,把我区马品牌——马奶、马肉、马生物制品、马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成国际品牌。
3、建立马文化博物馆。按照“高品位、有特色”的要求,全范围收集整理马背民族的传统马文化元素,对蒙古族马文化进行传承、弘扬、挖掘,提高当代青少年素质教育为目的,搭建当代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的“智慧型”博物馆,并对社会公众开放,扩大蒙古族马文化的宣传力度,打造成最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星级旅游景点。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吴屹桉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