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纠纷
发布时间:2023-06-03 00:35:32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297
中越之间的边境纠纷共分为三部分:
1、陆地边界
2、北部湾边界
3、南沙和西沙
从“1”→“3”,双方分歧依次变大。
考虑到这种现实情况,九十年代两国启动边境谈判的时候采取了分开谈、不绑定、由易到难的思路。
目前已经完成的是陆地边界划分和北部湾划界。
官方文件分别为1999年12月在越南首都河内签署的《中越陆地边界条约》和2000年12月在中国首都北京签署《北部湾划界协定》。
接下来我们就从历史渊源的角度出发,讲述这段中越划界的故事。
要追溯中越边境问题的由来,还得回到清朝末年。
在此之前,中越边境的土地性质正如《中朝边境往事》里雍正帝的话一样:
“在云南为朕之内地,在安南为朕之外藩,一豪无所分别。”
十九世纪末是国际法逐渐成熟,国家边界开始正式形成的时期。
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风雨飘摇、国力孱弱,所以在划界上吃了不少亏。
就拿中越边界来说,虽然是中国和越南划界,但由于当时越南是法国殖民地,大清谈判桌对面坐的还是列强法国。
1884年前后,中法在包括越南北部、福建沿海、澎湖列岛和台湾本岛的广大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
海战方面,法国海军上将孤拔统率远东舰队几乎全歼了清朝福建水师,同时击败南洋水师,控制台湾海峡。
澎湖和台湾基隆均陷入法军之手。
不过在陆战方面,广西提督冯子材于1885年3月在镇南关一带设伏,以绝对优势兵力击败法军第二旅约1000人,歼敌百人,乘势收复越北重镇凉山。
法国政府一看,原来大清并不是传说中的不堪一击、传檄而定,一时竟形成两军对峙的局面。
这一对峙不要紧,法国人是客场作战,万里劳师远征得花多少钱啊!
镇南关一役后,法国议会干脆利落的否决了内阁“军费追加案”,总理茹费理引咎辞职。
中越边境的友谊关(图片来自广西政府网)
仗打完了,自然要开启谈判。
由于大清并没有输,所以慈禧老佛爷的腰板很硬,战争初期法国人要求的赔偿军费白银三千八百万两一分也没给。
在越南和台湾的问题上,双方一换一:
1、清军撤出越北凉山,法军撤出澎湖和基隆。
2、大清承认法国对于越南的宗主权(截至停战,越南90%以上领土被法国占领),双方商谈划界。
值得一提的是,中法打海战的时候,狡猾的日本派出了“观察团”随法国军舰一起参与战事。
其中成员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东乡平八郎。
战后日本观察团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清国军政派系极其混乱、内斗严重。
果然,1894年打甲午战争时整个南洋方面兵马未动,完全是李鸿章北洋在同日本人打仗。
此为后话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一直到中法战争打完了,李鸿章和左宗棠派、清流派的争斗都没结束,彼此互相参劾,不亦乐乎
中法战争结束后的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清朝与法国签订边界条约,划分中国与“法属越南”边界。
由于战场上清军的表现不错,所以这次划界的结果对于中国来说相对公平。
陆上边界部分,基本按中越传统的北仑河作为国界。
在中越边界广西方向,越南的飞地江平、黄竹、石角、句冬(今钦州的江平、黄竹和白龙尾半岛)被划归中国。
熟悉民族知识的朋友或许清楚,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有一个名叫“京族”的少数民族。
而五十年代之前,京族其实叫“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
他们主要生活在广西防城港市江平镇的三个海岛上,又称“京族三岛”。
京族三岛,便是在这次中法划界中被划到中国境内的。
很多越南人至今愤愤不平。
海边的京族姑娘
1887年中法陆上边境的划分争议不大。
后来两国的实际控制线基本是按照1887线走的,少数略有出入的地方待到新时代再微调处理即可。
争议比较大的是海上边界部分。
当时法国人留下了一个“关键模糊点”——
以北仑河河口所在的东经108度03分向南延伸,作为海上岛屿的划分界线。
原条约是这样记载的:
“观经两国勘界大臣定边界之外,芒街以东及东北一带,所有商论未定之处归中国管辖。至于海中各岛,照两国勘界大臣,所划红线,向南接划,此线正过茶古社东边山头,即以此线为界,该线以东,海中各岛归中国,该线以西,海中九头山及各小岛归越南……”
此处的“红线”,即指东经108°03′13″线。
