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热搜  > 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经典的志愿军“三三制”战术

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经典的志愿军“三三制”战术

发布时间:2023-06-04 20:54:58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345    

美军学过三三制战术

  说起“三三制”,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的“三三制”政权模式。它规定,在政权机关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权模式对团结动员各阶级、组织广大人民抗战起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但除了政权模式上的三三制外,还有另一种三三制,那就是曾被美国西点军校列入教学经典案例的我军的“三三制”战术。

美军学过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国共内战时期,并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抗战初期,八路军装备简陋,最基本的枪弹都供应不足,更不可能有充足的重武器支援掩护,在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阵地时,保护措施较少的八路军战士容易遭受严重的伤亡。针对这种情况,八路军指战员分别制定了不同层级的战略原则,在中高级指挥官战略上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即著名的“一点两面”,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低级指挥官要注意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强调以密切的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三三制”战术由此应运而生。

美军学过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是一种经典的步兵战术,顾名思义,就是三人一组,呈三角形进攻阵型。它规定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为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和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战斗群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或“无线电”来传达战术指令,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我军兵力虽然分散了,但是气势和战斗力却丝毫不输,甚至有加强之势。

  在战斗期间,使用“三三制”战术有很多好处。首先是它能够使基层指战员的指挥更加灵活有效。在“三三制”战术原则下,每组都有一名小组长,在各个小组长的相互配合下,使得多个小组能在攻坚和白刃搏斗中灵活又坚决地完成任务;如果需要执行爆炸、投弹、破坏、扶梯、侦察这些特殊任务时,又可以做到迅速派遣,避免了临时抽调配备人员的麻烦。其次是它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在进攻时,一个班的各个小组都在班长的口令范围内,各个小组能够根据敌人火力强弱决定散开前进、集中突进还是后撤;同时可以灵活运用本班火力,在进攻或后撤时既可以全班集中火力攻击,又可以分组开火交相掩护;若是遭遇敌人炮击,理想情况下可使一发炮弹伤亡的人数控制在三人以下。最后是它能够有效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在白刃肉搏战时,可以一组对敌一或两人,以优势兵力击破敌人,若有人员负伤,也能彼此照顾;在进行我军所擅长的夜战时,有效减少了夜间指挥的困难,每班分成三到四组,每组有三个成员,组长指挥三个组员,班长指挥三到四个组长,即使在夜间也能有效指挥,增强了部队的夜间战斗能力。

  在不打仗的平时,“三三制”战术同样也能发挥良好的作用。首先是执行日常任务方便有效。

  在日常派遣公务或勤务工作、站岗执勤时,往往按组去分配,这样派遣起来比较方便,小组内成员相互熟悉,执行起任务来也往往又快又好;同时按组分配又比较公平,避免了分配不公平所带来的麻烦。其次是增强了班集体的纪律性。组长能有效协助班长管理,使各组在组织上更加严密,有效防止了开小差和违反纪律的现象。最后是为基层干部提供了人才储备。在“三三制”的原则下,每班都有至少三人参与过指挥与管理工作,一旦遇到战时有人员牺牲或平时的人事调动,各组长可以迅速顶上担任指挥工作,确保了组织的稳定性,也为组织提供了人才储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还进行过几次比较重大的战争,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抗美援朝战争既是一次艰巨的挑战,又是一次展现国威的机会。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美军实力非常强大,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火力攻势对我军进行打压,一度给志愿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一旦美军使用强势火力压制志愿军,志愿军就很难取得优势地位。在和美军正面交锋数次后,志愿军认为如果和美军硬碰硬的话,那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美军的炮火太过于强大,我军几乎没有近身交战的机会,于是我军便采用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使用过的“三三制”战术。而让这种战术初露锋芒的,正是举世闻名的长津湖战役。

  1950年11月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从东西两条战线开始向中朝两国边境进行试探性进攻。针对敌人的攻势,毛泽东与彭德怀商议后,决定采取“示弱诱敌”的战术,命令志愿军且战且退,先将敌军引诱至志愿军设伏区域,然后再突然发起袭击,将敌人歼灭在包围圈内。其中东线的第42军边打边撤,逐步将美军陆战1师和步兵第7师引诱到长津湖地区,而西线的小股部队则将“联合国军”引诱到清川江一带。11月24日,麦克阿瑟认为志愿军是因为见识到了美军的强大而怯战败走,于是决定发动所谓的“圣诞节攻势”,并放出在圣诞节前消灭中朝军队、占领朝鲜全境和结束朝鲜战争的豪言。志愿军则依照彭德怀将军的指示,待敌人进入包围圈后,伺机发动全面反攻。

