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学】一成语 : 韦编三绝
发布时间:2023-06-23 19:33:55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388
【成语名字】: 韦编三绝
【成语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释义】: 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成语“韦编三绝”即引自于此。
【成语用法】 : 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 牛角挂书、废寝忘食、悬梁刺股
【反义词】: 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偶一为之
【成语造句】:
1、哥哥读书总是习惯反复研读,简直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
2、要想把这本书吃透,没点儿孔夫子韦编三绝的精神还不行。
3、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4、我们要效法孔子那种韦编三绝的好学精神,不应虚应故事,不求甚解。
【成语故事】:
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孔子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
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出现,竹子成了制作书籍的主要材料。人们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签,轻轻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火烘干后,才在上面写字,人们称之为“竹简”。竹简拥有一定的长度与宽度,一根竹简只允许写一行字,最多写几十个,少则写八九个。一部书的完成需要许许多多的竹简,书的内容全部落到竹简上以后,还要用极为牢固的牛皮绳子将这些竹片按照一定顺序编联起来,这样就方便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称为“韦编”。一部书的完成,常常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经》这样的书,自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时期才开始研读《易经》。《易经》这部古书,是比较难读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读了一遍,还仅仅只是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经》的基本要点。后来,他又读第三遍,这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从此以后,为了深入研读这部书,同时也为了方便给弟子们讲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这样下去,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读到了如此地步,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文字与内容理解清楚了。”
【成语寓意】:
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中国自古就崇尚读书,古人有关学习的动人故事很多,许多都成为经典成语,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隔篱听讲、映雪读书、以荻画字……大多颂扬的是不畏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努力学习进取的精神。“韦编三绝”所颂扬的核心精神是学习应该勤奋。
其实,除了勤奋和刻苦,古人读书也很讲究方式方法。“韦编三绝”指的是精读。苏轼也提倡一本书要反复读,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点。因为每次着眼点不同,收获也就不一样。而陶渊明则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其着眼点并不是浮皮潦草,而是读书范围要广博,要讲方法,求效率。
【成语接龙】:
韦编三绝→绝其本根→根牢蒂固→固阴冱寒→寒腹短识→识知无字→字斟句酌→酌古斟今→今雨新知→知彼知己→己溺己饥→饥寒交至→至情一往→往蹇来连→连城之价→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阔天高→高情厚谊←谊切苔岑→岑牟单绞←绞尽心机→机事不密→密约偷期→期颐之寿→寿元无量→量才器使→使性谤气->气断声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