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试题
发布时间:2023-06-19 11:20:08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286
第二章 第一节基本组织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自我更新过程。
2.兴奋性 机体对环境中的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3.反应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代谢及外边活动所发生的相应改变。
4.刺激 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5.阈值 也叫阈强度指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6.内环境 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
7.稳态 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称为稳态,它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8.组织 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的基本成分,由起源相同、类型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
9.内皮 衬贴在循环管道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10.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上皮,构成腺。
11.腺 以腺上皮为主所构成的器官,具有分泌的功能。
12.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长突起以及包绕在它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结构。
13.感受器 是感觉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能感受刺激,传导冲动。
14.效应器 运动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可支配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15.突触 是存在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靶细胞)之间具有信息传递作用的特殊连接结构。
16.器官 机体内由几种功能近似的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17.系统 一系列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一方面生理功能,构成系统。
18.体液调节 指存在于血液循环或其他体液的一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19.自身调节 指内外环境改变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其本身所呈现出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0.正反馈 指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调控作用减弱的过程。
21.负反馈 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调控作用加强的过程。
二、填空题
1.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_内测_;较远者为_外测_ 。
2.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人体学常用术语中的三个轴是: 矢状轴、冠状轴和垂直轴。
4.人体的解剖学方位是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描述的,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5.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6.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为阈强度,阈强度愈大,兴奋性愈低,反之愈高。
7.“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由双层类脂分子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分子所组成。
8.按结构和功能上皮组织可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
9.固有结缔组织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10.根据肌组织形态和功能的特点,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11.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1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3.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三类。
14.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15.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的作用。
16.调节人体功能的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8.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19.排尿反射是正反馈。
20.根据强度的大小,可以把刺激分为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
21.解剖学术语中的“内和外”是表示与空腔器官位置关系的描述。
三、单项选择题
1.用来描述空腔器官的方位术语是
A.上和下 B.内和外 C.内侧和外侧 D.浅和深 E.近和远
2. 躯体上两点中,近正中矢状面的一点为
A.里 B.外 C.内侧 D.外侧 D.远侧
3.有“细胞供能站”之称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核糖体 C.溶酶体 D.细胞核 E.内质网
4.不属于反射弧的结构是
A.感受器 B.受体 C.传入神经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5.下列关于刺激与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受到刺激后必然引起反应 B.组织一旦发生反应就出现兴奋活动
C.只有阈刺激会引起组织产生兴奋 D.抑制也是组织发生反应的一种形式
E.以上说法均不对
6.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E.排便反射
7.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脑血管可相应的收缩或舒张保持脑血流量相对稳定属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正反馈 D.负反馈 E.兴奋
9.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
A.刺激的频率 B.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C.刺激的时间 D.阈强度 E.阈刺激
10.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
A.Na+ B.Ca2+ C.Cl- D.Mg2+ E.Fe2+
1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细胞外液 D.血浆 E.脑脊液
12.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是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条件反射 E.反馈调节
13.具有预见性的调节方式是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条件反射 E.反馈调节
14.作用广泛而持久的调节方式是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条件反射 E.反馈调节
15.只能在局部发挥作用调节方式是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条件反射 E.反馈调节
16.刺激的阈值指的是
A.能引起细织发生反应的最短作用时间 B.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适作用时间
C.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D.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适刺激强度
E.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17.下列哪一项不是上皮组织的特点
A.包括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B.细胞排列紧密 C.具有保护作用
D.含有丰富的血管 E.细胞间质较少
18.下列哪一项不是结缔组织的特点
A.细胞形态丰富 B.细胞排列疏松 C.具有保护作用
D.含有丰富的血管 E.细胞间质较少
19.分布于心血管腔面的是
A.内皮 B.单层柱状上皮 C.单层立方上皮 D.间皮 E.复层扁平上皮
20.分布于呼吸道的腔面的上皮是
A.单层立方上皮 B.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C.内皮 D.单层柱状上皮 E.间皮
21.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核酸 E.脂质
四、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及稳态,有何生理意义?(5分)
答: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2分)
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称为稳态,(2分)
意义:它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1分)
2.简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4分)
答: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1分)
细胞排列有极性(1分)
无血管分布,富含神经末梢;(1分)
再生能力强。(1分)
3.简述结缔组织的分类。(4分)
答:分四类: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各1分)
4.什么是突触,化学性突触的基本结构包括?(4分)
答: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的特殊连接结构。(2分)
化学性突触,其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2分)
5.人体功能调节方式有那几些?各有何特点?(6分)
答:神经调节(1分) 反应迅速、准确,作用局限而短暂(1分)
体液调节(1分) 反应速度较慢,作用广泛而持久(1分)
自身调节(1分) 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1分)
第二章 第二节 运动系统
一、名词解释
1.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结构。
2.关节 又称间接连结,是骨与骨之间借膜性结缔组织囊形成的连接结构。
3.椎间盘 是位于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内有髓核。
4.胸骨角 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凸,在体表可触及。其两侧平对第二肋,常作为计数肋及肋间隙序数的标志。
5.鼻旁窦 又称副鼻窦,是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一些与鼻腔相通的含气空腔,内衬黏膜。
6. 肋弓 第7~10对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的下缘共同形成的结构,是临床上进行肝、脾触诊的重要标志。
7.足弓:足骨借韧带、关节紧密相连,形成向上凸起的弓形,称为足弓。
8.股三角:位于股前面上部,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和缝匠肌围成。
9.盆膈:肛提肌与覆盖在其上、下的筋膜共同构成盆膈,有直肠穿过。
10.腱膜:阔肌肌腱呈薄膜状,称为腱膜。
二、填空题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2.根据骨的形态,可将骨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3.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三部分构成。
4.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5.椎体和椎弓围成的孔为椎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的孔为椎间孔。
6.骨髓分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和无造血功能的黄骨髓两种。
7.肋是由肋骨和肋软骨两部分构成。
8.从上向下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组成。
9.关节的辅助结构有韧带、关节盘或半月板等。
10.躯干骨包括 26块椎骨、1块胸骨和12对肋 。
11.有横突孔的椎骨是颈椎;椎体上有肋凹的椎骨是胸椎;棘突呈板状的椎骨是腰椎。
12.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三块骨融合而成。
13.鼻腔外侧壁有三个骨片,自上而下依次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
14.鼻旁窦共有4对、分别是额窦、筛窦、上颌窦和蝶窦。
15.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凸向前的颈曲、腰曲和凸向后的胸曲、骶曲。
16. 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17.骨骼肌的辅助结构有:筋膜、滑膜囊和腱鞘。
18.膈有三个裂孔,由后向前依次是: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孔。
19.腹前外侧壁有三块扁肌、由浅及深分别是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20.胸骨角平对第2肋,肩胛下角平第7肋,肩胛上角平第2肋。
21.两侧髂棘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4腰椎的棘突。
22.腹股沟管内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三、单项选择题
1.肩胛下角位置是
A.平第1肋 B.平第2肋 C.平第3肋 D.平第7肋 E平第10肋
2.胸骨角是
A.平对第2肋间隙 B.平对第2肋
C.胸骨体与剑突形成的结构 D.两肋弓的夹角 E.平第10肋
3.重要的呼吸肌有
A.胸大肌 B.膈 C.胸小肌 D.前锯肌 E.胸小肌
4.使外展肩关节的肌是可使
A.背阔肌 B.三角肌 C.肱二头肌 D.肱三头肌 E.斜方肌
5.右侧胸锁乳突肌收缩
A.头后仰 B.头歪向右侧、面转向右侧
C.头歪向左侧、面转向左侧 D.头歪向右侧、面转向左侧 E.头前伸
6.能伸膝关节的肌是
A.缝匠肌 B.臀大肌 C.股四头肌 D.梨状肌 E.股二头肌
7.躯干骨不包括
A.尾骨 B.颈椎 C. 胸骨 D.肋 E.锁骨
8.不属于间接连结的是
A.颅顶的缝 B.肩关节 C.肘关节 D.踝关节 E.腕关节
9.有关红骨髓的描述正确是
A.存在于骨的骨密质内 B.不存在于椎骨内
C.存在于成人长骨的骨髓腔 D.髂骨、胸骨、椎骨内终生保存红骨髓
E.不能转变为黄骨髓
10.指出下列骨不属于脑颅骨者
A.上颌骨 B.蝶骨 C.额骨 D.筛骨 E. 颞骨
11.骶管麻醉的穿刺部位正对
A.骶角 B.骶管裂孔 C.骶前孔 D.骶岬 E.骶后孔
12.属于长骨的是
A.肩胛骨 B.胸骨 C.锁骨 D.尺骨 E.顶骨
13.肩部最高的骨性标之志是
A.肱骨头 B.锁骨 C.喙突 D.肩峰 E.肩胛骨上角
14.膝关节的主要运动形式是
A.内收和外展 B.屈和伸 C.环转运动 D.旋内和旋外 E.旋前和旋后
15.全身运动最灵活的关节是
A.肩关节 B.肘关节 C.髋关节 D.膝关节 E.踝关节
16.全身最复杂的关节是
A.肩关节 B.肘关节 C.关节 D.膝关节 E.踝关节
17.人体最长的长骨是
A.肱骨 B.胫骨 C.股骨 D.腓骨 E.尺骨
18.臀部肌内注射常选的部位是
A.臀部内上限1/4区 B.臀部外上限1/4区
C.臀部内下限1/4区 D.臀部外下限1/4区
E.臀部上1/4区
19.椎体小、横突有孔、棘突短并且分叉是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椎 E.尾椎
20.股三角内由内向外依次排列
A.股动脉 股静脉 股神经 B.股静脉 股动脉 股神经
D.股神经 股动脉 股静脉 D.股动脉 股神经 股静脉
E. 股神经 精索 股静脉
21.关于腹股沟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腹肌间的管道 B.位于腹股沟韧带外侧半上方
C.外口称为深环 D.女性有子宫主韧带通过
E.男性有精索通过
22.不属于躯干骨的是:
A.颈椎 B.肋 C.肩胛骨 D.胸骨 E 尾骨
23.下述中错误的是:
A.肩关节由肱骨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
B.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和腓骨上端构成
C.髋关节由髋骨的髋臼与股骨的股骨头构成
D.肘关节包括三组关节:即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
E.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四、简答题
1.何谓关节?简述关节的基本结构及辅助装置。(7分)
答:关节又称间接连结,由骨与骨之间借膜性结缔组织囊相连形成。(1分)
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3分)
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唇、关节盘或半月板等。(3分)
2.简述股三角组成及通行结构。(6分)
答:股三角是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及长收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各1分)。
股三角内,由外向内依次排列着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各1分)
3.列举出5个骨性标志。(5分)
答:锁骨、肩胛冈、肩胛骨上角、肩胛骨下角、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髂棘、髂前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内、外踝(任一个给1分,多列举不加分)
4.试述膈肌三个裂孔的名称及通行结构。(6分)
答:膈上有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孔,(各1分)
分别有主动脉、食管和下腔静脉通过。(各1分)
5.简述腹股沟管的位置和穿行结构。(4分)
答: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稍上方,(2分)
管内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2分)
第二章 第三节 消化系统第七章 第五节 消化吸收
一、名词解释
1.上消化道:临床上将口腔至十二指肠的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
2.咽峡:腭垂、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交界处。
3.肝门:肝脏脏面有一H形的沟,横沟为肝门,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左右肝管、淋巴管、神经出入肝的部位。
4.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5.下消化道:空肠以下的消化道称为一消化道.
