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有福了,鉴真大师矢志不渝,以生命为代价的六次东渡
发布时间:2023-06-21 20:13:31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103
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大唐时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鉴真东渡的原因
2、时间跨度:前688年—764年
3、重要名词:徐福东渡 鉴真东渡 唐招提寺
4、重要人物:鉴真大师 郭沫若
古代交往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中日两国很早就有交往。很多日本人自称是周朝诸侯吴王泰伯的后代,也有人认可日本文化起源于徐福东渡的传说。汉光武帝刘秀赐“汉倭奴国王”金印给倭国(日本旧称,处于弥生时代),应该是双方交往最早的记载。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两国之间很多人冒着惊涛骇浪,冒着生命危险,东渡西来,对两国人民间的交流做出贡献。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唐朝的鉴真和尚。
鉴真大师
公元688年,扬州江阳县姓淳于的一户人家出生了一位小孩子,他14岁出家,青年时游学于长安和洛阳,后来成为淮南地区威望很高的高僧,他就是鉴真和尚。
他以自己主持的扬州大明寺为中心,带领弟子,弘扬佛法。几十年间,他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达四万余人,江淮一带尊他为授戒大师。
东渡原因
1、日本高僧真诚邀请鉴真大师赴日,主要是因为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完成受戒。
2、鉴真大师热心于文化传播事业。他除了传授戒律以外,还跟随道岸法师、弘景法师学习建筑和医药知识,掌握了多方面的文化知识。
3、鉴真大师特别热心社会活动,他历年主持建寺八十余所,开慈悲院救济贫民,亲自给贫病的人治病煎药,具备非凡的实践经验。大师眼中有佛法,慈悲无国界。
4、鉴真大师身边团结了一批身怀技艺的弟子和技术人员。鉴真东渡虽然是为了去传授戒律,但是实际上是以僧团的组织形式,把当时最成熟最先进的唐代文化系统地介绍到日本去。
六次渡海,百折不挠
以公元八世纪中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要想横渡大海,人类还没有绝对的把握。当受到日本僧人的邀请后,弟子们认为:“远涉大海,百无一至”,因而大都持反对意见,不愿东渡。而鉴真却发出庄严而坚定的誓言:“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们深受感动,有二十多人决心跟鉴真一起东渡。这一年鉴真五十四岁。
次序
时间
东渡概况
1
742年
有弟子因内部矛盾报官,淮南属地官员下令没收船只,禁止他们出海,首次未能成行。
2
743年
85人的东渡团队在海上遇到风暴,船被击破,被迫停航上岸,侥幸生还。
3
744年
有人诬告鉴真和尚协同日本僧人渡海逃亡,受到官府阻滞,未能成行。
4
745-747年
准备第四次东渡期间,鉴真弟子灵祐等人不愿东渡,协同地方官员派人追踪鉴真,并把他迎回扬州。未能成行。
5
748-751年
从浙江某处出海,遭遇台风,14天后航船飘到海南岛南部。鉴真团队在广东一带辗转传戒,期间鉴真双目失明。
6
752年
鉴真66岁了。鉴真一行乘日本副使大伴古麻吕的船东渡,第二年二月到达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市),东渡成功,受到日本天皇朝野的迎接。
文化传播
这次到达日本的共24人,其中有高僧、建筑师、画师、雕刻家、医生,是一个高级文化人员组成的团队。
鉴真带了很多佛经和医书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公认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唐招提寺。这座以唐代佛殿为蓝本建造的寺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保存至今。
鉴真在日本待了十年,直到76岁逝世。鉴真死后,其弟子为他制作了坐像,至今供奉,被定为“国宝”。
鉴真东渡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日本人的尊敬
鉴真在中国就被称为佛法大师,但由于他在日本的突出贡献,有了更多的称谓和天皇封号:如“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传灯大法师”、“大僧都”等。足见日本人对他的尊敬。
郭沫若先生曾经有诗称赞鉴真: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