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机”贵,“注油枪”丑,二战美军冲锋枪的那点事儿
发布时间:2023-06-04 20:25:10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935
冲锋枪是人类战争史上带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种武器,它可谓打开了单兵自动化武器的先河,从一战的'战壕扫帚'到今天特种部队的反恐利器,冲锋枪已经走出了100多年的道路。
二战时期是冲锋枪最耀眼的时刻,各国经典设计层出不穷,德国MP40、苏联PPSh41、PPS43、芬兰索米、英国斯登、意大利伯莱塔M1938、日本百式等等,相当之多,当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国的汤普森和M3'注油枪',这两种武器几乎成了二战时美国的形象看板。
美军最早装备的是汤普森冲锋枪,这款冲锋枪可谓是二战明星,在今天仍有许多拥趸,但在当年的美军看来,汤普森有个大问题——贵!这是美军后来准备弃用汤普森,改用M3的主要原因。此外汤普森还有射速过快、精度较差、操控性差和重量过大、膛线磨损过快等问题,总的来说是有很大缺陷的,远不如苏联'波波沙'那样性能均衡稳定又皮实耐操。
早年汤普森以'芝加哥打字机'闻名,这在当年已经是把略显老的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汤普森才开始进入设计阶段,1921年才上线生产,因为军队刀枪入库,早期的汤普森M1921型被投入民用市场,成为保安、黑帮们的趁手货,在街头杀出了赫赫威名,让美国许文强们抖尽了威风。
然而汤普森冲锋枪的痼疾这会儿就存在了,它使用了11.43mm的弹药(即.45ACP),而非德国那样的9mm帕拉贝鲁姆弹,射速又过于迅猛,因此枪械的握持能力极差,枪口上跳严重,导致汤普森冲锋枪即便在街头殴斗中也落下了'精度差'的名声。后来这一问题通过加装向上开口的枪口制退器得以解决,但也只能说'解决',总体来说毛病仍然还存在。
后来30年代的汤普森进行了改进研发,终于有了让美军大规模订货的M1928和M1928A1,许多电影里四等马润们便都是携带着M1928A1和大弹鼓,在丛林里与日军搏杀。
进入二战的40年代以后,美军终于推出了经典版的汤普森M1和M1A1型,它们大量的进入美军服役,成为当时美军最重要的冲锋枪武器,并且以《租借法案》的名义被大量援助给盟军阵营,英军、苏军、自由法军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汤普森军援,因为大规模投入战场,也让汤普森M1A1成为了美军二战的形象代表。
但是M1921上面出现的那些问题并没有在M1A1上得到完全妥善的解决,汤普森几种改型都属于换汤不换药,增添制退器、射速限制器都无法真正解决武器固有的射速过高、持控性差等问题。严格的说M1和M1A1反而是个缩水退化版,为了压缩成本,它被简化了许多工序,包括重要的延迟闭锁系统和润滑系统、散热系统、制退器都给省略了。与苏军的PPSh-41、英军的斯登、德军的MP38/40等冲锋枪比起来,汤普森系列真没什么优势,只能说够用。
汤普森系列还特别重,M1928单枪约5公斤,M1系列也有4.78公斤,这个重量并不符合冲锋枪轻便的定位。当时德军的MP38/40采用了铝合金材料,含弹匣仅重4.086公斤,苏军的'波波沙'更轻,不算那个大弹鼓的话才3.6公斤;就算与步枪比,美军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也才4.31公斤,勃朗宁BAR轻机枪也仅7.25公斤,它们打的还是威力巨大的30-06弹,比汤普森的.45ACP手枪弹强多了。
最早抱怨汤普森的是英军,敦刻尔克撤退后,英军丢弃了大量的军械,为了应急,他们从美国订购了大量的汤普森冲锋枪,但没多久英国人就停止了追加订单,他们直接从德军冲锋枪的结构上下手,开发出了极为简单,被称为'水管工的杰作'的'斯登'冲锋枪。
斯登冲锋枪亦是一支二战名枪,它的射击性能优良,人机功效出奇的好,除了保险够呛外,几乎所有的性能都比较合用,哪怕粗制滥造到了极限英国人也无所谓,这东西简单、好用,最重要的是价格才11美元(后降到9美元),扔了都不心疼!
