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语文作文中出现一个关键词理想,该怎样解读这个理想
发布时间:2023-06-14 13:57:41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497
今年山西高考考生,在答语文卷时,就遇到了有关理想的作文题。
“理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在小学阶段,老师常常热衷于问学生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这个问题,最后指向的大约就是理想。
每个学生可能都会做出自己的回答,也许他们的回答只是脱口而出;也或许是经过深思熟虑,我们不能低估有些孩子的思维成熟度。
但是不是因我们从小就接触这个概念,我们对这个概念就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呢?
这很难说。比如我们从出生到现在,见了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对“人”是不是就有很深刻的认知呢?那真的不一定,因为到目前为止,世上还没有几个人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对“人”已经有了透彻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人们常常把欲望、目标和理想混为一谈,而这三个概念真的是一样呢?
关于“欲望”,一般的解读是这样的:
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它是一切动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
从这个解释来看,欲望更倾向于形而下,主要是一种本能,常常不学就会,不学就有。也就是说不需要下多么大的决心,也不需要有多么强的理性,它倾向于感性。
关于目标,是这样解读的: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
目标可以随时改变,相对比较具体,操作性比较强,比欲望更理性。
而理想的解读如下: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与欲望和目标相比,就最为理性,更为长久,往往需要终身为之奋斗。
那么什么样的理想才有价值的、蕴含正能量?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理想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
我最赞赏儒家说的两句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也许就是儒士心中的理想吧。
假如人生不得意,也不自轻自贱、自我放纵,而是能耐得住寂寞,刻苦磨砺自己,让自己德才兼备,即使独处一隅,也依然不改冰清玉洁的品质。
假如人生得意、备受重用,那就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比如努力学习,考取师范院校,成为一名教师,这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目标。
但是如果仅仅是以此为谋生的职业,领取固定的工资,就可以说没有脱离“欲望”的层次。
而如果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教与学的水平和能力,用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的人才,这就是理想。
拥有正能量的理想,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有许多人一听别人说理想,可能就会嗤之以鼻。虽然我不赞成现在网络上说我们年轻一代都正在躺平,但我也遗憾地知道,相当一部分人正失去奋斗的理想。
丢掉理想的人生,可能是落寞的人生、消极的人生、不快乐的人生。
我以一个学生为例,来探讨理想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
有一位学生,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大学,目的是将来找个不错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能让自己过得自在。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过程其实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他看到自己的父辈,也没有几个人是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但生活依然还过得去,所以,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往往就退缩,久而久之,成绩总没有起色。
父母训诫多次以后也不见成效,就逐渐听之任之,以为他将来靠长辈的积蓄和房产,也可以生活得不错,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吧!
该学生就在自我放弃、否定和家庭的放任中得过且过。
由于成绩的平庸,他在学校也不被关注,极少能获得师生的赞赏,这又加重了他的自我否定。
也可能他将来的生活物质生活是无忧的,但是他的心灵却不是快乐的。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是心理学上的重要理论之一。他把人类需求分为由低到高的五级,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
人有由低级到高级的必然需求。越到高级,实现越困难,但带来的幸福感越强;反之,实现越容易,幸福感越弱。
因此想要追求终身的幸福,其实并不是安逸就能实现的。
一个人必须有理想,他才会有不断取得突破的成就感,才会不断带来快乐和幸福感。
如果满足于只有欲望或浅近的目标的人生,那一个人极容易半途而废,最终导致平庸的或者失败。
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利己利人事情,绝非唱高调。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