6咽淋巴环:腭扁桃体、咽扁桃体、舌扁桃体共同形成咽淋巴环,它是咽部主要的防御结构。
7.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此点称为麦氏点。
8.吸收:被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0.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11.肝胰壶腹括约肌:在肝胰壶腹周围有增厚的环形平滑肌,称为肝胰壶腹括约肌,它控制胆汁和胰液的排放。
12.皱襞:在消化管的某些部位,粘膜和部分的粘膜下层共同突向管腔,形成皱襞,它扩大了管腔的内表面积。
13.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相互移行围成的腔隙称为腹膜腔。
二、填空题
1.消化系统由 消化管和 消化腺组成。
2.上消化道是指从 口腔_ 到 十二指肠这段消化管。下消化道是指 空肠以下的消化管。
3.咽峡是 口腔_ 和 咽_ 的分界。
4.牙露于口腔的部分称 _牙冠_.嵌于牙槽内的部分称 牙根。
5.大唾液腺有 腮腺_ 、 _下颌下腺_和 _舌下腺__三对。
6.咽经 鼻咽__ 与鼻腔相通;经 _咽鼓管与鼓室相通;经 _口咽与口腔相通。
7.胃的入口 贲门_ 称;出口 幽门_称。
8.胃分四部.分别是 贲门部、 _幽门部、 _胃底部和 _胃体部。
9.盲肠和结肠的特征性结构是 _结肠带、 _结肠袋和 肠脂垂_ 。
10.结肠分为 _升结肠、 横结肠、 _降结肠和乙状结肠_ 四部分。
11.胆总管由 _肝总管、 胆囊管汇合而成。肝总管由 _左右肝管汇合而成。
12.食管按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_颈部_、胸部_和_腹部_三部,其全长有三处生理性狭窄.其中,第一个狭窄位于_起始_处,距中切牙_15厘米;第二狭窄位于与主支管交叉_处,距中切牙_25_厘米;第三个狭窄位于穿膈肌_处,距中切牙_40厘米.
13.小肠长约_5-7米,从上至下分为_十二指肠_,空肠_,_回肠三段.其第一段按位置不同又可分_上部,_降部___水平_部和_升部.
14.阑尾的位置变化较大 最常见于__盲肠下位_,__盆位.
13.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_中外_1/3处, 此处也称_麦氏_点.
15.肝的机能血管是_门静脉,而肝的营养血管是_肝静脉_.
16.胆囊位于胆囊窝,形为梨状,可分前端圆钝的_胆囊底,中间的_胆囊体_和后端狭细的胆囊颈_,此部移行为管状,称_胆囊管_
17.胆囊底突出于肝前缘与腹前壁相贴,相当于_十二肋与__锁骨中线相交处.
18.十二指肠大乳头的顶端有_胆总管和__胰管的共同开口.
19.胃液的主要成份包括 盐酸 、 胃蛋白酶原 和 内因子 、 黏液 。
20.腹膜形成的结构包括小网膜、大网膜、韧带、系膜、陷凹等。
21.肝的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对第5肋,在左锁骨中线处平对第5肋间隙。
22.进出肝门的结构有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左、右肝管、淋巴管和神经。
23.胰液中的消化酶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24.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
25.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
26.胃的运动形式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
27.胃是腹膜内位器官,肝是腹膜间位器官,胰和肾是腹膜外位器官。
28.盲肠和结肠的三个特征性结构是: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三、单项选择题
1.属于上消化道的结构是:
A.十二指肠 B.空肠 C.回肠 D.结肠 E.盲肠
2.下消化道的起始部
A.十二指肠升部 B.十二指肠空肠曲 C.十二指肠球部
D.空肠末端 E.回肠末端
3.关于食管的描述哪项错误
A.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 B.食管上段肌层由骨骼肌构成
C.全长约 25C.m D.向下续于十二指肠 E.向下续于胃
4.胃的分部不包括
A.贲门部 B.胃底 C.胃体 D.角切迹 E.幽门部
5.有关胃的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
A.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 B.胃壁肌是平滑肌.外膜是浆膜
C.胃主要位于腹上区 D.幽门前方可见幽门前静脉
E.胃溃疡及胃癌好发于胃小弯处
6.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
A.上部 B.降部 C.水平部 D.升部 E.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处
7.对小肠的描述.何者错误
A.上端接幽门 B.下端续于盲肠 C.分空肠、回肠两部分
D.借小肠系膜将空肠、回肠连于腹后壁 E.全长约5-7米
8.具有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的消化管
A.盲肠 B.直肠 C.回肠 D.空肠 E.十二指肠
9.大肠不包括
A.回肠 B.盲肠 C.阑尾 D.直肠 E.结肠
10.肝外胆道不包括
A.肝左管 B.肝右管 C.胆囊管 D.胰管 E.肝总管
11.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 B.胰尾和肝门邻近 C.胰头后方有门静脉 D.其血供直接发自腹主动脉 E.胰腺属于腹膜内位器官
12.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肝细胞 B.肝索 C.肝小叶 D.肝门管区 E.胆小管
13.合成、分泌盐酸的是
A.主细胞 B.壁细胞 C.上皮细胞 D.颈粘液细胞 E.杯状细胞
14.激活胃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A.肠致活酶 B.内因子 C.盐酸 D.C.A.2+ E.胨
15.食物的胃排空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糖类.脂肪类.蛋白质 B.脂肪类.蛋白质.糖类
C.糖类.蛋白质.脂肪类 D.蛋白质.糖类.脂肪类
E.蛋白质.脂肪类.糖类
16.VitB.12的吸收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空肠 D.回肠 E.结肠
17.胃酸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 B.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C.激活胃蛋白酶原 D.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E.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18.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的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空肠 C.回肠 D.结肠 E.盲肠
19.消化腺腺细胞分泌消化液的方式为
A.易化扩散 B.单纯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胞吐
20.下列哪一离子能与胃粘液共同构成胃粘液屏障以保护胃粘膜
A.K+ B.Cl- C.HCO3- D.CA2+ E.NA+
21.有关糖类的吸收.下述哪一项不正确
A.糖类是以单糖的形式吸收的 B.糖的吸收是主动转运过程
C.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D.双糖也可以被直接吸收
E.与NA+的转动相偶连
22.关于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错误的是
A.支配消化器官的神经包括外来神经和内在神经
B.内在神经指分布在食管中段到直肠的壁内神经丛
C.支配消化器官的外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中副交感神经的影响较大
D.支配消化器官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完全拮抗的
E.支配消化器官的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
23.体温调定点位于
A.脊髓 B.中脑 C.延髓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小脑
24.运动时主要的产热组织或器官是
A.内脏 B.皮肤 C.脑 D.心脏 E.骨骼肌
25.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唾液腺分泌特点是
A.量多而酶成分也多 B.量多但酶成分少 C.量少.酶成分多
D.量少.酶成分也少 E.唾液分泌量不变
26. 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是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发汗 E.以上说法都错
27.体温的昼夜变化错误的是
A.清晨2~6时体温最低 B.下午2~8时体温最高
C.昼夜体温变化幅度不超过1℃ D.中午12时体温最高
E.体温呈周期性变动
28.食管的第二个狭窄约距中切牙:
A.15C.m B.25C.m C.40C.m D.45C.m E.50C.m
29.胃:
A.在中等充盈时,位于右季肋区 B.分为胃弯,胃体和胃窦
C.角切迹将胃窦分为幽门窦和幽门管 D. 分为贲门部、幽门部、胃底和胃体
E.胃入口称幽门,出口称贲门
30.下列对十二肠的描述中,错者是:
A.长约25厘米 B.十二指肠呈'C.'形包绕胰头
C.十二指大乳头为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处 D.上部称为十二指肠球部
E.降部沿第1-3腰椎体右侧和右肾前面下
31.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是:
A.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B.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内1/3交点处
C.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处
D.两侧髂结节连线的中,右1/3交点处
E.脐与右髂前下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32.大肠:
A.起始部为盲肠 B.阑尾末端通盲肠 C.结肠右曲称脾曲
D.乙状结肠起于结肠左曲 E.直肠在冠状面上有骶曲和会阴曲
33.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存在于:
A.直肠 B.阑尾 C.大肠 D.结肠 E.回肠
34. 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发汗 E.运动
35.关于胆总管的正确描述是:
A.由左,右肝管汇合而成 B.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C.是胆囊管的延续
D.开口于十二指肠上部 E.为右肝管的延续
36.对于胆总管的不正确描述是:
A.走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B.下降于十二指肠与胰头之间
C.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 D.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
E.与胰管汇合,其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37.肝门通过物不包括:
A.肝固有动脉分支 B.门静脉及其分支 C.左肝管 D.肝静脉 E.右肝管
38.胰:
A.是人体第二大腺体 B.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C.位于胃的后方
D.在第一~二腰椎高度横贴于腹后壁 E.以上都正确
39.腭扁桃体位于
A.鼻咽 B.口咽 C.喉咽 D.口腔 E.上鼻道
40.胃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A.胃底部 B.胃体部 C.幽门窦 D.幽门管 E.角切迹
41.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A.上部 B.降部 C.水平部 D.升部 E.十二指肠乳头
42.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是
A.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B.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C.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右1/3交点处
D.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右1/3交点处
E.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内1/3交点处
43.腹膜内位器官是
A.肝 B.小肠 C.胃 D.肾 E.胰
44.胰岛素是由()分泌的
A. 胰岛A.细胞 B. 胰岛B.细胞 C.D.细胞
D.PP细胞 E.G细胞
45.关于基础代谢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女性比男性高 B.成年人比幼儿高 C.老年人比年轻人高
D.正常人基础代谢率相当稳定 E.年龄越大,基础代谢率越高
46.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寒冷 B.高温 C.肌肉运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
47.下列各部体温由高到低正确的是
A.直肠、腋窝、口腔 B.直肠、口腔、腋窝 C.口腔、腋窝、直肠
D.腋窝、直肠、口腔 E.口腔、直肠、腋窝
48.安静时主要的产热组织或器官是
A.内脏 B.皮肤 C.脑 D.心脏 E.骨骼肌
49.关于体温的生理变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昼夜变动不超过1℃ 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 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 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 E.新生儿体温较低
50.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肌肉活动 B.环境温度 C.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D.精神紧张 E.进食
51.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肾脏 E.内脏
四、问答题
1.胃底腺的主要细胞及其功能?(6分)
胃底腺的主要细胞是壁细胞(1分),主细胞(1分)和颈粘液细胞(1分).