读者朋友们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北部湾地区卫星图。上图北部湾中唯一的小岛即白龙尾岛,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北部的芒街大致就是北仑河口位置
清朝年间的中越边界条约签署后,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谁都不曾想到,中国和越南的下一次边境谈判,要到一百年之后了。
1977年10月至1978年8月,日月换新天两国政府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中越陆地边界谈判。
当时正值黎笋执政,中越关系极度恶化,双方不欢而散。
谈不拢咋办?手底下见真章。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之后的两山等战役,解放军拿下了中越边境多个关键山头。
为了应付北方的战争,越南不得不长期维持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
越北地区一度全民皆兵,连女子都要入伍参战。
直到九十年代初双方“相逢一笑泯恩仇”,有关中越边境划界的问题才再次摆上台面。
成都金牛宾馆会晤,1990年。参考阅读:《对越自卫还击战 渡尽劫波》
1993年8月,中越陆地边界谈判在北京重开。
双方通过交换陆地边界主张线地图,确认出两国边界争议地区164处,涉及总面积227平方公里。
于是陆地边界联合工作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核对164处争议地区的边界线走向进行了一一核对。
最终基本采取了对半分的方式,划归中国114平方公里,划归越南113平方公里。
圆满解决。
不过相对陆地边境有“实际控制线”作为参考,海上部分的划界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越南人很机灵,他们搬出了一百多年前法国人的条约,称中法界约已划出一条贯穿北部湾的边界线(俗称“茶古线”)——
“至于海中各岛,照两国勘界大臣,所划红线,向南接划……即以此线为界,该线以东,海中各岛归中国,该线以西,海中九头山及各小岛归越南。”
对此,我国政府的立场是:
1887年中法条约只是划定了中越陆地边界和芒街附近海中岛屿的归属,中法两国从未划分过海界,北部湾上也不存在中越国界。
需要重新划。
北部湾划界示意图,中部红点为白龙尾岛。2002年的划界线并没有按照越方要求的“以北仑河河口所在的东经108度03分向南延伸”,而是往越南方向大幅偏出
本篇的最后,聊一聊北部湾中大家关心的白龙尾岛。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龙尾岛是一个“无主之岛”。
1920年前后岛上发现了淡水,于是从海南和越南都来了不少驻岛的渔民。
这一时期,法国殖民政府和民国政府都曾派员来该岛考察过。
1937年4月,法军侵犯西沙群岛。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部发表《中华民国政府就西沙群岛主权问题驳斥法国主张的案文》称:
“依照一八八七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第三款:‘……至于海中各岛,照两国勘界大臣所划红线向南接画。……该线以东海中各岛归中国……’,西沙远在该线之东,应归何国,一览便知。”
这份文案被法国方面认为,中国政府从事实上认定了南海上茶古线东西各海岛的归属。
而白龙尾岛位于茶古线以西。
于是法国在南京国民政府声明发表后不久,派出一个由12人组成的班组占领了该岛,在岛上建立哨所,并委任了里长。
当时面对日军全面侵华的局势,国民政府自然无暇顾及法国人的小动作。
1950年我大军解放海南岛时,为避免与法国海军产生冲突,并没有继续进兵白龙尾岛。
直到奠边府大捷之后,法国在越南的实力受到重创,解放军才于1955年占领了白龙尾岛,并在该岛成立政府机关,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儋州市。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对白龙尾岛正式行使主权。
仅仅两年之后的1957年,胡志明访问北京。
他试探性的表示该岛属于越南领土,希望在岛上建立雷达站,监视轰炸河内的美国轰炸机,同时将该岛作为中国援越物资的转运站。
基于当时中越两国“同志加兄弟”的革命友谊和反美共同目标,中国政府答应了胡志明的要求。
此后几十年,除个别来自民间的声音外,官方基本上默认了白龙尾岛属于越南。
白龙尾岛上的灯塔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