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 | 魏源的眼光和胆识
发布时间:2023-06-21 01:31:30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151
来源:读特
《海国图志》不仅仅是地理之书、历史之书,也是人文之书、思想之书。
所有的“落后而挨打”,本质上都是制度落后而挨打。只学习技术,不学习制度,那是不行的。国之战争,非两人之斗,武器从来不是决定性因素,人,尤其是人心,以及顶层的制度设计,才是一切的关键。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振聋发聩的主张,对抗之际,“制夷”成为必然。那么,“制夷”之外,能否看到“夷制”——“夷”的政治制度呢?魏源难道仅仅只想到“师夷长技”,而没有想到“师夷优制”吗?
鸦片战争爆发前,魏源继承了先秦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秉承了清初黄宗羲激烈批判专制罪恶的理念,主张开明政治,力倡运用商业手段改革漕运、盐政之弊端;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中国严禁鸦片,而是清政府采取停止对英贸易政策的结果。很清楚,问题就出在“顶层制度设计”和“最高战略选择”。要打破落后的政制,魏源意识到,一定要内倡改革,外倡开放。
编撰《海国图志》,魏源不仅仅是讲外国地理,还涉及历史、政治、军事、司法、社会、宗教、教育、人文,等等。那么在书中,当年魏源对于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是“清晰的暧昧”,是“朦胧的向往”,还是“清晰的向往”?
“粤人称曰花旗国,其实弥利坚。”在《海国图志》100卷当中,魏源用5卷的篇幅来讲述美国(彼时称弥利坚)。以一声“呜呼”开头的《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中,他是这样写的:“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今天谁能够用如此精练的语言,把民主选举交待得一清二楚?
在后面的《弥利坚即美里哥国总记》中,魏源一开始对美国和中国不相上下的地理纬度做了比较,可谓用心良苦。然后清晰地讲到:“国制,首领之位以四年为限,华盛顿在位二次,始末八年,传与阿丹士(今译亚当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会举。”而在介绍欧洲的篇章中,涉及政体的同样不少。比如说到瑞士,说它是“西土之桃花源”,“至于朝纲,不设君位”,“素不养军”,“共推乡官理事”,等等。
由此可见,魏源对欧美的制度非常熟悉,其实他本身并没有去过欧美。他曾于1847年春从扬州启程南游,“粤吴楚越舟车马,岭海江湖雨雪风”,曾到广州等地游览考察,访友赋诗,传播思想,最远到了澳门和香港。但是,他照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很清楚,魏源不仅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看到了“优制”。这是非常清晰的向往,不是“朦胧”,亦非“暧昧”;这是魏源的眼光,更是他的胆识。
向来反对专制黑暗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推崇民主政制,其实是顺理成章的。所以,《海国图志》不仅仅是地理之书、历史之书,也是人文之书、思想之书。
知识分子向下退一步,就是“知道分子”;知识分子向上升一步,才是“智识分子”。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绝非仅仅“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一点,我们要看到其中的“智识”,尽管在那个时代魏源不能直抒胸臆说成“师夷优制”,尽管那一代智识者所向往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作者系文化学者)
(作者:徐迅雷)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