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序列-1:若想争取好结果,让自己更幸福,重视“结果的结果”
发布时间:2023-07-01 01:59:51 作者:你如春风我如树 浏览量:581
因果序列:“结果的结果”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及应用 /李金良
2020年7月-12月
摘要:
我们遇到的问题,绝大部分属于“结果的结果”。若想争取好结果,让自己更幸福,如同芒格所言,要重视“结果的结果”。
人类能近乎直觉地分辨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处理 “结果的结果”,能力较弱。
因果序列相对复杂。不过,借助近几十年在硬科学上的研究结果、历史与现实中聪明人“发现”的有效经验,可以梳理出来一个在实践当中大致有用的方法。
结果的结果往往是一个或一组因果关系不断反馈形成的。在一系列反馈之后,一旦在结构、功能、与外界的互动达到某一临界点,情形与此前迥异。这些结果经常会“触发”新的因果关系进入反馈程序,由此形成了事物发展的跳跃和漂移。其进程往往在人意料之外。人的发展、投资的结果、人际关系的变化等等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不仅如此,在反馈进行之中,相邻步骤之间会加强既有的结果形成自我催化,不同的因果链条之间会相互促进而形成相互催化的现象。这种催化现象是很多事物发生指数变化的基础。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由于因果关系没有改变,结果的结果往往在结构、性质上相似而在尺度上不同。这种相似性也体现在或明显或隐藏的周期、倍周期特点上。
根据大量的事实和实验模拟的结果,对由能量代谢维持秩序的复杂事物,外界因素可以部分地影响最终结果,但并不改变结果的性质,这是所谓的内因起决定作用,或事物发展的惯性。因果序列随着反馈次数不同、形成的结构不同,所能触发的新的因果关系有所不同,且这些新的因果关系发生的概率不同。当结果无法触发进一步的反馈链条之时,这个因果序列就触及了极限或走向崩溃。
惯性、相似性、周期性对于预测因果序列很重要。对因果序列的预测,可以模糊地正确,很难精确。因此,趋势很重要,意味着 “早发现,早判断,早行动”。
不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掌握有意义的二阶或高阶反应,最好的方法是把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总结下来,照着做。这样做,一下子就变简单了。
题记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屈原《天问》
“生活无非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联系。”
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
“我从来没看到哪一个商业方案中提及二阶结果。但我这辈子随处都能见到二阶效应影响甚大。”[1]
查理·芒格
问题的来源
我们面对的事情、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结果的结果的结果……”,他们有一些特征让人疑惑:
为什么好的似乎越来越好,坏的越来越坏(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等等)?而且,为什么总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为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娃儿会打洞”?他们为什么那么像又不那么像?
为什么有的人或事在高歌猛进的路上忽然戛然而止、烟消云散?而有的在绝望之时忽然崛起、让世人惊奇?
为什么有些事情开始时彼此相差无几,而后判若云泥?为什么有的事物,发展着、发展着就和此前完全不同了,所谓“士隔三日须刮目相看”?
为什么同一个事物不同的方面表现好坏天壤之别?为什么好东西都伴随缺点?所谓“情场得意、官场失意”、或“无限风景在险峰”?等等。
为什么这些事情发生之时,似乎怎么解释都对、但所有的解释都不圆满?为什么这些事情似乎难以重头再来?但为什么这些事情总是以不同的面孔反复出现?
……
这些问题,在几乎任何领域,都是个普遍现象:他们存在于企业兴衰、个人学习好坏、交朋友的得失、投资成败、婚姻幸福与否、健康与否,等等;存在于星系形成过程、物种兴衰、雪崩、气候变迁之中,等等。
当我们追根溯源,“结果的结果”变成了“原因的原因”,原因之间相互纠缠、交错,就形成了复杂的因果序列、甚至是更复杂的因果的丛林。“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著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2]探寻“原因的原因”或者预测“结果的结果”,就是要努力寻找这“一系列过程”中展现的规律。
类似的情形,以人生而论,好的方面,如果发生,则幸福、快乐、春风得意,甚至好得莫名其妙;坏的方面,一旦出现,则当事者一筹莫展、痛苦难当、损失惨重,甚至永无翻盘的机会。这类事情最终的结果,不论好坏,经常很极端。
其重要性,查理·芒格所论甚多,此处不费笔墨。[3]
有鉴于此,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这类问题是否可以“早发现、早判断、早行动”,以趋利避害?