一只汤普森是多少钱呢?当年马润采用的M1928的成本价高达225美元,订购了30多万把才降到209美元,两支这种枪在当年可以买汽车了,而德国人1944年的Stg44突击步枪折算才26美元;即便是简化到极限,当年订单数量上百万的M1和M1A1型也达到了49美元,这还是二战末期价格,在1942年时它们的单价高达70美元。
这绝对是个坑爹的价钱,但汤普森生来就这样,M1A1型连击铁都给简化到极限了,它根本没法再降低成本。要知道当年的汤普森采用了大量的切削件,说起来比今天一些AK-47工艺水准都高,这怎么可能便宜。好在美军1942年时还有个单价高达83美元的M1加兰德步枪顶天,70美元的汤普森也许在他们眼里还算便宜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军在战争期间开发出了一种怪异的武器——M1卡宾枪,它比手枪威力强,比步枪威力弱,可控性高,能半自动射击,非常灵活轻便。M1卡宾枪早期被定义为二三线部队的轻便自卫武器,它才45美元一支,可以一定程度的取代冲锋枪。美军用惯了后对其是赞不绝口,连一线部队都装备了。
美军后来推出了一种能全自动射击的M1卡宾枪升级版——M2卡宾枪,这种武器直到今天也没有个妥善的定义,它既够不上自动步枪标准,又与冲锋枪有明显的差距(所以有人认为还是归类为冲锋枪算了);有趣的是,虽然M1卡宾枪是温彻斯特公司研发的,但M2卡宾枪的升级项目却是通用完成的,他们在项目竞争中赢过了老牌军工温彻斯特。
言归正传,在英军推出斯登冲锋枪后,美军也终于想通了,开始着手开发廉价、够用、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冲锋枪,而且他们也看上了烂水管一样的斯登冲锋枪,让英国人当了一回师傅。
1942年阿伯丁试验场搞了一场竞赛,美国人搜罗了所有当时他们看得上的冲锋枪,比如芬兰的'索米'、德国的MP40、还有汤普森M1、M1928以及一堆市面上杂七杂八的冲锋枪,这些武器被拿来进行了各种对比测试,结果索米、MP40、斯登名列前茅。美国人又琢磨了一下,索米太贵,MP40太德棍,反倒是斯登又便宜又简单,非常符合美国人的流水线哲学,于是,水管枪一样的斯登就成了美军的参考对象。
不过美国人当时希望坚持'美国制造',选中了自己这边表现最好的'海德M2'冲锋枪,这种冲锋枪是'海德武器公司'(Hyde Arms Company)掌门人乔治·厄尔格·海德(George Eorge Hyde)设计的,这位1927年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机械工程师被认为是军火奇才,之前他在通用公司的支持下还设计了一款'海德M33'(Hyde Model 33),但因为存在机件故障没有被美军看中。
这里说一下乔治·厄尔格·海德其人,他的'海德武器公司'并没有持久的经营下去,后来他加入了主营狩猎枪械的美国新泽西G&H枪械公司(Griffin & Howe 1923年成立,当年也是个新企业),海德发挥了德国人的认真精神,很快就做到了车间领班,继而进入通用汽车公司,成为内陆分部的首席设计师。
M33之后海德继续了自己的设计,设计出了'M35'和'Hyde-Inland-1'冲锋枪,此枪经过改进后终于与美军签订了合同,成为M1冲锋枪的部分替代品,被命名为'M2冲锋枪'(Hyde/Marlin M2)。这种枪同样采用.45ACP子弹,能与汤普森M1通用弹匣,但它比汤普森精度更高,也更轻、更简单,更便宜。美军订购了164450支M2冲锋枪,采购价为每之36.76美元,比49美元的汤普森M1便宜了不少钱。
但这件本该皆大欢喜的事情却因为场变故草草收场,M2冲锋枪的制造商马林武器公司搞不定零件生产中的粉末压铸工艺,大规模生产开始后,产品次品发生率极高,某些枪在试验中打着打着就断了。当时这种问题相当严重,会导致枪械拉机柄断开,乃至飞到设计者的脸上。因此美国军械局当即决定,在完全解决工艺问题之前,拒绝接受一切M2冲锋枪,于是马林公司的这单生意最后给搅黄了,到1943年6月,只有400支M2被美军拿走,然后订单被取消。