壁细胞功能是合成与分泌盐酸,盐酸有杀菌和激活蛋白酶原的作用(1分).
主细胞的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1分).
颈粘液细胞分泌粘液,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1分).
2.胆汁的产生与排放途径?(6分)
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1分).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进入胆小管(1分),流到左右肝管(1分),在肝门附近左右肝管汇合成肝总管(1分),再与胆囊管合成胆总管(1分),在十二指肠降部和胰头之间与胰管汇合形成膨大的肝胰壶腹(1分),开口于十二长大乳头。
3.试述食管的狭窄.(6分)
答:第一狭窄:食道起始处,距切牙约15cm(2分),
第二狭窄:食管与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牙约25cm(2分),
第三狭窄:食管穿膈肌处,距切牙约40cm. (2分)
4、为什么说小肠是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5分 )
答:小肠的吸收面积大:皱襞、绒毛、微绒毛(2分)
食物在小肠中停留时间长(1分)
到达小肠时食物已经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1分)
小肠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有5-7米长(1分)
5.简述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8分)
答:胰液中的成分除水外主要有:①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为胰液提供适宜的环境。(2分)②胰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2分)③胰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2分)④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2分)
第二章 第四节 呼吸系统解剖 第七章 第四节 呼吸系统功能
一、名词解释
1.上呼吸道: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上呼吸道。
2.下呼吸道:将气管、主支气管及以下的分支称下呼吸道。
3.肺门:纵隔面的中部凹陷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的部位。
4.鼻旁窦:又称副鼻窦,是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一些与鼻腔相通的含气空腔,内衬黏膜。
5.声门裂:两侧声襞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6.呼吸膜: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须经过肺泡上皮细胞的基膜、毛细血管的基膜与内皮等结构,把这些结构称为呼吸膜,又称气-血屏障。
7.胸膜腔负压: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由于它通常低于大气压,故称为胸膜腔负压。
8.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的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9.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呼吸运动。
1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11.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实际进入肺泡的有效通气量,称为每分肺泡通气量。
12.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等于0.84。
13.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Hb含量超过50g/L时,口唇或甲床出现浅蓝色,称为发绀。
14.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
二、填空题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2.左肺分二叶、右肺分三叶。
3.呼吸的三个环节是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
4.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气压差,原动力是呼吸运动。
5.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6.肺内压在呼气初可达最大,吸气初可达最小。
7.气道的非弹性阻力主要是由呼吸道的管腔半径决定的。
8.气体交换的动力是气体的分压差。
9.CO2的主要运输形式是碳酸氢盐形式。
10.当CO2浓度升高时,呼吸变化为呼吸加强。
11.正常呼吸节律是脑桥和延髓维持的。
12.呼吸的基本中枢是延髓。
13.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是气体扩散速度、呼吸膜、呼吸膜。
14.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气体交换效率更高。
15.喉粘膜形成两对矢状位的皱襞,即前庭襞和声襞。
16.喉软骨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
17.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
18.临床上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而把气管、主支气管及其分支称为下呼吸道。
19.鼻旁窦包括蝶窦、筛窦、额窦和上颌窦四对。
20.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声门裂。
21.支气管异物多误入右侧主支气管内。
三、选择题
1.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肺通气量为
A.4-5L B.6-9L C.4-6L D.5-9 E.以上都不对
2.胸膜腔内的压力是由以下哪个因素形成
A.大气压+弹性阻力 B.大气压+肺回缩力
C.大气压-弹性阻力 D.大气压-肺回缩力 E.以上都不对
3.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
A.潮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活量 D.时间肺活量 E.以上都不对
4.下列哪项是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
A.形成碳酸氢盐 B.物理溶解 C.碳酸
D.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E.以上都不对
5.通气/血流比值的正常值是
A.0.84 B.84 C.8.4 D.0.084 E.以上都不对
6.下列哪项是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
A.脑桥 B.中脑 C.脊髓 D.延髓 E.以上都不对
7.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呼吸运动 B.肺的扩大和缩小
C.肺内压与大气间压力差 D.胸内负压变化 E.以上都不对
8.下列因素与胸内负压大小关系不大的是
A.密闭的胸膜腔 B.呼吸运动 C.肺回缩力 D.大气压 E.以上都不对
9.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肺回缩力 B.肺泡表面张力 C.气道阻力 D.吸气肌收缩 E.以上都不对
10.浅快呼吸的肺泡通气量减少是由于
A.潮气量减小 B.无效腔气量增大
C.无效腔气量与潮气量比值增大 D.呼吸频率快 E.以上都不对
11.决定肺泡和血液间气体交换方向的因素是
A.呼吸膜的通透性 B.膜两侧气体的溶解度
C.肺毛细血管血流方向 D.膜两侧气体的分压差 E.以上都不对
12.下列变化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的是
A.血中H+浓度增加 B.血中CO2分压升高
C.血中O2分压降低 D.脑脊液中H+浓度减少 E.以上都不对
13.喉软骨中唯一的一块完整的环形软骨是
A.甲状软骨 B.环状软骨 C.会厌软骨 D.杓状软骨 E.以上都不对
14.成对的喉软骨是
A.甲状软骨 B.环状软骨 C.会厌软骨 D.杓状软骨 E.以上都不对
15.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
A.前庭裂 B.声门裂 C.喉口 D.喉中间腔 E.以上都不对
16.气管切开的部位
A.第3-5气管软骨环 B.第1-3气管软骨环
C.第2-4气管软骨环 D.第5-6气管软骨环 E.以上都不对
17.开口位置高的鼻旁窦是
A.蝶窦 B.额窦 C.筛窦 D.上颌窦 E.以上都不对
18.胸膜腔叙述,何者错误
A.腔内呈负压 B.有少量滑液 C.密闭 D.胸膜腔也叫胸腔 E.胸膜有两个
19.下列不属于呼吸膜的是
A.毛细血管内皮 B.肺泡上皮 C.胸膜 D.肺泡上皮基膜 E.以上都不对
20.肺尖的位置是
A.高出锁骨内侧1㎝ B.高出锁骨内侧1-2㎝
C.高出锁骨内侧2㎝ D.高出锁骨内侧2-3㎝ E.以上都不对
21.肺下界在肩胛线上位于
A.第6肋 B.第8肋 C.第10肋 D.第12肋 E.以上都不对
22.左主支气管的特点是
A.细而短 B.粗而短 C.细而长 D.粗而长 E.以上都不对
23.合成并释放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细胞是
A.肺泡Ⅰ型上皮细胞 B.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C.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D.肺泡膈内的组织间质细胞 E.以上都不对
24.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
A.保护肺泡上皮细胞 B.增加肺弹性阻力
C.降低气道阻力 D.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E.以上都不对
25.影响气道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
A.气流速度 B.气流形式 C.呼吸道长度 D.呼吸道口径 E.以上都不对
四、问答题
1.呼吸系统包括那些器官?(4分)
答: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1分)肺(1分)
以及呼吸的辅助装置—胸膜和胸膜腔。(2分)
2.何谓呼吸?由哪些环节组成?其生理意义是什么?(7分)
答: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的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2分)
环节:①外呼吸(1分)
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分)
③内呼吸。(1分)
意义:进行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维持机体内环境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确保新陈代谢正常进行。(2分)
3.气管腔内的异物易坠入哪侧主支气管?为什么?(4分)
答:气管的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2分)
因为右主支气管粗短,(1分)走行较陡直。(1分)
4.简述何谓胸膜腔负压,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生理意义?(5分)
答: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由于它通常低于大气压,
故称为胸膜腔负压(简称胸内负压)。(1分)
胸内负压主要由肺回缩力所形成。(2分)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在于:
①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并使肺能随胸廓运动而张缩;(1分)
②有利于扩张胸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1分)
6.说出血液中O2、CO2、 H+浓度发生变化时对呼吸的影响。(3分)
答: PO2下降,呼吸加深、加快。(1分)
PCO2升高,呼吸加强。(1分)
H+浓度升高,呼吸加强;H+浓度降低,呼吸抑制。(1分)
7.简述肺下界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3分)
答:
锁骨中线
腋中线
肩胛线
后正中线
肺下缘
第6肋(1分)
第8肋(1分)
第10肋(1分)
第10胸椎棘突(1分)
胸膜下界
第8肋(1分)
第10肋(1分)
第11肋(1分)
第12胸椎棘突(1分)
8.简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3分)
答:1.气体扩散速度(1分)2.呼吸膜(1分)3.通气/血流比值(1分)
第二章 第五节泌尿系统 第七章 第七节 尿的生成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肾的位置和和形态叙述,正确的是
A.肾为腹膜外位器官
B.右肾的位置高于左肾
C.进出肾门的结构有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等
D.肾的内侧缘中部为肾门,肾门即肾区
E.左右两肾的位置高度一致
2.关于肾的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位于腹膜后方,左肾高于右肾,肾门约平对第1腰椎水平
B.肾位于腹膜前方,左肾高于右肾,肾门约平对第1腰椎水平
C.肾位于腹膜后方,右肾高于左肾,肾门约平对第1腰椎水平
D.肾位于腹膜前方,左肾高于右肾,肾门约平对第3腰椎水平
E.肾位于腹膜后方,右肾高于左肾,肾门约平对第2腰椎水平
3.关于膀胱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成年人的膀胱容积一般为300~500ml,女性膀胱容积大于男性
B.成人膀胱空虚时呈锥体形,可分为尖、底、体、颈四部分
C.膀胱底是膀胱的最低部位
D.膀胱充盈时,经耻骨联合上缘穿刺要经过腹膜腔
E.男女性膀的后面都是与直肠相邻
4.肾小体包括
A.肾小球和肾小管 B.肾小球和肾单位 C.肾小管和集合管
D.肾小球和肾小囊 E.肾小管和肾小囊
5.肾单位包括
A.肾小球和肾小管 B.肾小体和肾小管 C.肾小球和肾小囊
D.肾小体和肾小球 E.肾小管和肾小囊
6.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
A.肾 B.肝 C.肺 D.消化道 E.皮肤
7.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肾小球 B 肾小体 C 肾小管 D 集合管 E 肾单位
8.大量饮清水后引起的利尿是由于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C.肾小管液晶体渗透压升高
D.肾小管液晶体渗透压降低
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9.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主要激素是
A.醛固酮 B.肾素 C.皮质醇
D.血管升压素 E.血管紧张素
10.糖尿病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
A.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B.醛固酮分泌减少
C.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
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E.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
11.给兔静脉注射50%葡萄糖15ml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C.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
D.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E.血容量增多
12.抗利尿激素促进水重吸收的部位是
A.肾小球 B.近曲小管 C.髓袢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E.肾小囊
13.肾脏疾病时,出现血尿的原因是
A.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B.滤过膜面积增多
C.滤过膜面积减少
D.肾小管重吸收量减少
E.肾小管排泄功能增强
14.大失血时,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肾小球血浆流量明显下降
C.滤过膜面积减少
D.肾小球血浆流量明显上升
E.滤过膜通透性下降
15.可促进醛固酮的分泌增多的因素是
A.血糖浓度增高 B.血Ga2+浓度降低 C.血K+浓度增高
D.循环血量增多 E.血Na+浓度增高
16.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
A.循环血量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动脉血压降低
E.疼痛刺激
17.高位截瘫病人排尿障碍表规为
A.尿失禁 B.尿潴留 C.无尿 D.尿崩症 E.少尿
18.剧烈运动时,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多
E.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
19.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A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B 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C 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D 促进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E 保Na+、排K+、保水
