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打豆腐
发布时间:2023-07-01 16:13:43 作者:清斯浊斯 浏览量:195
关于春节前后的要事安排,各地民谣的表述都不尽相同,可谓十里不同俗。然而,“二十五,磨豆腐”,或曰“二十五,打豆腐”,却是不分南北、无问西东。
忆起“二十五,打豆腐”的往事,不因南北风俗相同,实属童年时期留有深刻印象。
童年时期,春节前有家家户户“二十五,打豆腐”的风俗。打一作豆腐,小孩能跟着蹭碗豆腐脑喝,制作好的豆腐,只用冷水浸泡少许待过年待客用,大部分都很快发酵生霉制成霉豆腐(腐乳)供全家享用约半年之久。豆腐渣烹调得当,也能让餐单一周左右多上一个菜。
早些时,父亲和三叔在外地工作,家里缺劳动力,没有独立打一作豆腐的实力,往往是两家合打一作。大约是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三婶也出去工作了,两家不在一起住了,合打一作没有合作者了,或许也是家庭实力有提升,母亲决定自己打一作豆腐。这是我们家十年一遇的大事,我们当小孩的私下早就盘算着半夜起来豆腐脑喝个够,白天再吃个煎豆腐,霉豆腐也能和别人家一样吃到夏天。
心理学有“马太效应”一说,通俗讲就是天不遂人愿。身为十里八乡的名厨,爷爷打豆腐的技艺也声名远播,他老人家亲自给点石膏,没承想豆腐“丢了作”。“丢作”,是我们家乡对技艺创作、食品制作等不成功的说法,说法很简单,评价却不乏专业,甚至留有荆楚文化遗风。豆腐作“丢作”,就是豆浆凝不成型、而且味道特别苦涩。这下好了,豆腐脑没喝上,抱憾一周;霉豆腐脑吃不着,得惦记半年。母亲舍不得扔掉“丢作”的豆腐,一直吃到除夕,令我至今对那苦涩味记忆犹新。我从小不挑食,“丢作”的豆腐吃得最多,而且坚持到最后。后来,只要有别的菜可吃,我就不吃豆腐。以至婚后,爱吃豆腐的内子还误以为我让着她呢。
几十年一晃眼就过去了。又是一年春节到,唐朝著名诗人高适《除夜作》有“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名句,虽然霜渐染鬓,但是我们早己不用愁吃愁穿,也没有太多烦心事,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却满是亲情、不乏乡愁。记录“丢作”豆腐,聊作春节祝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鼠年除夕 ,李建波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