美军最终放弃了多余的考虑,他们此时只想要一支可靠、便宜、但又不像英国人那么粗糙的冲锋枪,于是美国陆军技术部的雷涅·R斯达特拉少校又找到了通用汽车内陆分部,让他们参考英国'斯登'冲锋枪为新武器提供制造支持。于是通用汽车派出了工艺设计师费雷德克·桑普森的班子,与乔治·海德一起搞研发,这个时候的战争局势已经无法让他们继续埋头搞研究,他们的工作其实就是将'斯登'的原理搬过来,把9mm帕拉贝鲁姆的制式换成.45ACP的,最后再用美国的工艺能力生产出来。
通用汽车对这项来自陆军的冲锋枪研究意向合同极为重视,经过对'斯登'的研究,他们在原理上留用了这种武器的原理和一些特性,然后又借鉴了一些'海德33'的经验,仅2个月时间就搞出了名为'T15'的新枪。汽车工程师们对此前M1、M2上大块的木料表示反感,他们认为一支经济、高效的武器就不应该加入木匠活,就该像汽车生产线一样,加工出金属件然后组装起来就行了,而且没人比通用汽车的员工更理解什么叫'冲压式的节省成本',生产的够快、够简单就能更廉价。
T15冲锋枪在经过厂内测试后,于1942年12月接受了陆军的评价测试,很快就得到了陆军的青睐,它的射速相比汤普森M1冲锋枪慢不少,但更有节奏感和稳定性,全枪都是金属结构,大量采用冲压件让它注定就是个产量暴发户,陆军很快给了它'M3冲锋枪'的制式名称,由通用汽车负责上线生产。
不过早期的M3冲锋枪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毕竟通用汽车的主业并非武器,所以1943年前期生产的M3冲锋枪出现了频繁的卡壳问题,但通用汽车很快整顿了生产线,以全厂之力应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军火订单,很快就改进了工艺问题,最终在秋季成功的开始对美军出货。这一生产就完全停不下来,他们2年时间制造了605664支M3冲锋枪。
因为原参照物'斯登'就已经够糙了,所以M3冲锋枪也没能美观到哪里去,相比遍身切削件还有胡桃木的汤普森,灰不溜秋的M3更像个工具,士兵们对这件丑的丝毫不符合审美的武器极尽诋毁,说它是'注油枪'(Grease gun),是汽车厂傻瓜们的'打气筒',认为通用汽车直接拿厂里的零件拼成了枪发战争财。不过在使用过M3以后,很多士兵逐渐就改变了想法,反倒将'注油枪'当做是一种昵称,颇似今天'丑萌丑萌'的审美情趣。
比起M1汤普森,除了重量降到3.67公斤外,M3在士兵手里最大的优点是'控制性好',它的射击没汤普森那么迅猛,仅350-450发/分钟,(汤普森M1A1重4.8公斤,理论射速700-750发/分钟)有时候这是种弱点,但在大多数时候这种特性对士兵非常友好,他们不必像使用汤普森那样费力,还能维持更长时间的火力,就连新兵都能很好的掌握它。
对于美国军队来说,M3冲锋枪也实在是M1汤普森的优良替代品,它的单价才22美元,即便是安装了消音器的版本也才22美元,据说差不多20美元花在了消音器上,与昂贵的汤普森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军可以毫不吝惜的将故障的M3扔掉,因为这玩意儿根本不值得费时间修。
对于工厂来说,M3冲锋枪是闭着眼睛都能造一堆的小玩意儿,许多当年参与过M3生产线的工人觉得制造这东西与造饭盒如出一辙,要知道M3冲锋枪的圆筒机匣甚至都是左右两半焊接的,厂里懒得搞折弯卷筒工艺;就连组装工序都让工艺师们进行了优化,工人把焊好的机匣竖起来,依次将复进簧、枪机等一干零件依次装进去即可。如果不是美军突然觉得战争要打完,限定了冲锋枪类武器的采购,通用汽车甚至准备开发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让机器完成传送带式组装。
