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简述(1640——1689)
发布时间:2023-06-29 01:07:33 作者:学历史的汽车爱好者 浏览量:285
一、 革命背景(社会情况)
1、英国的圈地运动,大批农民失业,进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力。
2、资本主义性质农场在英国出现,为英国工业提供原料,并且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经济因素)
3、资本主义性质的新贵族的出现。(阶级因素)
4、1215年《大宪章》,限制国王的权力(征税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王权有限”的原则。(政治因素)
5、13世纪英格兰确立了议会制度。(掌握征税权)
6、英格兰清教思想的兴起。(简化教会仪式,消除天主教中的残余因素。抨击教会的腐败以及封建贵族;清教中分成了长老派,以及独立派;长老派要求废除主教,而由长老们组成宗教会议,掌握宗教的管理权,而独立派则要求每个宗教团体都独立自治。革命发生后,长老派由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掌握,独立派由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掌握,他们的共同点则是限制民众的权力)
二、王权与议会矛盾尖锐
1、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引起人民不满。尤其是政府限制新兴资产阶级的做法,使得议会中的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所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封建专制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国王收入:依靠王室的土地收入和关税收入。16世纪以来,王室经费经常性的入不敷出,财政困难。国王却无征税权,所以经常性的“强行借贷”,引起资产阶级的不满。(1627年,五个爵士因拒绝缴纳借款而被国王查理一世逮捕。)1629年,议会强烈抗议,出台《权力请愿书》:要求国王不经过议会不得征税,不出示具体罪证不得任意逮捕人等等。(限制王权)
查理一世为获得议会的金钱补助,勉强批准了《权力请愿书》。但得到补助后,却强行解散了议会。(1629年至1640年英国无议会)但是查理一世的这种行为刺激了人民的反抗情绪。其中最突出便是英国的清教徒。由于国王对清教徒迫害,从1603年到1640年,被迫迁到海外去的清教徒达6万人,而大部分人去了美洲殖民地。
三、 革命的开始。
1、查理一世的倒行逆施使苏格兰人民爆发起义,国王财政拮据,无钱出征,不得不重开议会。所以,1640年,议会重启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短期议会:4月份召开,5月结束。这次会议期间,议会不仅拒绝交税,反而要求限制王权。一气之下,查理一世 又将他解散。2、长期议会:由于与镇压苏格兰起义的失败,而且还要赔偿苏格兰人民的经费等费用。所以查理一世不得不在11月份重新召开议会,这次议会延续到1653年,所以称之为长期议会)
2、内战第一阶段(1642——1646)
从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到1642年战争开始,这段时间,英国社会不断分化,逐渐分成王党军和议会军。王党势力范围在北部以及西北地区;包括伦敦在内的东南地区为议会军势力范围,南部实力是大于北部的。1642年,8月,国王宣布讨伐议会中的叛乱分子。战争初期,议会军一连串失败,在议会军中有一大批守旧者,妄图与国王将和(克伦威尔军中将领曼切斯特认为:国王失败99次,他仍然是国王,他的后代仍然是国王的继承者,而我们只要失败一次,我们的子孙将变成奴隶。表明很多的上层将领不愿将革命进行到底)议会阵营出中出现三个派别: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长老派;代表中等贵族和资产阶级代表独立派,代表人物为克伦威尔等军官;还有代表社会中下层利益的平等派。
经过马斯顿荒原战役,打败王党军。克伦威尔一战成名,他的军队被称为“铁军”。他主要吸收了那些反对封建王权的人到军队中来。同时,他这支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并且在1645年,通过“克己法”改组军队。(规定议会议员,不能同时担任军队中的职务,其实质是克伦威尔排除军队中的异己)改组后的议会军称之为“新模范军”。改组后实力增强,1646年6在纳西比战役中,彻底击败王党军,但胜利果实被长老派窃取,中下层人民依然被压制,没有自由,那么英国的社会矛盾变成了底层人民(平等派)和长老派的矛盾。
长老派在掌握了议会权力后,要求解散军队,拒绝补发军饷,消除独立派军官的威胁。这一措施引发独立派士兵的不满,克伦威尔犹豫不决,主要担心1、得罪长老派,2、怕失去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士兵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已经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平等派的出现。克伦威尔等独立派军官抓住时机,利用平等派的力量攻击长老派,将长老派逐出伦敦,这样独立派军官便掌握了议会主要权力。
最后,独立派和以人民主的平等派就国家制度问题展开长时间的争斗。出现历史上著名的“普特尼辩论”,主要围绕选举权和国家最高政权的形式展开激烈的辩论。选举权:平等派认为全体英国居民都有权选举,而独立派则认为这会对私有财产产生威胁,实际上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于国家制度,平等派坚决反对国王和上院的统治,而独立派克伦威尔等军官认为“国王和贵族统治的政府是世界上最公正的政府”。双方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一个多星期的辩论。在辩论的同时,双方也在准备军事上的较量,最后,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镇压了平等派的运动。
在平等派和独立派争斗的时候,王党军蠢蠢欲动,俟机卷土重来。查理一世秘密与苏格兰军队来往,企图借助苏格兰力量打败议会军。而议会军的克伦威尔开始愿意与国王进行谈判,态度暧昧。这引起人民的不满,威信下降。同时,国王和王后书信被截获,称之为“马鞍书信”,信中写道:宁愿得到苏格兰的支持,也不愿接受克伦威尔的条件。这两个因素断绝了克伦威尔对国王的幻想,决定审判国王。
3、内战第二阶段(1648年)