关于因果的概述
因果关系随处可见。以日常观察而言,人类可以近乎直觉地感受到短期内发生的、有直接对应关系的因果。这让我们能成功应对大部分事情。
几乎不用论证和学习,我们能理解很多类型的因果关系:近因和远因(直接因果与间接因果关系),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果一因、多果多因等。
对有些因果关系类型就要花点心思才能理解了,而且应用起来比较困难,比如:
人经常搞不清楚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
经常意识不到原因的大小与结果的大小并不匹配[5];
搞错了因果关系而无法产生预期的结果[6]等。
还有些根本就不是因果关系,我们常常认为是因果关系,比如:
伴生关系与相关关系;
将随机发生的事件扣上一个莫须有的因果帽子[7]。
有过基本经济学知识的人,也不会生拉硬扯地认为太阳周期与经济周期有内在的因果联系[8];
但上述因果关系,经过努力,或稍加留心,人们总还容易掌握和处理。比如:现代社会里,有过基本数学训练的人,总不会把抛硬币的正反面看做“有规律”的因果事件;
等等。
可是,一旦因果构成序列,我们的直觉立刻失灵。问几个简单的为什么,看我们直觉上是否能回答:
为什么人类是女性漂亮,而孔雀是雄性漂亮?雄孔雀为什么要长那么长的尾巴?
城市里的狗,很大比例看上去它们的面孔都是“笑”的,而偏远的农村里,绝大部分狗看上去它们的面孔都是“凶”的。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塑造了他们的表情?
同卵双胞胎的兄弟、姐妹,长大后为什么境遇迥异?类似的,巴菲特同胞三人,为什么就巴菲特一个人做投资成绩斐然?
一个富翁每天路过一个乞丐乞讨的地方都会给些钱。后来富翁破产了,路过此地不再施舍,那乞丐竟然勃然大怒。这是为什么?
美丽是人人所追求的,为什么众人瞩目的大美女往往并不幸福?
为什么有的病原毒性越来越强,而有的越来越弱?[9]
等等。
这一类问题,初看似乎简单,琢磨一下会发现不能用单一原因、单一环节解释,而是有一个系列的因果关系。这种“一环扣一环”的因果链条,是否有什么规律,可以用来指导实践?
这些因果链条,人们即使意识到,也往往无所适从;根据查理·芒格的观察,当代诸多令人炫目的学科视野中,也只是“经验性”地提及,没有展开论述这种复杂因果链条演变的“大致脚本”,甚至根本不予考虑——
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学者,对这类因果,往往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查理·芒格谈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他问经济学家就这类问题的反应:“他们会吃惊地回避,好像你们冒犯了他似的”[10]。
此外,哲学家们对因果关系也非常着迷,并且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比如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佛教则有十二因缘论[11]、轮回[12],中国有阴阳、五行,等等。不过哲学里所论述的“结果的结果”,也是那个时代经验的总结。学习这些不同的因果学说能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因果序列的特点,但这些因果序列的框架都试图解释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因果关系。这并不现实。因此,若将其中的某一框架作为基础观察世界,相当于戴了一副有色眼镜,不知不觉有了偏见,远离真实情况。
因此,在回答“因果序列有什么样的特点”时,合理、简单但不是很省力气的方法,是寻找具体的、有效的、在不同领域里实践证明“确实如此”的各种各样情况,不追求“大一统”的结论,而追求“这样思考、这样做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而非所有问题)”。重点在实践结果正确,而非这些道理“看着美丽”。
在哪些领域里的事物会有我们的答案呢?由于因果序列比较复杂,至少直觉上让我们感觉比较复杂,因此,去那些必须经常和“结果的结果”打交道的领域,会比较容易找到线索。试着列一些:进化论和生态系统,生物体的生长、新陈代谢,长期有效的投资方法,自然科学中关于复杂系统的研究,多回合博弈的博弈论,军事对抗,人类的心理活动,中医的一些方法论,等等。当然,还有一个领域,我们天天与之打交道,但不一定意识到眼前的事情是“结果的结果”——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之事,大多是“结果的结果”,随处可见“意料之外”。[13]后文我们会看到,将上述已知领域的规律、经验或现象放在一起时,一些结论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也就有了解答的方向和脉络。
能否揭开这个谜底呢?还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好些。事实上,当代的自然科学已经承认人类目前所理解的事情都是简单的,简单到什么程度呢?“与瀑布脚下的旋涡、四溅的水花如何运动相比是简单的”[14]。对一团乱麻而言,我们不得不化繁为简。数学家常常用递归的方法,物理学家常常将一个很大的东西归结为一个“质点”。我们可以摸索着沿着“简化”的道路接近“结果的结果”。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