  1950年11月27日傍晚时分,志愿军第9兵团率先出击,在零下30度恶劣环境下打响了长津湖战役的第一枪。第9兵团20军和27军主力部队将在长津湖地区的美陆战1师和美步兵7师31团大部、32团一部切成四段,分割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四个区域,使其首尾不能照应。但在包围圈内的美军陆战1师和步兵7师毕竟是曾在二战时立下赫赫战功的王牌部队,被包围后迅速利用坦克、装甲车和汽车构建成环形防御阵地,凭借空中支援和自身火力优势拼死抵抗。志愿军在此时果断采用“三三制”战术原则进行进攻。在冲锋的时候,三人小队形成一个三角形,彼此之间互相掩护,在一个三人的战斗小组面前,几乎不存在战斗死角。我军时而集中时而分散,美军搞不清我们大部队的具体位置,也就不能将炮火集中,大幅度降低了规模炮火攻击的可能性。在“三三”制战术的灵活运用下,志愿军多次突入美军核心阵地,但由于装备简陋火力不足,无法将所取得的阵地巩固,天一亮就不得不退回原阵地,因而始终无法将包围圈内的美军全歼。双方在长津湖战场上形成了胶着状态,白天志愿军防守,美军进攻,夜晚志愿军进攻,美军防守,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长津湖战役中冲锋的志愿军战士(图中可见,志愿军战士正是以三三制队形交叉进攻和掩护)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了11月29日,此时麦克阿瑟意识到取胜的可能性基本为零,随即命令“联合国军”全线后撤。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探明了包围圈内美军的情况后,决定改变战略方针,集中27军80师和81师的主力部队,全力进攻被围在新兴里的美军步兵7师31团大部以及32团一部,27军79师牵制在柳谭里的美军陆战1师,20军59师阻击陆战1师突围,20军一部围歼英军第41特遣队。经过激烈的战斗之后,12月1日,英军第41特遣队被20军60师全歼,我军27军80师和81师全歼新兴里的被困之敌,击毙美军步兵7师31团团长麦克莱恩,全歼31团战斗群,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建制全歼美军团级以上作战单位的战例。

  12月6日,美军开始向古土里全线后撤,途中受到志愿军第9兵团层层阻击,进展缓慢。然而在极端寒冷的情况下,志愿军由于装备简陋且补给困难,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都很大,无法再组织成型的阻击。12月7日,下碣隅里的美军全部撤离至古土里地区,并准备向兴南地区总撤退。12月13日,美军撤离至兴南和咸兴地区,志愿军也向兴南和咸兴地区运动,但“联合国军”凭借空中和海上的强大火力阻挡志愿军推进,使志愿军无法接近兴南港口。12月14日起,撤离到兴南港的“联合国军”开始逐步登船撤离,到12月24日,“联合国军”全部撤离兴南地区。在临走之前,美军将无法带走的物资和装备用炸药炸毁、汽油焚烧,并毁坏了兴南港。12月25日,志愿军进驻兴南地区,惨烈的长津湖战役自此结束。

  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共毙伤俘虏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13000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彻底将美军赶出了朝鲜东部的元山平原地区,扭转了战略局势。长津湖战役以及西线的一系列战役,是中国军队与西方国家军队的一次直接较量,最终结果是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长津湖之战直接扭转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局势,毛泽东后来评价长津湖战役道:“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三人战斗小组


  “三三制”战术除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大放光彩外,还运用到了后来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号称“对印反击战最牛中国士兵”的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三人战斗小组。庞国兴在当时担任尖刀排四班副班长,连队的总体冲锋开始后,庞国兴和王世军二人边用冲锋枪扫射边投弹,率先冲上了目标高地。此时他们发现有一股敌人正慌忙地向西山口逃窜,于是便追击过去,冲出了占领的高地,在追赶之中和连队失去了联络。冉福林看到庞国兴和王世军在追赶逃兵,立刻也跟了过去。由于在训练和作战中对“三三制”战术极为熟悉,他们三人便自动结成一个战斗小组,并推选三人中唯一的党员庞国兴担任组长。三人组成的临时战斗小组在印军腹地展开了战斗,他们在敌后扩大战果,响应前方军队的进攻,将印军搅了个“周天寒彻”。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18天里,庞国兴战斗小组孤胆深入敌纵深15里,打了5仗,攻克了两个敌人的炮兵阵地,击毙7名敌人,缴获火炮7门,望远镜和炮对镜各四副,汽车和推土机共4台,为主力部队向敌人纵深发展打开了一条道路。战后,庞国兴三人在战斗报告中写下了后来传为经典的一句话:“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三三制”战术是中国在工业基础薄弱、物资供应不足时代人民军队的智慧结晶,它是符合国情的产物,但却具有超前的战术理念。“三三制”战术曾在许多著名战役中运用,取得了丰硕的战果,后来它曾被美国西点军校列入教学经典案例,也被多个国家的军队所借鉴和采用。

  “三三制”战术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一度痛击敌人,除了战术本身的科学性,还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首先是人民军队各级指战员立足于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术。我军指战员根据自身装备情况,摒弃了集体冲锋的做法,转而采用“三三制”战术,这正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同时,“三三”制战术的精髓之一就在于通过不断变换阵型和组合达到超出实际兵力的效果。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只有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战术,才能达到理想的战略目标。其次是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性保证了“三三制”战术的执行。在“三三制”战术原则下,一个作战大集团分割为若干小集体,若是没有严明的纪律作保障,极容易滋生小团体主义,影响命令贯彻执行,而我们人民军队的优势之一便是严明的纪律性,从而确保了“三三制”战术原则的严格执行。最后是人民军队战士不畏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将“三三制”战术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在惨烈的战场上,当班长牺牲,副班长补上,副班长牺牲,组长补上,组长牺牲,战士补上。在我军的优良传统中,在战斗时冲在最前面的往往是基层指战员,成为班长则意味着牺牲的可能性更大,但广大战士没有畏缩,而是勇敢顶上空缺,奋勇冲锋陷阵,使得战场上的“三三制”队形永不空缺。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和军事技战术不断发展,“三三制”战术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为我军战争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和蕴含的战术意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来源:文史天地 作者:王智超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美国西点军校     三三制     志愿军    
上一篇:驻日美军屡屡发生严重犯罪事件,为何驻韩和驻德美军就很少发生? 下一篇:载具“地狱火”飞弹,美军“最强无人攻击机”抵韩为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