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代文人墨客的'舐犊之情',满溢的父爱都付诸于笔端
发布时间:2023-06-24 17:56:11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346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昆山有玉,玉在其人',而归有光便是昆山贤人之一。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他的散文深刻地影响了清朝的桐城派,与其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关系,也影响了现代的沈从文,汪曾祺等著名作家。归有光凭借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 被后人称赞为'明文第一'。其代表作《项脊轩志》、《寒花葬志》极负盛名,善用以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文字精巧而不纤弱。
在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中有一类与众不同的文章——圹志 (葬志) ,一为《女二二圹志》、一为《寒花葬志》。《女二二圹志》不及二百言,却道尽了作为一个父亲对亡女二二的无限思念和心底深沉的悲痛之情。文中对女儿二二有两处鲜明的动作描写,第一处是'今年予在光福山中, 二二不见予, 辄常常呼予。'从这句可知,二二经常叫着父亲的名字,但并没有见到父亲。第二处是'及予出门, 二二尚跃入予怀中也。'通过'跃入'一词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二二的活泼可爱,二二天真无邪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第二处又恰好与后文'盖生三百日而死'形成强烈反转,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个父亲的痛心,生命在萌芽时便夭折, 不得不让人为之惋惜。
文末最后一句'吾生女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可哀也已。'女儿出生,作为父亲的归有光并不知道, 也未能陪伴在女儿身边,就连她去逝的时候, 他也来不及见最后一面。此句尤真的抒发出一个父亲心中太多的无奈和自责,真是生命的悲情。而归有光真的爱他女儿吗?他的确爱她。
古代有一种习俗,宋朝以后盛行对未嫁而逝的孤女以结冥婚的形式葬到男性祖坟里。而在《女二二圹志》中,父亲并没有为幼女结冥婚,而是将其埋葬在他曾祖父的墓地旁, 足以看出他对女儿深深的爱和保护。归有光的一生可谓坎坷不断,在科举考试上他几乎耗费了整个青春。他在嘉靖十九年,五次乡试之后的第六次才考中举人,在嘉靖四十四年才最终考中三甲进士,但此时的他已是花甲之年。他考中进士后又做了浙江长兴县的县令,到65岁左右受到宰辅高拱的赏识,准备留他在翰林院做编修,编辑《世宗实录》,不过很快就生病去世了。但不幸远不止于此,归有光一生幼年丧母,两度丧妻,丧子又丧女,真是一世深情却也一世悲情。
由于古代社会特殊的文化背景,文人写诗表达父女情的作品并不多,除了归有光为女儿写过诗以外,其实北宋大政治家、著名文学家王安石也为女儿创作过一首七言绝句《别鄞女》,这是一首以情动人的千古名作,所表达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父女之情。根据历史记载,王安石共有4个孩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早夭。这个早夭的女儿在鄞县出生,出生没多久就生了一场重病,最终不治而殇。
后来,王安石解任要离开鄞县,临行前在坟前喃喃作下此诗。'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决汝,死生从此各西东'。意思大致为王安石整日为女儿的夭折而忧伤,所以年仅30岁的他看起来却已像是一个老翁,他今夜乘扁舟来女儿坟前与之诀别,那么从此以后阴阳两隔,也就各奔东西了。
此诗虽未详细描写王安石与爱女诀别的具体过程和场景,但诀别画面却早已跃然纸上。其悲痛难以言喻,充分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深厚感情。另外,王安石还为出嫁的女儿也写过一首伤感之诗《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这是王安石送别弟弟时触景生情,想到了女儿出嫁那一刻,所以有感而发,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把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绪和对女儿的思念、担忧之情全部融于此诗,感情深厚沉郁。
既然谈到关于父亲因女儿出嫁所作之诗,那古代元好问的一首《别程女》就不得不提。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有一个长女名为元真,随夫婿姓程,所以元好问称其女儿为程女。
《别程女》便是其为送别女儿出嫁所写,全诗虽语言清朴,但却将真挚深沉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首联'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融情于景,着手风雨寒霜的描写不仅是对丧乱之世的隐喻,也表达出诗人元好问与即将出嫁的女儿举杯饮酒直至夜深人阑的凄清。颔联'生女便知聊寄托,中年尤觉感悲欢',诗人用看似简单的词语却传达出自己及其沉重的惆怅。元好问此时已是中年,想必更是难以接受与亲人分别的痛楚。紧接着,颈联'松间小草栽培稳,掌上明珠弃掷难'更是进一步抒发出作为父亲对女儿难舍难分之情,'松间小草'、'掌上明珠'的比喻饱含深情,'弃掷难'更是道出诗人难以割舍的心绪。尾联'明日缑山东畔路,野夫怀抱若为宽?',此句直言明日分别之地点,诗人为徒留他一个乡野之夫何以宽慰而感到惆怅无比,读来真令人深感心酸。
在古代诗作中,绝大多数的篇目是书写怀才不遇、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被贬之后远离国都的失意,以及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愁苦。而为女儿所写的诗作虽不多,但却值得细细品味,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总是极其深厚而强烈,表达出来的语言却又极其朴素、平淡,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一种所谓亲切动人的艺术效果,我想这也是各个伟大诗人的厉害之处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