20.醛固酮的作用是
A.Na+重吸收减少 B.K+重吸收增加 C水重吸收减少
D.Cl-重吸收减少 E.保Na+、排K+、保水
21.某外伤患者大出血后血压降低到60/40mmHg,尿量明显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
B 肾小囊内压升高
C 肾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 滤过膜面积减小
E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22.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
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 肾小囊内压升高
C 肾小囊内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D 血浆胶体渗透夜升高
E 肾血流量减少
23.少尿是指每昼夜尿量少于
A.100ml B.200ml C.500ml D.1000ml E.2000ml
24.原尿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A.蛋白质的含量不同 B.葡萄糖的含量不同 C.尿素的含量不同
D.Na+的的含量不同 E.K+的含量不同
二、填空
1.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的表面有3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3.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4.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5.尿生成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6.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7.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循环血量增
多,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
8.血钾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加。血钠升高,醛固酮分泌降低。
9.当机体内缺水时,肾排出尿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称为高渗尿。
10.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
11.输尿管全程有3个狭窄,分别在输尿管的起始处,跨髂血管处,
穿膀胱壁处。
12.膀胱空虚时可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膀胱尖、膀胱底、膀胱体、
膀胱颈。其中膀胱颈是膀胱的最低部位。
13.女性尿道的特点是;短、宽、直。
14.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改变。
15.血K+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加,血Na+升高醛固酮分泌减少。
16.当体内缺水时,肾排出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称为高渗尿,表示尿液被浓缩。
17.酸中毒的病人,H+——Na+交换增强,K+——Na+交换减弱,血K+升高。
18.女性膀胱的后方与子宫和阴道相邻。男性膀胱的下方与前列腺相邻。
19.进出肾门的结构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
三、名词
1.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过剩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
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区:肾门的体表投影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内,此
区称为肾区。
3.膀胱三角:在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
角,其特点是粘膜光滑无皱襞。
4.渗透性利尿:这种由于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的尿量增多,称为渗透性利尿。
5.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6.重吸收:小管液中的物质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转运,重新回
到血液的过程。
7.肾糖阈:通常将不出现糖尿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8.多尿:每昼夜的尿量长期多于2500ml,称为多尿。
9.少尿:每昼夜的尿量在100~500ml,称为少尿。
10.无尿:每昼夜的尿量少于100ml,称为无尿。
11.尿失禁:当大脑皮质与初级排尿中枢失去联系时,排尿反射存在,但是不受意识控制,称为尿失禁。
12.尿潴留:当排尿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受,都会导致排尿困难,尿液蓄积在膀胱,称为尿潴留。
13.水利尿:大量饮入清水,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这种现象称为水利尿。
四、问答
1.泌尿系统包括哪些器官、分别有何功能?(6分)
答: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每个器官0.5分)
肾产生尿液,(0.5分)肾还具有内分泌功能,(0.5分)如产生肾素、(0.5分)促红细胞生成素(0.5分)以及前列腺素(0.5分)等生物活性物质。输尿管输送尿液,(0.5分)膀胱贮存尿液,(0.5分)尿道排出尿液。(0.5分)
2.简述膀胱空虚时的分部?(4分)
答:膀胱尖朝向前上方(1分),
膀胱底朝向后上方(1分),
尖与底之间为膀胱体(1分),
膀胱的最下部为膀胱颈(1分)。
3.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3分)
答:①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膜的面积(1分),
②有效滤过压(1分),
③肾血浆流量(1分)。
4.何为尿失禁、尿潴留?(4分)
答:当大脑皮层与初级排尿中枢失去联系时,(1分)
排尿反射存在,但是不受意识控制,称为尿失禁(1分)。
当排尿反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时,(1分)
膀胱内的尿液无法排出,称为尿潴留(1分)。
5.当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时,尿量会发生何变化?为什么?(4分)
答:①当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时,尿量会增多,(1分)
②因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1分)
③有效滤过压增大,(1分)
④肾小球滤过率增加。(1分)
6.大量饮水和大量出汗时,尿量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6分)
答:大量饮水时尿量增多,(1分)
因为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2分)
当大量出汗时尿液减少,(1分)
因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2分)
7.简述肾脏排钠的特点和排钾的特点。(6分)
答:肾脏排钠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3分)
肾脏排钾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3分)
第二章 第三节 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血液循环 血液由心泵出,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最后回流入心,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2.血型 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3.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胶冻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4.血清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块又发生收缩,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即血清。
5.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为0.40-0.50,女性为0.37-0.48。
6.等渗溶液 凡渗透压等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7.生理性止血 在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就会自然停止,称为生理性止血。
8.心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9.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惟一通路,但其传导速度慢,尤以结区最慢,占时较长,约需0.1s,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10.血压 动脉血压就是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临床上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11.中心静脉压 将右心房内或胸腔大静脉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CVP)。
12.期前收缩 正常心脏的节律受窦房结控制,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一个较强的额外刺激(人工刺激或异位起博点传来的刺激),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13.减压反射 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的牵张刺激增强,传入延髓的冲动增多,使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增高,而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降低。因而动脉血压回降至原来的正常水平。由于这一反射过程使血压下降,故又称为减压反射。
14.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又称额外收缩或早搏。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5.窦性心律 心脏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传导,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这种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16.前负荷 心室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17.后负荷 心室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心肌后负荷。
18.心率 每分钟心脏跳动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
19.心血管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20.心音 是指在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动引起机械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21.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2.静脉角 头臂静脉是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23.窦房结 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心外膜的深面,呈长椭圆形,由P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是心脏的正常起博点。
24.贫血 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含量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
25.血沉 在临床上,将抗凝血液置于沉降管中,观察第1h末红细胞下沉的毫米数来表示红细胞下沉的速率,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26.非蛋白氮 血浆中有一些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这些物质中所含的氮总称为非蛋白氮(NPN)。
27.溶血 红细胞破裂后使血红蛋白逸出,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28.有效不应期 是指由0期开始到复极化3期-60mv为止的这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29.搏出量 心脏每搏动一次,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30.三尖瓣 右房室口是右心室的入口,口周附着3个三角形瓣膜,称为右房室瓣,又称三尖瓣。
31.ABO血型系统 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凝集原(A抗原)与B凝集原(B抗原),将血液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A、B、AB、O型。
32.凝血酶原激活物 是因子Ⅹa、Ⅴ、Ca2+和PF3同时并存的总称。
33.凝血时间 血液流出血管至出现纤维蛋白细丝的时间称为凝血时间,其正常值为2~8分钟(玻片法)。
34.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
35.平均动脉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36.微循环 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37.胸导管 是全身最大的淋巴导管,长约30-40cm,通常起自第1腰椎体前方的乳糜池。主要收集两下肢.腹盆部.左半胸.左上肢和左半头颈部的淋巴,即人体3/4的淋巴回流。
38.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39.动脉脉博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变化,所引起的动脉血管发生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40.有效滤过压 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41.心力贮备 又称心泵功能的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42.等容收缩期 当心室肌收缩、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由于心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这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
43.心包腔 浆膜心包分为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互相移行,围成的腔隙,称为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以减少心博动时的摩擦。
44.自律细胞 一些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律细胞。
45.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二、题空题
1.心血管系统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2.血液包括血浆与血细胞两部分。
3.血浆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4.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5.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正常值为(4.0-5.5)*1012/L、白细胞正常值为(4.0-10.0)*109/L、血小板(100-300)*109/L。
6.血红蛋白合成的主要原料有蛋白质和铁。
7.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包括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血液凝固。
8.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及纤维蛋白形成。
9.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__Ⅻ___外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__Ⅲ__。
10.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_7%~8%__。
