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印象——南京城墙
发布时间:2023-06-27 02:29:02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80
南京印象——南京城墙
南京明城墙从内往外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今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其蜿蜒盘桓达35.267千米,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外郭城周长更是超过60千米。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明南京城在六朝京师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全部完工,城墙动用约3.5亿块城砖。
宫城是皇帝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南京四重城垣最里一重,有御河环绕。宫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主体南北长约0.88千米,东西宽约0.85千米,周长3.5千米。
皇城是中央行政机构和国家宗庙、祭坛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封建统治中枢的象征。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是南京四重城垣有里向外的第二道城垣。皇城坐北朝南,平面呈倒凸字形,主体南北长约2.7至3千米,东西宽约2至2.2千米,周长10.23千米,围合面积约6.53平方千米。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与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临钟山,观察南京城的形胜,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墙,以弥补京城城墙之缺憾。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提出“以新都建设需要,将标卖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毁南京城墙。遭到了文化界的强烈反对及谴责,徐悲鸿等人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评,城墙终得幸免。
收藏
最热文章
为您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