1648年春,王党军发动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在短短几个月便结束了战斗,彻底的打败了王党军,活抓查理一世。对于是否审判国王,怎么定罪,议会中的长老派与独立派展开了斗争。在议会中,许多上院包括下院的议员仍然坚持同国王谈判的立场,通过了同国王谈判的决议。中下层人民和独立派军官当然不同意,普莱德上校和格雷勋爵占领议会各个出口,将议会议员进行清洗,约186名议员清除议会,200名议员退出议会 ,议会中剩余200人左右,被称为“残余议会”,这次清洗称为“普莱德清洗”。从此,长老派大势已去。“残余议会”通过了审判国王的决议。认为其是“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进入共和时期,推翻了1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顶峰(高潮),但是英国的权力落在了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军官手中。
4、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取得政权后,并没有采取实际的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状态,这引起中下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代表人民利益的平等派发动起义,被克伦威尔镇压。克伦威尔与残余的长老派联合起来镇压平等派,成为克伦威尔建立军事独裁制度的支柱,在伦敦附近也出现中下层群众掘土派运动,也被政府强制镇压。同时,1649年,占领爱尔兰,进行疯狂屠杀,1650年击败苏格兰军队,1654年下令将苏格兰合并于英国。同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1651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进行争霸,1654将荷兰击败,并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荷兰不得不承认航海条例。
在进行对内镇压异己,对外殖民扩张的胜利,使克伦威尔威望极高,建立护国主制度,实质便是军事独裁制度。克伦威尔虽然推翻了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是没有结束个人独裁。
克伦威尔1658年患疟疾去世,护国主传给其子理查德克伦威尔,中下层支持克伦威尔的群众都感到他们奉行的民主原则被出卖;其子软弱,无法掌控英国政局,1659年被迫退位。英国又陷入混乱。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认为只有恢复君主制,才能稳定英国的局面。于是,1660年,议会派人去荷兰与查理一世儿子查理谈判复辟问题。双方在荷兰不列达达成协议,称为“不列达宣言”。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登基称帝,称为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登基后,与议会相处融洽,但是立法问题上,查理二世权力相较其父亲查理一世有所减弱,议会对其有所限制。查理二世无子嗣,王位第一继承者为其弟弟詹姆士。但是詹姆士为天主教徒,在英国,都铎王朝伊丽莎白时期就已经废除了罗马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时议会通过“排斥法案”,认为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无继承权。议会此时分为两派:支持”排斥法案“者称为“辉格派”;支持詹姆士继承者称为“托利派”。其实质代表不同阶级利益和政治观点。“辉格派”代表金融资产家、大商人的利益,主张限制王权;“托利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利益以及高层僧侣的利益,主张加强王权。
三、光荣革命
1685年,查理一世去世,弟弟詹姆士即位,是为詹姆士二世。下院虽然反对,但是詹姆士即位时,却没有任何动作。上台后,决定给英国天主教徒信仰自由,并且担任重要官职。詹姆士二世的倒行逆施,英国各方面包括辉格和托利派都反对詹姆士政策。但对于其国王地位,议会无可奈何,其次,议会认为詹姆士无子,只有信奉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詹姆士死后,英国会回到玛丽的手中,所以便忍耐,没有行动起来。但是就在这时1688年,詹姆士二世第二个老婆生了个儿子。(其子以后跟随父亲信奉天主教,并且有第一王位继承权)这让人们希望破灭,不得不派人与詹姆士二世女儿与女婿荷兰的执政威廉取得联系,邀请他们来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对于威廉来说,主要关心的是自己老婆玛丽能否当上英国女王,同时也希望英荷结盟,对付法国。1688年,威廉宣称詹姆士二世儿子是冒充的,率兵登入英国,直接杀进伦敦。而其岳父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史称“光荣革命”。
1689年英国议会邀请威廉和他的其子玛丽共同统治英国。玛丽威廉接受议会的《权利宣言》。宣言称: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威廉接受了这些条件,即英国王位,是为威廉三世。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宣言》。
四、 “光荣革命”意义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逐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在这个事件中,资产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达成妥协。以后,政权虽然属于大土地所有者,但是他们却不得不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大土地所有者国王代表的贵族权力逐渐减弱,实质上统而不治,成为国家的象征。国家权力实际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有利于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以后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奠定政治基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