11.根据血流方向,右心房的入口为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右心室的入口为右房室口,出口为肺动脉口;左心房的入口为肺静脉口,出口为左房室口;左心室的入口为左房室口,出口为主动脉口。
12.红细胞放入0、35%的NaCl中会出现___破裂___。
13.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几类。
14.心壁由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
15.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心室肌细胞有2期平台期。
16.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兴奋性。
17.心动期缩短主要以舒张期缩短明显。
18.浆膜性心包可分为脏层和壁层两层,两层间围成心包腔。
19.第一心音的特点是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20.动脉血压形成的三要素是心脏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21.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心脏收缩力、重力与体位、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
22.物质交换的场所在微循环的真毛细血管。
23.组织液生成的动力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24.主动脉全长按经过依次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后者又发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25.主动脉弓向上自右向左依次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三大分支。
26.血细胞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27.淋巴管道可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28.在胚胎期,红细胞的生成部位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由红骨髓造血。
29、红细胞的成熟因子主要有维生素B12和叶酸。
30.正常人血浆pH值保持在7.35-7.45之间。
3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有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
32.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缺乏凝血过程中被消耗的一些凝血因子或纤维蛋白原)。
33.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和半月瓣都处于关闭状态的时期是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
34.在等容舒张期,室内压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的压力急剧下降,但心室容积不变。
35.体循环的静脉主要包括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
36.正常心尖博动点是平左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
37.延髓心血管中枢包括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
三、单项选择题
1.左房室口的瓣膜是
A.二尖瓣 B.三尖瓣 C.肺动脉瓣 D.主动脉瓣 E.半月瓣
2.心尖搏动处位于距前正中线左侧的
A.第二肋间隙 B.第四肋间隙 C.第五肋间隙 D.第六肋间隙 E.第三肋间隙
3.被称为弹性血管的是
A.大动脉 B.小动脉 C.毛细血管 D.大静脉 E.小静脉
4.心脏射血时
A.动脉瓣关闭 B.房室瓣开放 C.动脉瓣开放 D.静脉瓣开放 E.半月瓣关闭
5.能使心脏兴奋的神经是
A.心交感神经 B.心迷走神经 C.窦神经 D.桡神经 E.交感缩血管神经
6.临床上测量动脉血压的常用部位是
A.桡动脉 B.肱动脉 C.腋动脉 D.面动脉 E.股动脉
7.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
A.窦房结 B.浦肯野纤维 C.房室束 D.房室结 E.结间束
8.临床上诊脉的主要部位是
A.桡动脉 B.肱动脉 C.腋动脉 D.尺动脉 E.胫前动脉
9.心斜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
A.约2/3在正中线左侧 B.约1/3在正中线左侧
C.约2/3在正中线右侧 D.约1/4在正中线左侧
E.约3/4在正中线左侧
10.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微循环通路是
A.直捷通路 B.动.静脉短路 C.动脉环 D.迂回通路
E.以上都不是
11.CVP升高,提示可能
A.心肌收缩力加强 B.静脉回流量减少 C.输液太少 D.输液太多
E.输液太慢
12.体循环的静脉血回流入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E.以上都不是
13.心室肌动作电位中2期(平台期)的主要产生原理是
A.Na+内流 B.K+外流 C.Ca2+内流 D.Ca2+内流,K+外流 E.Na+外流
14.属于心肌机械特性的是
A.自律性 B.传导性 C.兴奋性 D.收缩性 E.偶联性
15.下述哪种因子不存在于血浆中
A.Ⅴ因子 B.Ⅲ因子 C.Ⅹ因子 D.Ⅻ因子 E.Ⅶ因子
16.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在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中脑
17.在耳屏前方可触及搏动并可压迫止血的动脉是
A.颈总动脉 B.面动脉 C.颞浅动脉 D.上颌动脉 E.颈内动脉
18.下列哪一支静脉不是临床上用于注射的部位
A.肘正中静脉 B.颈内静脉 C.手背静脉网 D.头皮静脉 E.大隐静脉
19.临床上常用作“强心药”的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阿托品 E.青霉素
20.心房和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线是
A.冠状沟 B.前室间沟 C.后间沟 D.左心耳 E.房间沟
21.位于左心室出口的瓣膜是
A.二尖瓣 B.三尖瓣 C.主动脉瓣 D.肺动脉瓣 E.左房室瓣
22.淋巴管道不包括
A.毛细淋巴管 B.淋巴管 C.淋巴干 D.淋巴结 E.淋巴导管
23.B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A.A抗原 B. B抗原 C.A和B抗原都有
D.A.B抗原均无 E.A抗体
24.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
A.Rh阳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B.Rh阳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C.Rh阴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D.Rh阴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E.以上都不是
25.启动外源性凝血的物质是
A.因子Ⅲ B.因子Ⅶ C.PF3 D.Ca2+ E.因子Ⅻ
26.血液的组成是
A.血清+红细胞 B.血浆+红细胞 C.血浆+血细胞
D.血清+血细胞 E.红细胞+白细胞
E.血液的重力作用
27.人体主要的造血原料是
A.维生素B12 B.叶酸 C.蛋白质和铁 D.维生素B12和铁 E.VB12和叶酸
28.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以上都不是
29.输血时主要应考虑供血者的
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C.红细胞不发生叠连 D.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
E.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30.关于血液凝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血液凝固是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B.许多凝血因子是在肝脏中合成的
C.凝血过程中需要Ca2+参与 D.除因子Ⅲ外,其他都存在于血浆中
E.除因子Ⅱ外,其他都是蛋白质
31.关于Rh血型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人类与ABO血型同时存在
B.抗原存在于红细胞表面
C.我国大多数人Rh为阴性
D.人的血清中不存在能与该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
E.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32.一个50公斤的健康人,其血量约
A.3.5-4L B.4.5-5L C.4-4.5L D.5-5.5L E.6-6.5/L
33.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不含
A.白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蛋白 D.纤溶酶原 E.蛋白质
34.某人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膜无Rh抗原,其血型属于
A.AB型.Rh阴性 B.O型.Rh阳性
C.AB型.Rh阳性 D.O型.Rh阴性
E.O型.Rh阴性
35.在急需输血而无同型血液时,O型血可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是因为O型血液的
A.血清含抗A.抗B凝集素 B.红细胞膜含有A.B凝集原
C.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 D.红细胞膜无A.B凝集原
E.红细胞膜无A.B凝集原,血清中也无抗A.抗B凝集素
36.阻力血管主要是指
A.大动脉 B.小动脉及微动脉 C.毛细血管 D.小静脉
E.中动脉
37.下列哪项是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A.微静脉 B.动静脉短路 C.微动脉 D.真毛细血管 E.后微动脉
38.下列物质中升血压作用最强的是
A.肾上腺素 B.肾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Ⅰ E.阿托品
39下列哪种递质为心迷走神经所释放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组胺 D.乙酰胆碱 E.谷氨酸
40关于微循环直捷通路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B.在骨骼肌组织中较多见
C.血流速度较快 D.是血管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E.主要功能是保持回心血量
41.心肌的前负荷是指
A.射血后心室剩余血量 B.静脉回心血量
C.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D.等容舒张期血量
E.大动脉容量
42.心肌的后负荷是指
A.循环血量 B.动脉血压 C.外周阻力 D.血液粘滞性 E.静脉回心血量
43.有关心输出量叙述,错误的是
A.是指每分钟从两心室射出的血量 B.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C.健康成人安静时平均为5L D.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
E.心输出量可因性别.年龄等因素不同而有有差别
4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A.去极化过程快 B.复极化过程缓慢
C.形成2期平台 D.4期膜内电位稳定
E.4期自动去极化
44.心肌自律性高低取决于
A.0期去极化速度 B.复极化速度
C.4期去极化速度 D.阈电位水平
E.2期平台期长短
45.心室肌细胞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A.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B.1期复极化的速度
C.平台期复极化的机制 D.3期复极化的机制
E.4期自动去极化的有无
46.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中最长的时间是
A.有效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 C.相对不应期 D.超常期 E.复极末期
47.血钾浓度降低时,可降低心肌的
A.自律性 B.传导性 C.兴奋性 D.收缩性 E.收缩力
48.有关理化因素对心肌特性的影响,错误的是
A.温度升高时,心率加快 B.pH值降低时,心缩力增强
C.血K+过高时,心率减慢 D.血Ca2+增多时,心缩力增强
E.pH值降低时,心缩力减弱
49.兴奋在心脏中传导时,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A.心房 B.房室交界 C.左.右束支 D.浦肯野纤维 E.心室
50.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环流不息的动力是
A.动脉.毛细血管.静脉间的压力梯度 B.心脏有节律地射血和充盈
C.大动脉管壁弹性的扩张和回缩 D.血液重力和胸内负压的抽吸作用
E.外周阻力
51.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心输出量 B.足够的血液充盈
C.外周阻力 D.大动脉管壁弹性
E.心脏射血
52.下列因素变化中主要影响收缩压的是
A.搏出量 B.心率 C.外周阻力
D.大动脉管壁弹性 E.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
53.老年人大动脉弹性减退伴有小动脉硬化时,血压的变化是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B.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 D.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
E.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低
54.有关中心静脉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指腔静脉和右心房内的血压 B.正常值约为4-12kPa
C.可反映心脏射血能力
D.可作为临床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的观察指标
E.可反映静脉回心血量
55.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B.使心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D.增强心室肌收缩能力
E.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56.下列哪种情况不能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A.心脏收缩力增强 B.站立体位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吸气
E.以上都不是
E.保证回心血量
57.正常情况决定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A.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静水压
E.血浆晶体渗透压
58.造成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原因是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静水压升高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E.淋巴回流受阻
59.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B.(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C.(毛细血管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E.(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60.哪条静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A.上腔静脉 B.门静脉 C.肺静脉 D.冠状窦 E.肝静脉
61.心迷走中枢兴奋时,下列错误的是
A.心率减慢 B.心输出量减少
C.心肌收缩力减弱 D.血压降低 E.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递质
62.关于心交感神经兴奋时的作用,错误的是
A.节后纤维末梢释放肾上腺素 B.心肌收缩力增强
C.窦性心率加快 D.房室传导速度加快
E.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结合
63.冠状窦口开口于
A.左心房 B.右心房 C.上腔静脉根部 D.下腔静脉根部 E.右心室
64.关于肺循环,错误的描述是
A.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B.右心室收缩,血液射入肺动脉
C.肺泡壁毛细血管网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D.肺静脉将血液引流入左心室 E.肺静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65.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纤维蛋白原 B.αl—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E.白蛋白
66.巨幼红细胞贫血(大细胞贫血)是由于
A.缺少铁 B.缺少铁和蛋白质 C.缺少维生素B12和叶酸
D.缺少促红细胞生成素 E.缺乏VB6
67.在下列的白细胞中,免疫细胞主要指
