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安阳?
发布时间:2023-06-24 02:27:31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186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96 盘庚迁殷
文/图/辑|寒山忆雪
话接上回,商王南庚迁都奄地之后,又历经阳甲、盘庚,共计三王二十余年的时间,在鲁南和苏北初步扩张后,又全面撤离。与此同时,被放弃的还有东南方的淮西、南方的江汉和西方的晋西南。
盘庚十四年,商王国把都城从泗上的奄地,迁到了河南河北交界处的殷地,也就是现在的安阳一带。
前文论述过,盘庚迁殷以及商国国势转变,并非因为王室争夺王位的内斗,而是因为另有原因。
《竹书纪年》记载,南庚迁奄之后的第二位商王阳甲(南庚之侄、祖丁之子、盘庚之兄)在位的第三年(公元前1309年左右),商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称作「西征丹山戎」。
如果只看「丹山」两个字,我们根本无法搞清楚,它位于什么地方。好在我们有其他资料可以联系起来,探索丹山在哪里。
首先,丹山之后跟了一个戎字,前面跟了一个西征,这就把丹山限定在了商王畿的西方,并且在古西戎人的生活范围内。
商王畿的西部,也就是河内与中原的西方,便是广义上的黄土高原,也就是关陇地区。而关陇地区属于古西戎人领地的,就是陇西、陇东和晋陕北部,乃至于阴山河套。
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寻找「丹山」的位置,仍然十分困难。但是不要忘了,这些地方,与商王国领地接壤的地方,范围就很小了,陇西、陇东与河套首先就被排除在外了。剩余的晋陕北部中,陕北高原、晋西山地与商王畿不接壤,这样一来,范围就缩小到山西中北部了,这里与商王国龙兴之地接壤,但一直没有被商族人占领。
但是,如果我们在山西中北部寻找丹山,也依然是找错了方向。因为我们还漏掉了一个离商王畿更近的戎狄之地——晋东南的上党高原。
上党高原的纬度,与西面的临汾盆地、东面的殷原相等,西南与运城盆地相接,东南与河内平原相邻。按说如此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夏还是商,都应该占领此地,但实际上,截止到3300年前,夏商都没有占据这里。
原因在于上党高原的地形地貌,与河内平原、汾渭盆地有很大的差别。无论是河内平原、汾渭盆地,还是洛阳盆地、华北平原,都属于河流冲击形成的盆地和平原,泥土容易翻掘,适宜农业和大量人口的定居。
而上党高原的地形比较崎岖,东南西三面分别是太行山、王屋山和太岳山,北面也被晋中山地阻挡,内部整体呈现盆地状。但盆地内部也分布着小型山脉,岗丘纵横,没有大片的平原型盆地,上古时代技术水平有限,也就难以进行农业开发,无法容纳大量的农业人口定居。
所以,即便以农耕为主业的古唐人、夏人、商人,曾经试图占据上党高原进行拓殖,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这里。在铁器农具普及中土之前,岗丘纵横、原始森林遍布的上党高原,更适合那些半农牧半渔猎的古西戎人生活。
所以,无论是唐虞两国争霸,还是夏商先后成为中原之主,上党高原都一直被古西戎人控制。甚至到周灭商后的周朝,上党高原仍旧为古西戎人所占据。我们在前文中常常提到,春秋时期攻灭邢、卫的赤狄,就生活在上党高原。
在春秋之前六七百年的中晚商之交,上党高原是否就已经是赤狄的领地,暂时无法考证。但我们在这里,可以找到「丹山戎」的蛛丝马迹。
上党高原的西部,是古济水的上游,又名沁水。沁水从上党西部由北向南穿过王屋山,转向东南注入黄河,在注入黄河之前,还有一条支流从沁水北岸注入,这条支流,称作「丹水」。
从丹水逆流而上,穿过王屋-太行山脉,往北穿过上党高原的南半部分——晋城盆地,在晋城盆地的北部边缘,抵达了丹水的源头。这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把上党高原分割成南晋城、北长治两个小盆地。这条小山脉,现在称作「丹朱岭」,在上古时期,就有可能称作「丹山」。
而我们寻找的丹山戎,最大的可能就位于上党高原的丹水流域,丹山脚下。
