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京西古韵之马致远故居

京西古韵之马致远故居

发布时间:2023-06-16 12:41:04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409    

马致远故居

老北京城有“四九城”之说。分别是指皇城的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和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如今,地名依旧,但大部分实体城门已不复存在。

马致远故居

余居西直门附近。出西直门西行紫竹院路至西四环左转,南行至阜石路,一路向西便到了门头沟区双峪环岛(昔日的环岛已于2010年拆除,改建为今天宽敞、平交灯控的十字路口)由此右转便进入了门头沟区的石担路,北行便进入了门头沟区山路。但此时的山路还算宽敞平坦。由此一路北行、西行——野丁路——水韭路——东韭路。这段路基本是依山蜿蜒而行,山路蜿蜒但不崎岖。这段迂回弯曲的路在地图上看,很像一段弯弯曲曲的肥肠。

马致远故居

车行至此便进入了王平镇所辖之地。王平镇下辖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桥耳涧村、南岗村、东马各庄村、西马各庄村。

韭园村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组成 和桥耳涧村四个村组成。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马致远故居所在的韭园村西落坡又叫“落难坡”。村中有一所建于金代的监牢遗迹,名曰:“大寨”。传说,因北宋的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曾被囚禁(或押解途中暂时在此休憩羁押)于此而得名。然另有一说:徽、钦二帝囚禁地为金中都东即今北京市西城区的唐代古刹法源寺内。究竟如何,未曾考证。宋徽宗——“靖康之变”中的重要人物。另文再叙,不在此赘述。

西落坡小山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

京西古道纵横门头沟地区,道路多且长,是连接北京城与西部的大动脉。其中的王平古道能让人更多感受到自汉代而始的醇厚古风遗韵。从这里右行上山便是西落坡村。小村依山而建,小桥流水,尽显悠悠古韵。山坡小路旁坐落着一座元代古宅——马致远故居。

史料记载:“元曲四大家”之一,元代著名大戏剧家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

坐西朝东的四合院,门前有马致远雕像,雕像后面的影壁墙上有“马致远故居”五个大字。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

磨盘后面的木牌上有马致远生平介绍。大门两旁有著名书法家张金铭题字“山河沧桑久葆流水人家,古道依然无迹昔日西风瘦马。”我们购买了门票(门票十元人民币)、绕过影壁墙来到院子里。院子里的房屋坐西朝东,西北东南四面均有房间,三五间不等,东面留有大门。院内边角以及屋檐瓦片间隙长满了杂草。我曾于夏季和冬季两次来这里参观拜谒,来此的季节虽不同,但那种古老、荒凉、沧桑的感觉无异。

在马老故居,那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 秋思”浮现在脑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首白描小曲,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度的渲染,只用了十个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景物,便缓缓展开了弥漫着沧桑、悲凉和悠悠古韵的西村黄昏晚景图。

还有他的另一首元曲“清江引.野兴”(八首)之一“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林泉隐居于此?有客清风至。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什么半张名利纸”被认为是马致远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仲友、曲中游”归隐山林后所作。上述元曲,据说描写的是西落坡村,以及他在西落坡村时的心态和心境。确凿与否,不得而知。但细观故居内外之环境,曲中所书古景依稀眼前。

在(大都)京城中心,有一个被称为“元代戏剧一条街”、我国“戏剧发祥地”的地方——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此胡同得名于坐落在胡同东口的“砖塔”,(砖塔正名为“万松老人塔”)胡同形成于元代,历经700余年之风风雨雨,其名未改,这在京城,实属少见。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说应为王实甫)并称“元曲四大家”。其剧本经常在大都(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里的勾栏、瓦舍(剧场)中演出,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马致远的《昭君出塞》、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曾在这里久演不衰。

有朋友曾住砖塔胡同,因而亦多次光顾此地,对其丰厚之历史略知皮毛:

义和团在攻打距此不远的西什库教堂时,指挥部设在砖塔胡同;

张恨水在砖塔胡同43号(现为95号)居住近20 年,在这里写下了《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

作家老舍以砖塔胡同为背景完成了小说《离婚》;

鲁迅先生在砖塔胡同居住期间完成了《祝福》、《在酒楼上》;

刘少奇、周恩来都曾在砖塔胡同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

止笔,有离题之嫌啦。如有时间,另文再叙。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古韵     马致远     京西    
上一篇:厦门!这些项目又有新进展→ 下一篇:胡歌当年这么关心白冰,这次都没有参加生日会,只是哥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