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到底有多少科?唐代科举面向全社会,科目多达一百多个
发布时间:2023-06-23 20:16:57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369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那科举考试分为哪些科呢?
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有秀才科、明经科、俊士科、进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等等,其中如进士科、明经科等是大家最熟悉的。
但是科举科目还有很多其他的科目,尤其是唐宋时期名目极多,古人说“其名称最繁者无如唐,其次则宋”。
科举制,一般认为正式开始于隋朝,但还有人认为,科举正式形成制度是在唐代。
唐代科举的名目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除了最重要的进士科外,其他的科目在史料中都留下了记载,“其目皆可纪”。
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记载了唐代科举的科目:
“唐设科自进士之外,从高宗显庆二年至文宗太和二年,其目皆可纪,有志烈秋霜科、幽素科、词殚文律科、岳牧科、词标文苑科、蓄文藻之思科、抱儒素之素科、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长材广度沉迹下僚科、文艺优长科、绝伦科、拔萃科、疾恶科、龚黄科、才膺管乐科、才高位下科、才堪经邦科、贤良方正科、抱器怀能科、茂才异等科、文以经国科、藏名负俗科、文经邦国科、藻思清萃科、寄以宣风则能兴化变俗科、道侔伊吕科、手笔俊拔超越流辈科、直言极谏科、哲人奇士逸沦屠钓科、良材异等科、文吏兼优科、文儒异等科、博学通识科、文词雅丽科、将帅科武足安边科、高材沉沦草泽自举科、高才未达沉迹下僚科、博学宏词科、多才科、王霸科、知谋将帅科、文词秀逸科、风雅古调科、词藻宏丽科、乐道安贫科、讽咏主文科、文词清丽科、经学优深科、高蹈邱园科、军谋越众科、孝弟力田闻于乡闾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识洞韬略堪任将帅科、清廉守节政术可称堪任县令科、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科、才识兼通明于体用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军谋宏达才任将相科、详明吏理达于教化科,乃至上勋上相如郭子仪者,又出翘关负米科,则纪载尚有未尽者。”
沈德符足足记载了唐代六十个科目,这还是“纪载尚有未尽者”。
有资料记载,唐代科举(分文举武举)科目多达一百多个,充分体现唐代科举面向全社会,不分士庶的特点。
从这些科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科举几乎要将社会各个方面的人才一网打尽,纳入统治阶级中来,为大唐服务。
也难怪唐太宗看到那些科举考生会兴奋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到了宋代,科举的科目大为减少,但是录取规模大幅度提升。
除了进士科外,宋初科举有贤良方正科、博学宏词科、孝弟力田科、奇材异行科,文武材干科等。
有些科目不乏是临时起意的,如宋太宗过生日时曾设“日应百篇科”,顾名思义,要求应试者一日内作诗百篇,这难度极大。
最终赵昌言拔得头筹,“宋太宗特命赐及第”,不过赵昌言“然止成数十首”,也没有写满百首。
到了宋仁宗时期,“仁宗天圣七年,乃酌旧制,定其名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才任边寄科,凡六科。”
后来还有增加,“又置书判拔萃科,以待选人;又高蹈邱园沉沦草泽科、茂才异等科,以待布衣之被举者。”
到了宋哲宗时期,司马光执政,又上书朝廷增加了十科:
“一曰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二曰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三曰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四曰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五曰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六曰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七曰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八曰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九曰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十曰练习法令能断清谳科。”
这些科目都是制科,“其最重无如制科,入等者不十年至卿相。”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开科取士,“至六年罢,勿举”。
到了洪武十三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后,“别置四辅官,命天下举山林之士”:
“其科曰聪明正直,曰孝悌力田,曰贤良方正,曰文学术数,其至者凡八百六十余人,各授以官,至有竟拜方面大僚者。”
洪武十三年的这次虽然并非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但是选士的科目也基本在这几科范围内。
到洪武十八年,明代科举科目基本定型,“太祖自洪武十八年,再开科试士,遂迄今循其制,他途并废,不得进矣。”
明代还有一科叫“不求闻达科”,这科宋代便有,也很特殊,“然非有司所敢举也”,估计也不常设,明代与一些人便是从科走上仕途的,“本朝(明朝)陈静诚、吴康斋、陈白沙皆由此立登侍从,最为盛典。”
清朝为了分化瓦解为明朝守节的遗民文人,康熙时曾开“博学宏词科”,那些“山林隐逸有志进取者”纷纷坐不住了,离开隐居多年的山林前去应试,被人嘲笑为“一队夷齐下首阳”。
“博学宏词科”录取的多是老年人,这科也是针对屡试不中文人的“恩科”,嘉庆时,山东人王服经八十四岁被录取,入翰林,王严八十六岁考中,可惜年纪太大,“未及殿试卒”。
现今有一句话很流行,叫“高手在民间”。庙堂之上虽有贤臣能吏,但民间更是藏龙卧虎,各种奇人异士潜伏其中,有待统治者去发掘。
古代君主通过科举力图网罗天下人才,就如唐太宗所言“天下英雄入吾彀矣”,统治者设立各种各样的科举科目,也是想选拔各类杰出人才,不使民间人才遗漏,为国家服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