在中商以前,正因为上党高原难以进行农业开发,以原始农业为辅,渔猎和畜牧为主的上党古戎人,难以发展出众多的人口,也就无法对河内、河东(临汾运城二盆地)和河洛(洛阳盆地)形成威胁。
但时间进入中商时期,3400-3300年前之间,情况发生了改变。
3800年前左右,源自中亚草原的家马,已经通过漠北草原,扩散到大兴安岭西麓,并有可能影响到燕山两麓,甚至传播到河北南部的先商人那里。此时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就有零星的家马马骨发现。
而3800年前-3400年前这400多年的时间里,家马也经由西域、河西走廊,扩散到陇西陇东高原。此时的晋陕北部,西可以从陇东引进家马,东可以从燕山两麓引进家马,最终导致,家马在3400-3300年前的中商时代,成为朱开沟文化下古西戎各部的常见家畜。
家马的普及,意味着人口稀少的古西戎人,获得了强大的战争能力。或者换个角度说,获得了来去自如而且神速的抢劫能力。
上党高原的丹山戎,也在普及了家马之后,发现了抢劫可以带来的高收益,从而经常越过太行山,进入河内洗劫商族人的村落。
当抢劫变得频繁之后,商族人自然会发动反击。商王阳甲三年,大约公元前1309年,商王国的军队正式反击。他们越过太行山,进入上党高原,征讨丹山戎以及上党高原的其他古戎狄部族。
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史书没有记载,考古也无法佐证。不过我们无需关注这场西征之战的成败,我们只需要知道,「丹山戎」为代表的上党高原古戎人的崛起,直接威胁到了商王畿西北部的河内之地。
除此以外,还有更严重的事情。晋陕北部普及了家马的古戎狄各部,沿着黄河南下,侵入临汾和运城盆地,攻击掳掠那里的方国,甚至迫使商族人放弃这一地区,向东退却到河内平原,东下冯商城和轵关径要塞——垣曲商城,都在这一时期被商族人废弃。
进入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的古戎狄各部,甚至定居在这里,形成了十余个小方国。其中可考的有临汾盆地翼城县境内的霸国、运城盆地东北角绛县境内的倗国。这些戎人方国一直延续到商末周初,周文王曾经征服这里,攻灭了其中大部分戎人方国,武王灭商后,周王室贵族不断被分封到这里,统治这里的戎狄百姓。
其中,最著名的晋国被分封到这里时,被称为「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意思是用夏人的制度理政,以戎人的风俗管理疆土。显然,这一带混居了太多的戎人部族。
甚至,被周王分封到此的霍、杨、韩、荀、赵、贾等小国,可能就来自于原先被灭的戎人方国旧名。
除了上党高原、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外,古戎人还侵入了晋中北地区,在太原盆地、晋中山区形成大小若干个戎狄方国或者部族。其中比较有名的「燕京之戎」一直延续到西周中后期。
燕京之戎登台亮相,要到盘庚之后200多年的商王武乙时期。那时,先周君主季历率军横扫戎狄各部,却在攻打晋中时,被燕京之戎打败。这也是先周时期,周军唯一一次败于戎狄的记载。
而在中晚商之交,燕京戎还不是晋中戎狄的主角,此时的主角,可能是甲骨卜辞上所说的「沚方」「土方」「方」(方戎)等。
沚方、土方、方(方戎)是否在晋中地区,还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晋中地区的古戎狄人对商王国的龙兴之地——河北南部的威胁更大。
此时的商王国,都城还远在东方的泗上地区,距离河内和漳河流域有250多公里,无法在戎狄入侵劫掠时,及时组织军队防御。而且劳师远征,也存在战线和补给线拉长的问题。这使得商王国有了迫切的迁都需求。
恰好,商王国已经完成了对泗上地区的征服,作为王畿的中原地区有了安全保障,而初步征讨沂沭、淮泗,也削弱了当地的阳夷、淮夷等部族的实力,暂时解除了东南方的威胁,这使得商王国迁都回到漳河流域,没有了后顾之忧。
最终,盘庚十四年,约公元前1294年,商国的都城从奄地迁到了殷原,商王国开始全力应对晋陕高原古戎狄人的威胁。
那么,迁都殷原的盘庚,又将如何应对古戎狄各部呢?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