A.单核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68.血友病患者血液中缺乏的因子是
A.因子Ⅱ B.因子V C.因子Ⅷ D.因子Ⅹ E.因子XⅢ
69.关于脾脏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A.质软而脆 B.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C.位于左季肋区
D.脾肿大时,脾切迹可作为触诊标志 E.其长轴与第8肋一致
70.一般认为,成人一次失血超过多少时,如果不及时抢救,就可危及生命
A.5% B.10% C.20% D.30% E.40%
四、问答题
1.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作用?(6分)
答:人体内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2分)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血浆中的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80%来自Na+和Cl-。(1分)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血浆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所形成的,主要由白蛋白所形成。(1分)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交换和分布,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功能有重要作用。(1分)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正常分布,促使组织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1分)
2.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6分)
答: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1分) 血小板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营养和支持作用,有维持毛细血管正常通透性,使红细胞不易逸出的作用。(1分)
2、参与生理性止血(1分)在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就会自然停止,称为生理性止血。(1分)
3、血液凝固过程(1分) 循环中的血小板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当血管受损伤时,
通过表面接触和某些凝血因子的作用,血小板即转入激活状态,通过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过程促进血液的凝固过程。(1分)
3.何谓血型?列表写出A、B、AB、O四种血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5分)
答: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1分)
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4分)
型 别
红细胞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无
O
无
抗A、抗B
4.简述交叉配血试验的原理及过程。(6分)
答:所谓交叉配血试验,即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2分)
如果主侧、次侧均不凝集,即为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如果主侧凝集,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称配血基本相合,只能根据上述应急情况下异型输血的原则来进行输血。(3分)
原理:当特异性抗原与相对应的抗体相接触时,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而不同血型人的血清中不含有对抗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凝集素。(1分)
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7分)
答:心输出量是由搏出量和心率所决定,因此搏出量和心率的改变都可以影响心输出量。(1分)
1、搏出量的改变
(1)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1分) 心室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preload),通常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心室内的血量,它与静脉血的回流量成正比关系。实验证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当静脉血的回流量增加时,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增多,心肌纤维的初长度(initial length)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多。(1分)
(2)后负荷(动脉血压)(1分) 心室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心肌后负荷(afterload)。如果前负荷及心肌收缩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后负荷增加(如动脉血压升高)时,则心室开始收缩后,半月瓣开放将延迟,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1分)
(3)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收缩能力与搏出量之间成正比关系。(1分)
2、心率的改变 在保持每搏输出量不变的前提下,一定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之间成正比。如心率过速或过缓,都会减少心输出量。心率只有在最适宜时,其心输出量最大。(1分)
6. 分析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15分)
答:
(1)每搏输出量(1分) 每搏输出量增多时,射入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收缩压必然升高,舒张压亦有所升高但幅度不如收缩压大,故脉压增大。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2分)
(2)心率(1分) 若其他因素不变,心率增加时,心动周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到外周的血量减少,故心舒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因此,心率的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2分)
(3)外周阻力(1分) 外周阻力增大时,舒张压升高较为明显,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主要使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因此,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
的大小。(2分)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1分)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好,则脉压小;反之,大动脉管壁的弹性降低时,脉压变大。老年人由于大动脉管壁的弹性降低,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但若同时伴有小动脉硬化时,则外周阻力增加,此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升高。(2分)
(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1分)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在大量失血时,因循环血量减少而使得血管不能充盈,造成动脉血压急剧下降,甚至危及生命。故对大失血病人的抢救措施主要是补充血容量。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容量增大,也会使动脉血压降低。(2分)
7.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其主要功能是什么?(9分)
答:微循环的通路:
1、迂回通路(1分) 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而回到微静脉,这条通路称为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好,毛细血管迂回曲折,相互交织成网,血流缓慢,是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此通路又称营养通路。(2分)
2、直捷通路(1分) 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而回到微静脉,这条通路称为直捷通路。这条通路直而短,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快,对物质交换意义不大,主要功能是使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回心,保证回心血量。(2分)
3、动—静脉短路(1分) 血液经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回到微静脉。这条通路称为动—静脉短路。血液经此通路时,不进行物质交换,所以这条通路又称为非营养通路。一般情况下,此通路经常处于关闭状态。人体皮肤中动静脉吻合支较多,此通路开放,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此通路关闭,有利于保存体温。所以这条通路有参与体温调节的功能。(2分)
8.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10分)
答:单位时间内由静脉回流入心脏的血量,称回心血量。(1分)促进静脉血量回流的基本动力是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1分)凡是能改变这个压力差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流量。
1、心脏收缩力 心室收缩力愈强,搏出量愈多,心室排空愈完全,心舒期心室内压力愈低,对心房和大静脉血液的抽吸作用愈强,静脉回心血量愈多;反之,则回心血量减少。(2分)
2、重力与体位 当人体由卧位变为直立位时,因重力作用使血液滞留于心脏以下的静脉中,以致回心血量减少。所以由平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血液大量淤滞于下肢,从而导致静脉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急剧下降,此时由于大脑和视网膜缺血,可出现头昏眼花的症状。长期卧床的病人,静脉管壁紧张性较低,更易扩张,加之肌肉无力,挤压作用减弱,上述症状更为明显,甚至出现晕厥,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加以重视。(2分)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人体在立位的情况下,如果下肢进行肌肉运动,肌肉收缩时可对静脉产生挤压作用,由于静脉内的静脉瓣只允许血液向心脏方向流动,从而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因此,骨骼肌和静脉瓣对静脉血的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称为“静脉泵”或者“肌肉泵”。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由于骨骼肌挤压作用减弱使下肢静脉淤血、下肢浮肿甚至静脉曲张。(2分)
4、呼吸运动 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因静脉管壁较薄,其周围的压力可影响血管内的压力。吸气时,胸内压进一步降低,可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心房被动扩张,容积增大,中心静脉压降低,因而静脉回流增加。呼气时,则相反,静脉回心血量减少。(2分)
9.简述交叉配血及输血的基本原则。(6分)
答:在临床输血时,原则上选同型输血,在应急情况下,可以考虑异型输血,但必须遵循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这样一个原则,且只能允许少量(一般不超过300ml)、缓慢、严密监督下输血。(2分)
临床上要求在输血前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即使是同型血液也不例外。所谓交叉配血试验,即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2分)如果主侧、次侧均不凝集,即为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如果主侧凝集,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称配血基本相合,只能根据上述应急情况下异型输血的原则来进行输血。(2分)
10.已知某人血型为A型,能否鉴定他人血型?(6分)
答:能,(1分)使用交叉配血原理。(1分)假设已知某人血型为A型,将两人血液分离为红细胞和血清,然后进行交叉配血,将A型血设为供者,将出现四种情况:(共4种情况,每鉴定出一种得1分,计4分)
交叉配血情况
被鉴定人的血型
主、次侧均不凝
A型
主侧不凝,次侧凝
AB型
主、次侧均凝
B型
主侧凝、次侧不凝
O型
11.说出肝门静脉的组成、收集范围及侧支循环途径。(7分)
答:肝门静脉为肝的功能性血管,长约6~8cm,在胰头后方,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1分)
收集腹腔不成对器官(除肝外)的血液。(1分)肝门静脉的起、止端均为毛细血管网,其主干及其属支内均无静脉瓣,当肝门静脉压力升高时,血液可发生逆流。(1分)
肝门静脉的属支与上、下腔静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当肝门静脉因病变而回流受阻时,通过这些吻合可形成侧支循环,因此,这些吻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分)其中主要吻合部位有三处:①通过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的吻合;(1分)②通过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的吻合;(1分)③通过脐周静脉网分别与上、下腔静脉系的吻合。(1分)
第二章 第八节 感觉器官 第七章第八节感觉器官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视野:单点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该眼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视野的大小依次为白〉黄蓝〉红〉绿,颞侧和下侧大于鼻侧和上侧。
2.视敏度:也称为视力,是指眼对物体两点间最短距离的精细分辨能力。
3.瞳孔对光反射:瞳孔随着光线的强弱出现的对光反射,即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4.近点:是指眼尽力调节,所能看清最近物体的最短距离。
5.色盲:有些人缺乏识别某些颜色的能力,称为色盲。
6.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处,起初看不清物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恢复暗视觉,称为暗适应。
7.生理盲点:黄斑部的鼻侧视神经乳头,为视神经穿出之处,无感光细胞,称为生理盲点。
8.房水循环:房水有睫状体上皮细胞分泌以及血管渗出形成,房水形成以后不断的由后房经瞳孔流入前房,然后渗入角膜与巩膜交界深部的巩静脉窦,由此反流静脉。此过程称为房水循环。
9.光锥:鼓膜脐部前下方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为光锥,光锥消失是鼓膜内陷的重要标志。
10.前庭植物神经反射:前庭器受的刺激强度较大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和皮肤苍白等现象,称为前庭植物神经反射。
二、填空题
1.眼球壁的由外膜、中膜和内膜组成。
2.眼球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3.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由视黄醛和视蛋白结合而成。
4.中耳内三块听小骨的名称为分别为锤骨、砧骨和蹬骨。
5.眼球壁中膜可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6.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7.当眼由视远物变为视近物时,可出现三种反射性调节,即: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眼球汇聚。
8.骨迷路由后外上至前内下共分为三部: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9.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10.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条,其中以空气传导为主。
11.暗适应过程的实质是视紫红质的合成不断增加的过程,因此人眼在暗光下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
三、单项选择题
1.皮肤的附属器不包括:
A.表皮 B.毛发 C.汗腺 D.皮脂腺 E.指甲
2.具有感光功能的是:
A.角膜 B.脉络膜 C.视网膜 D.巩膜 E.晶状体
3.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会引起:
