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性别失衡从观念抓起
发布时间:2023-06-11 02:19:16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843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高价彩礼、拐卖性侵、单身养老等难题都有望随之缓解
受访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周海旺
本报记者 高阳
中国将有3000万“光棍”、城市“大龄剩女”超过百万……近年来,这类新闻引发全社会关注,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更加凸显,可能会给婚恋市场、人口发展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未来,我国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是否会持续?眼下困境该如何破解?
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
“出生人口性别比”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保持在103~107之间。出生人口性别比,反映了未来人口的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失衡,在20世纪一度是我国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男性人口占比一直大于女性。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差距愈加明显。1982年开展的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超出了正常范围,此后的历次普查中,女性出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一路走高,最高时为121.2,不少省份甚至达到了130。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看来,性别比例失衡,与“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平的社会保障等因素分不开。尤其在农村等落后地区,土地分配、就业、教育等方面仍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父母对于生育子女的性别存在偏好,在特殊时期的计划生育背景下,就有人、有机构进行不正常的人为干预。比如,用B超等检查对胎儿性别进行预判,然后人为堕胎女婴。此外存在统计学上的失衡,即有的家庭为了生男婴,不给女婴上户口。
1990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引起关注,进入21世纪后,情况有所缓解。周海旺介绍,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全面三孩”等生育政策的陆续实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育观念转变,近十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下降。据统计,2021年末,我国男性人口占51.2%,女性人口占48.8%,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比2012年时下降了0.2;202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3,比2012年时降低了9.4,可仍然超出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正常范围。
情况虽然在好转,但长期以来性别比例失衡带来的问题仍令人担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出生的男孩数量一直是异常多于女孩数量,这种累积效应已经产生了很多不利后果。周海旺表示:“由于前期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的人口结构转变是非常迅速的,存量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即便是近年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男女比例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据估计,当前我国20~49岁适婚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出2500万人,20~59岁年龄段男女人数差距超过3000万人。
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地区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尤为严峻。周海旺指出:“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加深,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在农村和城市呈现不一样的情景,主要表现为城市‘剩女’多、农村‘剩男’多。”《中国统计年鉴2021》披露了全国乡村男女比例为107:91,也就是说,乡村地区的“男光棍”越来越多。“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剩女’越来越多。以上海为例,在大多数年份,男女比例都较为均衡,但由于外来女性的涌入,婚姻选择的流动性加大。1990年以来,一方为上海户籍、另一方为其他省市户籍结合的‘两地婚姻’保持很高的比例,在很多年份都超过了初次登记结婚总对数的1/3,而‘两地婚姻’中,80%左右是外省市女性嫁到上海来,导致本地‘剩女’越来越多。”
不只是“找对象难”
“单身危机”是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造成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却不是唯一的后果。性别比例失衡还会对社会的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造成冲击,影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婚恋组合。周海旺指出,性别比例失衡,会导致男女在择偶期的适龄配偶越来越少。受传统择偶观念影响,女性习惯找比自己年龄大、经济条件好的男性,男性则倾向于找比自己年龄小的女性。随着城乡人口流动加快,城乡婚恋市场更加不均衡,最后被剩下的往往是城市大龄剩女和农村男性。于是,男女配偶间年龄差距增大,“姐弟恋”“老少配”便是婚姻择偶市场挤压的结果。
彩礼居高不下。周海旺表示,当农村女性越来越多地流动到城市结婚,留在农村的女性就变得“物以稀为贵”,农村男性找对象更加困难,间接导致了农村“高价彩礼”泛滥,父母嫁女时的攀比心理膨胀,让男方家庭在婚姻成本上的投入不断加码。当婚姻中的经济考量越来越多,打算结婚的适龄男女则可能因为“钱”而错过美好的姻缘。
治理成本增加。周海旺说,很多大龄青年长期不能结婚成家,心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给人口安全、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可能导致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性行为犯罪、反社会情绪等违法犯罪事件增加,影响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就业需求失衡。男性就业年限比女性长,男多女少的人口结构客观上增加了全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再加上传统观念中,女性婚后要承担生育、哺乳、培养孩子等“家庭责任”,导致女性在职场上容易受到性别歧视。此外,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其中很多岗位更适合女性,性别比例失衡会造成某些岗位女员工的短缺。
养老压力巨大。失婚人口的增加、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会导致更多的老年独身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养老问题的凸显。周海旺介绍,虽然我国离婚率在增加,但大部分人婚后都较为稳定。因此,“剩男剩女”非常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找到自己满意的结婚对象,无论是被迫单身,还是主动单身,都将进入“单身时代”。由于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以家庭赡养为主,这无疑会给单身一代未来养老带来巨大的压力。
提倡适龄婚配,严禁胎儿鉴定
未来,我国长期性别比例失衡带来的后续问题会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将直接导致我国新生儿数量下降,女婴的出生数量也会更少。
周海旺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多部法律来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准则,营造尊重妇女地位的健康环境,保护女孩的合法权益。例如,《母婴保健法》明确禁止违法鉴定胎儿性别,《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也明确规定,严禁利用超声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使用做出制度规范。
周海旺认为,国家有关法律从根本上缓解了性别比例的进一步失衡,我们要继续严格执行。此外,企业应当为女性提供同等的就业机会和生育友好环境。相关部门还要通过长期的文化干预,例如宣传画、标语、发放宣传品、培训、知识竞赛等形式,倡导生男生女都一样,让全社会抛弃“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树立良好的家风和健康的婚育观念,打击高价彩礼之风,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要关爱女孩的成长发展,从出生、上学、就业等多个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当前已经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老大难”问题,周海旺提出了几点建议:
提倡适龄婚配。性别比例失衡导致的“剩男剩女”问题很难彻底解决,只能尽可能提倡适龄婚配,希望本就数量有限的女性,在最好的年纪找到好姻缘。择偶时,不要过于看重当前的物质条件,更应关注对方的人品、孝心、上进心,以及三观是否一致等。
放宽国际婚姻。近年来,很多地方的男性娶不到老婆,于是选择“跨国婚姻”,跟周边国家的女性结婚。但在周海旺看来,我国的国际婚姻数量还是太少,建议可以适当放宽国际婚姻限制,为国外一方提供落户、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放宽国际婚姻限制,不只是为了解决国内部分青年的择偶问题,也是我国应对人口负增长的一个战略选择,要把国际婚姻与引进国际人才、劳动力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尊重离婚意愿。我国传统观念对离婚持否定态度,法律也对离婚设置了一些障碍。比如《民法典》中对协议离婚设定了一个月的“冷静期”,法院出于慎重考虑,在一些离婚案件中做出不予离婚的判决。有时,这对家庭和社会稳定未必有积极作用,甚至给婚姻制度本身也带来冲击,有些人怕以后离婚麻烦,就选择同居,而不去办理结婚登记,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会更多。结婚时是双方自愿,离婚时也应尊重个人的意愿,保障“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及时解除不幸的婚姻,也可以为其他人的婚恋选择提供机会,减少终身未婚人群规模。
保护单亲生育。近来,四川等地出台政策保障“非婚生育”,可以为单亲生育进行生育登记、上户口,这对于女性生育无疑是一大利好。期待未来,单身女性冻卵和试管生育难题也能迎来曙光,单身生育也能享受全部的生育保险和其他相关福利待遇。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