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三冥节”祭祖(清明、中元、十月朔)二

“三冥节”祭祖(清明、中元、十月朔)二

发布时间:2023-06-23 18:01:40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515    

三冥节


祭拜先灵的还有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因为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所以又有瓜节之称。“盂兰盆节”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每年七月十五举行超度历代祖先的仪式。佛经中《盂兰盆经》以鼓励佛家弟子修孝顺的旨意,合乎中国慎终追远的民俗信仰,所以在中国流传开来。
盂兰盆节上,信徒们往往设斋饭僧,称盂兰盆斋。设盂兰盆斋始于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538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另据义楚《释氏六帖》四十五载:“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自此以后,盂兰盆节逐渐演变为汉族为追忆祖先而举行的传统节日。唐代盂兰盆会很受重视,仪式也极为盛大,《岁华纪丽》曰:中原地区,“释氏盂兰盆盛于此日”。唐代宗好佛,七月望日于内道场设盂兰盆,幡花鼓舞,近呼道路,岁以为常。宋代,这种风俗相沿不改,但是渐渐演变为糅合道、佛及民间信仰,以祭祀祖先、追悼亡灵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在节日里,人们以素食供奉祖先,寺庙宫观大多做法事祭祀亡灵。《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记载:“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这些习俗到明清时代还是大致如此,明代《帝京景物略》载“诸寺建盂兰盆会”。清代《津门纪略》记载,天津等地“祀祖先于祠堂,是夜,放荷灯,烧法船,作盂兰会”。
中元节在民间亦有一定的仪式。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准备丰盛的祭品,有各种素菜,纸做的衣服等等,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共进节日晚餐。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接先人的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为止。现在,大都只保留祭拜的形式缅怀祖先。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拜仟、放焰口、“布田”和“放水灯”等活动。所谓“放焰口”,就是在节日的这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幅。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箴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撤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布田”就是各家各户晚上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象征五谷丰登。有的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三冥节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三冥节     祭祖     清明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 牛津英语(unit 1 making friends)手写笔记 下一篇:(古诗)答徐竟成先生谬赞拙著赋十八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