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大动作频频 背后有何玄机
发布时间:2023-06-04 17:14:52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1037
光明日报记者 耿海军
近年来,美军大动作不断:调整战略重心、重整军力布局、连创军费新高、制造概念迷雾、改革军种架构、重塑科技优势……这一连串动作背后,透露什么信号,又暗藏什么玄机?
翻新作战概念,推动美军联合作战迈向“更高级阶段”
近年来,美军作战概念花样翻新:全球一体化作战、全域机动作战、拒止环境协同作战、分布式作战、敏捷作战、马赛克战、算法战、作战云、多域战斗、多域战、多域指挥与控制、多域作战,甚至美海军陆战队还根据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经验提出了“人域”概念,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2020年1月,美参联会副主席约翰·海顿表示,联合参谋部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联合作战概念以定义美国新的战争方式,这个概念联合了全域指挥与控制。自此,全域作战概念逐步浮出水面,成为美军高层级、体系性和融合性的新概念。
长期以来,美军把作战概念作为作战能力发展的灵魂,其践行的发展路径是以概念推动军事技术发展、武器装备建设、军事力量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的“空地一体战”,到90年代的“网络中心战”,到2010年的“空海一体战”及其改进版本“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再到如今的“多域战”“全域战”,美军作战概念的发展历经更迭,引导着美军作战实践的发展。
美军全域作战概念是在军种联合的基础上提出,在多域战斗和多域作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美军作战概念的大融合。其本质是想搭建一个以联合作战顶层概念为统领的概念体系架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一体系,把国家战略指导落实为面向各类作战行动的联合能力、军种能力、兵种能力。全域作战概念描述了未来作战中所需的能力及其属性,包括陆地、海洋、空中、太空、网络、频谱以及未来联合作战所需的一切。全域作战以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为核心,旨在将太空、网络、威慑、运输、电磁频谱行动、导弹防御等能力结合在一起,与全球性竞争对手在各种烈度的冲突中竞争。
从历史上看,美军历次重大作战理论创新,都产生巨大变革动力。1986年,美军《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颁布,依此重新架构了美军作战指挥体制;1991年,美参联会发布的《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从理论和法律两个维度对军种的独立性进行了削弱,使军种成为联合部队的一员;美军通用C3I系统的发展与建立,让各军种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实现了一体化,对信息化战争初期美军的联合作战进行了重塑。如今,美军正着手瞄准2035年更新联合作战顶层理论,“全域战”或未来由其衍生而来的其他新概念、新理论,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以及部队体制编制、指挥控制、武器装备等的配套变革下,是否会推动美军联合作战迈向“更高级阶段”,需要持续高度关注。
重整军力布局,在亚太地区打造新架构
去年以来,美军持续保持亚太地区高频度、常态化军事存在,先后在“四国安全对话”“AUKUS”联盟等区域集团框架内举行“马拉巴尔2021”“护身军刀2021”“东方之盾”等双边、多边军事演习。刚结束不久的与菲律宾举行的联合军演从3月25日一直持续到4月8日。前不久,美国海军还在夏威夷主持召开“环太平洋军演”预备会议,计划今年7月和8月举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军事演习。有专家分析,系列举动的背后折射了美军谋求亚太地区领导力的区域霸权逻辑,拉“小圈子”围堵打压中国的计划昭然若揭。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直实施的是“全球部署”战略。2017年,特朗普提出“印太战略”。2018年,美军将沿用71年的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印太司令部。该司令部管辖区域占地球一半以上,东起美国西海岸,西抵印度洋,南北远达两极。2019年6月,美国防部发布《印太战略报告——战备、伙伴关系与提升地区关系网》,声称“印太地区是对美国未来最重要的地区”。拜登执政以来,一方面,延续特朗普“全政府”“全社会”对华遏制策略,积极推动集团对抗,从强化“五眼联盟”,到兜售“四边机制”、拼凑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收紧双边军事同盟,在亚太地区排出“五四三二”阵势;另一方面,将“印太战略”作为推行新国防战略的政策工具,削减拉美地区兵力,抽身中东“战争泥潭”,推进战略重心东移,依托从西太、印度洋的“双向挤压”方式,打造围堵、牵制地区大国的新架构。
从美军印太司令部提出的“印太威慑倡议”看,未来几年中,美军将重点发展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防空反导能力和战区态势感知能力,提高太平洋地区联合部队的杀伤力,以“重新获得优势”。2023财年将投资61亿美元,包括布设新型导弹预警和追踪体系、加强关岛基地导弹防御、推进跨国情报共享等。