A.近视 B.远视 C.散光 D.老视 E.以上都不是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耳的结构
A.鼓室 B.骨迷路 C.咽鼓管 D.乳突小房 E.蹬骨
5.感光、辨色最敏锐的部位是:
A.视神经盘 B.视网膜 C.黄斑中央凹 D.生理盲点 E.以上都不是
6.眼的折光系统不包括:
A.角膜 B.晶状体 C.房水 D.视网膜 E.玻璃体
7.眼经充分调节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A.主点 B.近点 C.焦点 D.远点 E.以上都不是
8.视近物时使成像落在视网膜的主要调节活动是
A.角膜曲率变小
B. 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
C.晶状体变薄
D.瞳孔扩大
E.睫状肌舒张
9.无折光作用的是:
A.房水 B.玻璃体 C.虹膜 D.角膜 E.晶状体
10.下列不属于骨骼肌的是:
A.瞳孔括约肌 B.上睑提肌 C.内直肌 D.外直肌 E.上斜肌
11.螺旋器位于:
A.前庭阶 B.鼓阶 C.骨螺旋板 D.基底膜 E.蜗底
12.听觉感受器位于:
A.前庭窗 B.蜗窗 C.鼓室 D.螺旋器 E.前庭
13.“夜盲症”是由于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D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14.声音传向内耳的主要途径是
A.颅骨→耳蜗内淋巴
B.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内耳
C. 外耳道→鼓膜→听骨链→蜗窗→内耳
D.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蜗窗→内耳
E. 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前庭窗→内耳
15..下列哪个结构不是无色透明
A. 视网膜 B. .角膜 C. .晶状体 D.玻璃体 E.房水
16.小孩咽鼓管的特点是
A.粗、短,较水平 B.细、短,较水平 C.细、短,较弯曲
D.细、长,较水平 E.粗、短,较弯曲
17.房水产生的部位
A.虹膜 B.睫状体 C.脉络膜 D.晶状体 E.玻璃体
18.可使瞳孔缩小的因素有
A.看近物、强光照射眼球和副交感神经兴奋
B.看远物、强光照射眼球和副交感神经兴奋
C.看近物、强光照射眼球和交感神经兴奋
D.看远物、弱光下看物体和副交感神经兴奋
E.看近物、弱光下看物体和交感神经兴奋
19.在同一光照条件下,视野最大的是
A.黄色 B.红色 C.绿色 D.蓝色 E.白色
20.听觉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A.1000 ~3000Hz B.100~300Hz C.500~1000Hz
D.1000~20000Hz E.100~3000Hz
四、问答题
1.写出房水的作用及房水循环途径(用箭头表示). (8分)
答:(1)房水有屈光、营养角膜以及维持眼内压的作用。(3分)
(2)睫状体→后房→瞳孔→前房→前房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4分)
(3)若房水循环障碍,可引起眼内压升高,导致青光眼 (1分)
2.写出前庭蜗器的感受器名称和作用。(6分)
答:(1)壶腹嵴,(1分)是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1分)
(2)椭圆囊斑和球囊斑,(1分)是位觉感受器,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1分)
(3)基底膜(螺旋器),(1分)是听觉感受器,感受声波的刺激。(1分)
3.常见的折光异常有几种?如何矫正?(6分)
答:眼的折光异常有三种:近视,远视和散光。(3分)
近视矫正的办法是佩戴凹透镜。(1分)
远视矫正的办法是佩戴凸透镜。(1分)
散光矫正的办法是佩戴圆柱形透镜。(1分)
第二章 第九节 神经系统 第七章 第九节 神经系统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神经纤维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主要是轴突),称为神经纤维。
2.神经节 在中枢神经以外的神经细胞胞体集团,称为神经节。
3.灰质 在脑和脊髓的切面上,神经细胞体聚集之处,肉眼观察呈灰色,称为灰质。
4.白质 在中枢神经内,神经细胞突起聚集之处,肉眼观察呈白色,称为白质。
5.神经核 位于中枢神经白质内部的神经细胞胞体集团,称为神经核。
6.网状结构 在中枢神经内灰质和白质相混杂,其中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神经细胞体在其中,称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主要分布在脑干内。
7.反射中枢 反射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为完成某一反射活动所必须的神经细胞群及其突触联系。
8.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反射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9.脊休克 在脊髓与高位脑中枢之间离断后,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
10.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四叠体上.下丘脑之间切断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状态,称去大脑僵直。
11.硬膜外隙 硬脊膜与椎管壁之间有狭窄的腔隙,称为硬膜外隙,内有脊神经根和脂肪组织等,临床上作硬膜外麻醉就是将麻药注入此腔,以阻滞神经根的传导。
12.蛛网膜下隙 在蛛网膜与软脊膜和软脑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
13.牵涉痛 内脏疾病往往引起相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二、填空题
1.脑位于_颅_内,脊髓在__椎管_中,二者以__枕骨大孔___为界。
2.脑可分___脑干__、__间脑__、_小脑__和__端脑__四部分。
3.在大脑半球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特称为__皮质__;大脑和小脑内的白质,特称为_髓质_。
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是:____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___、___双向传__、___绝缘性__、___相对不疲劳性___。
5.神经-肌肉接头中的化学递质就是__乙酰胆碱(Ach)__。
6.中枢信息传递要经过一个或多个突触,其传递过程具有以下特征:___单向传递__.兴奋总和.__中枢延搁___.兴奋的扩散.____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与易疲劳性____。
7.脊髓位于__椎管__内,上端平___枕骨大孔__和脑相连续,下呈圆锥状,成人圆锥的末端达______第一腰椎下缘___(新生儿达___第三腰椎平面___)。
8.脊髓有相应的__31__个脊髓节段,即颈段__8_节,胸段_12_节,腰段_5_节,骶段_5_节,尾段_1_节。
9.灰质前端膨大,称_前角__,内有_运动神经元___的胞体,其轴突组成前根,再经脊神经支配__骨骼肌___。
10.脊髓后端窄细,称__后角__,内主要聚集着___联络神经元__。
11.在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前后角之间还有向外侧突起的__侧角__,内为__交感神经节前纤维___的胞体所在处,其轴突加入前根,支配___平滑肌_、__心肌__和__腺体__。
12.牵张反射分为__腱反射__和__肌紧张__。
13.脊休克的产生机制主要是由于___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控制____作用所致。
14.脊神经连于脊髓,共_31_对:颈神经__8__对;胸神经_12_对;腰神经_5_对;骶神经_5_对;尾神经_1_对。
15.脊神经丛,共有__颈丛__、__臂丛_、__腰丛__和__骶丛__.
16.肱骨中段骨折易伤及__桡__神经,可呈现伸肌群功能障碍的__“垂腕症”___。
17.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可损伤__腋_神经,导致__三角__肌瘫痪,上肢不能外展。
18.__坐骨__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
19.脑干自下而上又可分为__延髓__、__脑桥__、_中脑__三段
20.脑干下端在___枕骨大孔__处与脊髓相连,上端与__间脑__相连。
21.如在中脑四叠体上.下丘脑之间切断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状态,称__去大脑僵直__。
22.__延髓__是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所在部位,被称为生命中枢。
23.调节心血管运动和呼吸运动的中枢位于__延髓__。
24.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的所在部位是__中脑__。
25.在丘脑的后下方有一小突起,称为内侧膝状体,为__听觉__的皮层下中枢。其外侧另有一突起,称为外侧膝状体,为__视觉__的皮层下中枢。
26.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__。
27.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大脑保持清醒状态____。
28.视上核和室旁核两核能分泌__血管升压素__和__催产素___。
29.小脑主要功能是__维持身体平衡__、__调节肌紧张_和_协调随意运动__。
30.大脑白质由大量的神经纤维构成,这些纤维可分为三类:__联络纤维__、__连合纤维__、__投射纤维__。
31.内囊位于_丘脑_、_尾状核_与__豆状核_之间。
32.脑和脊髓的被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__硬膜_._蛛网膜__和__软膜__。
33.临床上作硬膜外麻醉是将麻药注入__硬膜外隙__,以阻滞神经根的传导。
34.临床上常在_终池__作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
35.内脏运动神经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6.内脏运动神经释放的递质主要是__乙酰胆碱(Ach)和__去甲肾上腺素(NE)。
37.绝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属___肾上腺素能纤维。
38.胆碱能受体分为为两种:__毒蕈碱型M和__烟碱型胆碱受体N。
39.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两种:_α_受体和_β_受体
40.剧烈运动.寒冷.缺氧.大出血等情况下,__交感__神经活动明显加强,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多,两者组成“__交感-肾上腺髓质__系统”,通过其调节作用,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称__应急反应__,以应付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
41.临床上常在第___3-4或者4-5__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避免损伤脊髓。
三、单项选择题
1.关于脊髓下端的高度,正确的是
A.成人为第一腰椎 B.成人为第二腰椎 C.成人为第三腰椎
D.新生儿为第一腰椎 E.新生儿为第二腰椎
2.以下哪项不是中枢信息传递的特征
A.单向传导 B.总和 C.中枢延搁 D.相对不疲劳性 E.兴奋的扩散
3.出现“垂腕症”的患者,其损伤的神经可能是
A.尺神经 B.肌皮神经 C.正中神经 D.桡神经 E.腋神经
4.肱骨中段骨折时易受损的神经是
A.桡神经 B.肌皮神经 C.腋神经 D.尺神经 E.正中神经
5.全身最粗大的神经是
A.股神经 B.腋神经 C.坐骨神经 D.胫神经 E.腋神经
6.共济失调是下列哪个器官损伤的表现
A.大脑 B.小脑 C.间脑 D.下丘脑 E.脑干
7.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端脑
8.生命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端脑
9.除嗅觉外,各种感觉(除嗅觉)传导束都在_____内更换神经元后,才能投射到大脑皮层
A.丘脑 B.下丘脑 C.中脑 D.端脑 E.小脑
10.内脏痛的主要特点
A.刺痛 B.定位不精确 C.必有牵涉痛 D.对牵拉不敏感 E.以上均不对
11.第X对脑神经是
A.动眼神经 B.三叉神经 C.迷走神经 D.副神经 E.舌下神经
12.M型受体阻断剂为
A.阿托品 B.箭毒 C.酚妥拉明 D.心得安 E.以上均不对
13.N型受体阻断剂为
A.阿托品 B.箭毒 C.酚妥拉明 D.心得安 E.以上均不对
14.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A.产生特定的感觉 B.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
C.产生内脏感觉 D.使大脑皮质维持觉醒 E.以上均不对
15.小脑不具有的功能是
A.维持身体平衡 B.调节肌紧张
C.协调随意运动 D.发动随意运动 E.以上均不对
16.左侧中央前回受损,将导致
A.左侧躯体运动障碍 B.右侧躯体运动障碍
C.左侧感觉障碍 D.左右两侧感觉障碍 E.以上均不对
17.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是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汗腺的纤维和骨骼肌的舒血管纤维 D.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以上均不对
18.人类区别动物,主要是
A.有第1信号系统 B.有第2信号系统
C.有条件反射 D.有非条件反射 E.以上均不对
19.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后天获得,有个体差异 B.反射弧是暂时联系的
C.具有预见性.易变性 D.反射弧固定不变 E.例如画饼充饥
20.脑脊液产生的部位是
A.颈内静脉 B.颈内动脉 C.脉络丛 D.脑膜 E.以上均不对
21.属于感觉性脑神经的是
A.副神经 B.舌下神经 C.视神经 D.三叉神经 E.动眼神经
22.自主神经是指
A.脑神经 B.脊神经 C.内脏运动神经 D.内脏感觉神经 E.以上均不对
23.植物神经是指
A.脑神经 B.脊神经 C.内脏运动神经 D.内脏感觉神经 E.以上均不对
24.交感神经属于
A.脑神经 B.脊神经 C.内脏运动神经 D.内脏感觉神经 E.以上均不对
25.副交感神经是指
A.脑神经 B.脊神经 C.内脏运动神经 D.内脏感觉神经 E.以上均不对
四、问答题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哪些特征?(4分)
答: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如下特征:
(一)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1分)
(二)双向传导(1分)
(三)绝缘性(1分)
(四)相对不疲劳性(1分)
2.简述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4分)
答: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反射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2分)
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2分)
3.简述自主神经纤维的受体的分类?(6分)
答:(1)胆碱能受体 分为为两种:①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受体)(1分)②烟碱型胆碱受体(N受体),N受体分为N1和N2两种亚型,(2分)
(2)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两种:①α受体:(1分)②β受体:可分为β1和β2受体,(2分)
4.写出胆碱能纤维的定义及体内胆碱能纤维包括哪些?(6分)
答:凡是能释放乙酰胆碱的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1分)
(1)副交神经节前纤维,(1分)
(2)副交神经节后纤维,(1分)
(3)交神经节前纤维,(1分)
(4)小部分交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的交感舒张血管的神经)(1分)
(5)躯体运动神经纤维。(1分)
第二章 第十节内分泌系统 第七章 第十节 内分泌
一、名词解释
1.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成为激素。
2.应急反应:任何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的紧急状态,如运动,情绪激动、疼痛、出血、窒息、寒冷等,都促进肾上腺髓质激素大量分泌,使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及代谢增强,即引起“应急反应”。
3.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如缺氧、中毒、感染、创伤、失血等,将立即引起ACTH和糖皮质激素的增多,这一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4.激素的允许作用:某激素本身并不能对器官或细胞直接产生作用,但是它的存在是另一种激素能产生效应的必备条件,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5.激素的允许作用:某激素本身并不能对某器官或组织细胞直接产生作用,但是只有它的存在时却是另一种激素能产生效应的必要条件,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6.神经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
二、填空题
1.生长素是腺垂体分泌的激素;降钙素是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激素.