美军见M3冲锋枪如此好用,还下达过一道命令,要求部队逐步收回那些汤普森冲锋枪,完成全体系M3冲锋枪的更换,但这项命令受到了不少抵制,毕竟汤普森冲锋枪也有许多不可取代的优点,用称了手的部队也不愿随意更换M3这种廉价货。因此直到二战结束,美军也没能完成汤普森的回收换代工作。
尽管没有完成取代汤普森的工作,但M3的大量出货仍然给美军带来了不小的变化,美军一个12人制的步兵班本来配备9支'M1加兰德',1支'M1A1汤普森',1支'春田M1903A4',1支'勃朗宁BAR',中间可能还有'M1卡宾枪'的调整,但自从M3出现后,1943年以后的美军开始取代一些M1卡宾枪或M1加兰德的位置,在不减少汤普森的情况下增加1、2支M3冲锋枪。当然,有些部队实在没有汤普森用了,也只能把冲锋枪位全换成M3。
不过在1943-1944年夏的使用过程中,M3冲锋枪依然暴露出了问题,最严重的是拉机柄的故障,在长时间的使用之后,M3的拉机柄会金属疲劳和变软变形,造成上弹困难。还有士兵们怨声载道的弹匣卡榫问题,在战斗中不小心碰到就会很容易导致弹匣脱落。除此之外还有潮湿环境焊缝锈蚀开裂、枪械摔落后变形、抛壳卡壳等问题,说白了,都是便宜惹的祸。M3连保险都没有,它的防尘盖就是保险,里面有个卡块,可以顶住枪机,仅此而已。
厂家的做法倒也直接,拉机柄总出毛病?简单,不要了算了,还能省点成本,原有的地方给抠个洞,要拉栓把手指头伸进去抠;弹匣卡榫容易碰到?简单,给你弄个铁圈挡着;抛壳容易卡?简单,把抛壳窗开大点,再给弄个大防尘盖;质量太次容易坏?呃……这个不好解决,干脆每支枪都附送一管油,我厂的心意尽到了。啥?没工具?枪托拆下来就是通条你不知道吗?
M3的改进型被命名为'M3A1'冲锋枪,它在1945年初投入了规模化生产,但还没生产多久,美军就不再采购冲锋枪了,等到德国投降,M3A1只生产了15469支即告结束。此后大量的M3、M3A1冲锋枪被作为剩余物资满世界的甩货,相比起工艺精良的汤普森系列,铁饭盒一样的M3实在让人爱不起来,甩货时期的M3仅5美元一支。
朝鲜战争中M3又迎来了订单的春天,美军一口气订购了33000支M3A1(实际上许多是在M3上改造的),除了这些整枪订单,美军还分批订购了大批可替换零件;其实他们在二战时也是这样做的,因为M3冲锋枪实在是造得有点过于廉价,零部件不怎么经用,实际的战场上又很难有多少丢了旧枪换新枪的机会,只能多携带一些枪机、复进簧等小部件,以供临时替换。
到了50年代中期以后,美军将M1汤普森、M3等冲锋枪一股脑的淘汰了,连带着M1加兰德等二战轻武器全淘汰了,并于1957年大规模换装了M14自动步枪和M60通用机枪,从此,美军再也没有大规模制式化任何一款冲锋枪武器。
美军直到今天都没有消化完这些'剩余'下来的冲锋枪,他们销毁了一部分M3冲锋枪,随后又封存了不少,这些枪并不是毫无作用,比如几年前美国政府便拿出了不少M3冲锋枪给阿富汗军队。
实际上M3的枪械、零件交易直到现在都在持续进行,M3的零件还被提供给军火市场,改装制造成其它枪械的零件,比如60年代比尔·奥德纳的'鹰枪公司'(Eagle Gun Company)开发的.45 ACP'鹰卡宾枪',后来它又改造成了DEMRO XF-7 WASP卡宾枪,这些武器都使用了M3的部分零件,连弹匣都是M3的'剩余物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从事着M3冲锋枪的'复刻'工作,他们使用了能淘换到的M3零件,然后再加上一些手枪、卡宾枪配件,生产出外形如M3的的'高仿产品',以满足那些M3重度爱好者的需求。
总而言之,尽管二战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但它遗留下来的残余仍然在影响着这个世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