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胃动力障碍---“胃瘫”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如何?
发布时间:2023-06-15 00:19:01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150
所谓“胃瘫”就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甚至包括部分胰腺十二指肠手术和结肠手术后会出现残胃或胃动力障碍,通俗讲就是胃动力明显下降,甚至是没有胃蠕动。胃表现为一个没有收缩功能的囊袋,胃液和胃内容物不能进入十二指肠或者空肠,患者表现为腹胀/腹痛,甚至明显的呕吐。
一般胃癌(远端胃根治术后)会偶有发生胃瘫。病人多于术后数日(一般是5-7天)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呕吐及腹胀等症状,一般疼痛不明显,进食或不进食后都有可能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患者呕吐后腹胀腹痛症状暂时缓解,如果有胃管的话,胃肠减压可以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左右ml。胃瘫发生时,小肠及结肠动力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故患者可正常肛门排气、排便。胃瘫时胃肠道碘油造影可表现为胃蠕动很缓慢,甚至看不到明显的蠕动波。残胃内明显的气液平。患者活动后,可有部分造影剂通过胃肠吻合口进入小肠内。可以直接排除机械性梗阻,比如胃肠吻合口梗阻或者术后粘连导致的吻合口狭窄。
术后胃瘫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因素,尤其是对个体来说。正常胃的蠕动,是由位于胃底的起搏点,发出电活动,引起胃壁的规律由上到下的蠕动,是食物在胃内研磨,并且推挤到小肠内。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胃壁肌肉的运动主要受神经及体液的调节。
可能的原因有多种,比如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这方面没有太直接的证据;精神紧张,精神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精神因素导致内分泌激素的改变,而胃的蠕动又会受体液的调节,患者对疾病的担忧或其它心理负担过重,导致焦虑,失眠,会明显导致残胃蠕动缓慢,因此,对于发生胃瘫的患者,常规需要服用抗焦虑的药物,可以较明显改善患者残胃的蠕动;吻合口水肿,输出袢痉挛、水肿,比较容易发生在长期慢性贫血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患者,主要是贫血或营养不良,容易出现胃壁水肿,导致胃空肠吻合口同样发生水肿,导致吻合口相对狭窄。术后出现水、电解质与营养失调,比如低血钾会导致残胃及小肠蠕动缓慢饮食改变或术后早期进食不当,进食量多或进较多冷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还有极少数的外在因素导致的吻合口不通畅,比横结肠与吻合口周围团块状粘连,炎性肿块压迫等因素。
首先明确告知患者,胃瘫是属于功能性问题,有一定的发生概率,不是机械性梗阻,不要轻易手术处理。保守治疗都会好,要放松心态,加强营养支持,同时给与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持续的胃肠减压,减轻胃的负担,多数会在术后2-4周内恢复,极个别的会长达3月左右。
由于患者和家属对于术后胃瘫不了解,一旦术后出现腹胀,呕吐,就会很紧张,容易认为是不是胃肠吻合口没有开通。多数会想,医生是否能给与好药,让胃马上动起来,其实是没有这类药物的。残胃蠕动功能的恢复需要一段“自省”的时间。一般是通过各种外在的药物、物理、心理、中医等方式,来促进胃蠕动的恢复。一般不太积极考虑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尤其是术后早期,即使胃镜也可能导致新的负损伤的发生。如果胃瘫持续不缓解,可以考虑胃镜的干预。
残胃蠕动功能恢复,往往会出现突然的改变,就是患者感觉突然没有明显的胃液,腹胀腹痛消失了,这时再恢复进食后就逐渐正常了。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