2.神经垂体可释放激素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3.肾上腺根据细胞排列和特征不同,由外向内分为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
4.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5.甲状腺激素分为四碘甲腺原氨酸和三碘甲腺原氨酸,以四碘甲腺原氨酸为主。
7.人类胰岛细胞中主要有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
8.甲状腺由左右两侧叶和峡部组成。
9.激素按化学性质主要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
10.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
11.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有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12.催乳素是由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催产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的激素.
13.甲状腺激素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婴幼儿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
14.糖皮质激素可增强骨髓的造血功能,可使血液中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增多。可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5.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16.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是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三、单项选择题
1.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交感神经 B.糖皮质激素 C. ACTH D.醛固酮 E.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不至于引起血糖升高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糖皮质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甲状旁腺素 E.高血糖素
3.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是
A.食物长期含碘多 B.食物长期含碘少
C.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D.促甲状腺素分泌过少
E.以上都不是
4.关于胰岛素的作用,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促使蛋白质合成 B.促使脂肪合成
C.促使血钾降低 D.促使血糖升高 E.以上都不是
5.关于肾上腺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A、使机体反应敏捷 B、迅速提高血糖
C、促使支气管、胃肠平滑肌收缩 D、使心跳加强加快 E.使血管外周阻力增加
6.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正确的是
A.心率先慢后快,心输出量变化不大 B.缩血管能力强,血压明显升高
C.为了维持血压,应长期大量使用 D.胃肠、膀胱括约肌舒张 E.使血糖降低
7.下述哪种现象不是糖皮质激素作用的结果
A.嗜酸粒细胞减少 B.中性粒细胞增多
C.淋巴细胞增多 D.红细胞增多 E.血小板增加
8.比较胰岛素与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正确的是
A.影响血糖的作用相反 B.影响蛋白质代谢的作用相同
C.影响脂肪代谢的作用相同 D.影响水盐代谢的作用相反 E.以上都不是
9.关于甲状腺、错误的是
A.分为左、右两侧叶、经峡部相连 B.侧叶在喉和气管侧面
C.峡部多在2-4气管软骨的前方
D.甲状腺产生甲状腺素和甲状旁腺素 E.甲状腺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10.下列关于内分泌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单独存在或在于其它器官 B.血供不丰富
C.分泌物叫激素、并由导管送入血液循环
D.内分泌与神经无关 E.以上都不是
11.下列哪种激素可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A.生长素 B.肾上腺素 C.甲状旁腺素 D.糖皮质激素 E.甲状腺素
12.糖皮质激素可使下列哪种细胞减少
A.红细胞 B.血小板 C.中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淋巴细胞
13.生长素是哪个器官分泌的激素
A.垂体 B.肾上腺 C.甲状腺 D.胸腺 E.甲状旁腺
14.关于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体内物质氧化,使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增加
B.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C.大剂量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D.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血糖偏高
E.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人,血胆固醇升高,
15.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主要的联系途径是
A.淋巴循环 B.垂体束 C.神经纤维
D.垂体门脉系统 E.神经纤维和淋巴循环
16.生长素对代谢的调节作用是
A.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葡萄糖氧化
B.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脂肪分解,抑制葡萄糖氧化
C.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葡萄糖氧化
D.抑制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葡萄糖氧化
E.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葡萄糖氧化
17.血浆中降钙素的主要来源是
A.消化道黏膜细胞 B.甲状腺C细胞
C.甲状旁腺细胞 D.胰岛D细胞
E.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18.下列中能促进肠道吸收钙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19.糖皮质激素对代谢的作用是
A.抑制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分解,降低血糖
B.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蛋白质分解,升高血糖
C.抑制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蛋白质分解,升高血糖
D.抑制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分解,升高血糖
E.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分解,降低血糖
20.氢化可的松无缩血管作用,但能增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效应,这种作用称为
A.拮抗作用 B.协同作用 C.正反馈升高
D.负反馈作用 E.允许作用
21.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A.甲状腺 B.肾上腺 C.垂体 D.松果体 E.腮腺
22.关于甲状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的左右侧叶分别贴于喉和气管两侧
B峡部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
C甲状腺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D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
E甲状腺的前面有甲状旁腺
23.不属于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是
A盐皮质激素 B肾上腺素 C糖皮质激素 D雌激素 E雄激素
24.不属于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催产素 C催乳素 D促甲状腺激素 E卵泡刺激素
25.不属于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血管升压素 C催乳素 D促甲状腺激素 E卵泡刺激素
26.不宜口服的激素是
A胰岛素 B雌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盐皮质激素 E维生素D
27.不宜口服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雌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盐皮质激素 E维生素D
28.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是间接的
B生长素分泌过多,可使血糖升高
C生长素能促使氨基酸进入细胞内,加速蛋白质的合成
D幼年时缺乏生长素,出现呆小症
E睡眠可促进生长素的分泌
29.下列哪项不属于生长素的作用
A.促进蛋白质合成 B.促进软骨发育 C.促进脂肪分解
D.主要促进脑发育 E. 促进糖原的分解
30.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原料是( )
A碘与酪氨酸 B碘与蛋白质 C铁与酪氨酸 D碘与铁 E碘与血红蛋白
31.下列哪项不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A提高组织细胞的耗氧量与产热量,使基础代谢率升高
B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能增强食欲
D可使心率加快
E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分解
32.下列哪一项不是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A.抑制糖原合成
B.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C.生理剂量促进蛋白质合成
D.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肌收缩力
E. 可促进产热
33.关于甲状腺功能的调节,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状腺功能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的调节
B血液中T3、T4增高,可抑制腺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C长期缺碘,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寒冷刺激能促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E食物中碘缺乏,甲状腺摄碘能力增强
34.下列哪项不是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A可使血糖升高
B促进肝外蛋白质分解
C能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D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E能抑制胃酸的分泌
35.下列哪项不是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A可使血糖升高
B促进肝外蛋白质分解
C能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D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E能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37.糖皮质激素对血细胞的影响是
A.红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
B.红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增加
C.红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D.红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E.红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加,血小板增加
38.影响脑和长骨生长的激素
A.生长素 B.肾上腺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岛素 E.甲状腺激素
39.关于胰岛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A..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
B.促进糖原的合成
C.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
D.促进脂肪的合成
E.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促进糖异生
40.关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错误的是
A.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的分泌减少
B.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C.生长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迷走神经兴奋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E.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41.可升高血钙,降低血磷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甲状旁腺素 C糖皮质激素 D盐皮质激素 E胰岛素
四、问答题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有哪些?(8分)
答:激素作用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
信使作用:无论是哪种激素,它只能增强或者减弱细胞原有的生理效应,仅仅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2分)
特异性:指激素选择性作用于器官或者细胞的特性。(2分)
高效能:激素在体液中的含量很少,但是作用明显,为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2分)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各种激素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可以互相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允许作用。(2分)
2.简述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作用。(6分)
内分泌系统由独立的内分泌器官分散在某些组织器官内的内分泌细胞组成。(1分)
激素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
调节营养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维持内环境的文台,为功能活动提供能量;(1分)
维持机体正常发育,生长,并且影响衰老的过程;(1分)
影响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的发育和活动;(1分)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调节生殖的过程;(1分)
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增强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的能力。(1分)
3.简述肾上腺皮质的分区及其分泌的激素种类、作用。(5分)
答:肾上腺有三层不同的细胞组成,由内向外依次是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1分)
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具有维持水、无机盐平衡的作用;(1分)
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具有调节物质代谢的作用,此外对于血液和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和神经系统以及在应激反应中也有作用。(2分)
网状带分泌雄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女性青春期能促进骨骼以及阴毛、腋毛和皮脂腺的生长。(1分)
4.试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5分)
答: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的调节,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是调节甲状腺的功能的主要激素。(2分)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泡上皮细胞,促使腺细胞增生,T3,T4合成增加。(1分)
甲状腺还有自身调节,甲状腺分泌的T3,T4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可以通过负反馈的作用,使得腺垂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结果使得甲状腺分泌的T3,T4减少。(2分)
5.试述胰岛素对代谢的作用。(6分)
对糖代谢: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加速肝糖原、肌糖元的合成,促使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同时抑制糖元分解和糖异生, 从而降低血糖。(2分)
对脂肪代谢:胰岛素促进脂肪的合成和储存,抑制脂肪分解氧化。(2分)
对蛋白质代谢:胰岛素能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并促进DNA、RNA以及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有利于生长发育。(2分)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