美“印太战略”明确提出要扩大与对手的“竞争性空间”。对此有学者称,“印太战略具有很强的‘竞争’导向,更有引导竞争、刺激竞争进而将对手拖进军备竞赛陷阱的考虑。”从历史上看,美军曾将“竞争”作为其应对军力优势缩减的有效手段,也曾将“竞争”视作在“灰色地带”条件下向对手施压的有力工具。“印太战略”具有刺激国际军事竞争、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的风险。
塑造未来军队,从“基于能力”向“基于威胁”转型
2021年10月,美陆军部长克里斯蒂娜·沃穆思在美陆军协会年度会议上表示:“如果要求美陆军能够应对主要战略对手的挑战,就不能再推迟任何有关打造未来陆军的重大决定了。”紧接着,2021年底美陆军就公布了《路线图2028—2029》。以这份新的军事指导性文件公布为标志,美军近年来秘密进行的军队重塑渐露端倪。
事实上,为寻求“美国应在自身有优势、敌方处于劣势的领域与其竞争”,最近几年,美军聚焦“核心挑战”,不断加快军事领域调整改革步伐。一方面,将自小布什政府后期开始的“减量增质”建军方针调整为“量质并重”,继2018财年扩军1.66万人,2019财年再增1.56万人,结束了美军2009年之后规模不断缩减的局面;另一方面,调整国防管理机制,改革军队架构,加快现代化改造,推动军种转型,连年增加军费开支。
目前,美军新一轮军事转型的基本逻辑和调整态势逐步清晰。从本质上看,这次改革以应对大国竞争为目标,对“基于能力”模式进行了根本性调整,确定了“基于威胁”的转型路径,强调全面聚焦中俄军力优势、短板,以此为核心推动“高技术转型”,重塑军力优势。美陆军将在“全域战争理论”顶层设计下,对其作战指导、部队结构、装备体系进行重大革新与重构,打造未来陆军。美海军将从“由海向陆”式的前沿力量投送,转向“重心后置”型的分布式制海作战,把“轻型化”作为海军部队未来发展目标,重点推动无人化、智能化舰艇平台转化为未来舰队的新质作战力量。美空军将围绕“全球警戒、全球到达和全球力量”建设目标,加快先进作战管理系统研发,以载人战机与无人机编组作战夺取下一代空中优势,加紧推进空军现代化。美海军陆战队将依据《部队设计2030》,依托小型步兵营、轻型两栖舰艇和中远程压制火力,构建灵活机动、杀伤力和生存力大幅提升的近海作战力量。美军各军种还制定了“智能化发展路线图”,加紧规划并探索智能化条件下的作战模式。
调整战略重心,将中国列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
今年3月,美国防部时隔四年再度发布新版《国防战略》报告,将中国列为“头号对手”。在国防优先重点上,直言不讳地提出“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多领域威胁”,“将中国在印太挑战作为优先事项”。有专家称,这份报告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美国对世界的认知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美国政府、国防部及美军高层认为,中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最大的“战略对手”。
威胁判断和战略目标选择是美军制定建军方针的重要前提,也是发展武器装备的基本依据。2021年3月,拜登上台伊始就发布了《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提出要重点提升与印太和欧洲盟友的关系,确保在对华竞争中取胜。新版《国防战略》报告延续了拜登对中国是“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的定位,并首次提出将“一体化威慑”作为美国实现有关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这表明“一体化威慑”将作为“美国国防基石”长期发挥指导作用。
“一体化威慑”的核心思想是“把技术、作战理念和各种能力加以巧妙结合,以联网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构成可靠、灵活和强大的体系,以震慑任何对手”。“一体化威慑”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未来美军的发展方向将不再依靠单纯的军力数量或规模来对潜在对手取得优势,而是会更多地通过人工智能、生物工程、高速数据处理、定向能武器、无人系统等高新技术领域,建立一支新的分散但高度联网的军事力量,并通过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维护其在军事领域的优势地位。
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渲染对立对抗,妄图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必然加剧地缘政治竞争,严重破坏国际安全秩序,破坏全球战略稳定。目前,美国已经在亚太地区搞了很多“小圈子”,如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美日印澳“四边机制”。有专家称,透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五次东扩将俄罗斯逼入战争绝境的过往,不排除美国有在中国周边复制其对俄战略的险恶用心。美国新版《国防战略》报告堪称是北约东扩的亚洲版本。其所作所为,违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折射出其思维仍停留在信奉零和博弈、实力制胜丛林法则的旧时代,国际社会对此应予以高度警惕。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2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