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和平方式收回台湾,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02 21:21:34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420
在讨论台海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关注点还停留在“会不会打,能不能打赢”的层面。会不会打这个话题,如果放在十年以前,还是值得讨论一下的,如今看来打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我认为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真的要打,从军事层面来看一定能够打赢。打下来并不难,难的是打下之后该如何收场。
从各方面来讲,用和平方式来寻求统一是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在实现和平统一之前,需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第一,行政定位问题。
在台湾统一问题上,我们给出的条件是“一国两制”。大家对这种制度并不陌生,香港、澳门就是沿用这种制度,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澳门以特区的形式存在,目前来看这种形式运行良好。
但台湾和香港、澳门不一样,台湾的建制是参照国家的形式配备的,其他国家该有的经济、文化、军事等部门,台湾一应俱全。在面积、人口、经济总量方面也要比港澳强很多。
在行政定位方面既要符合国家的利益,又要兼顾台湾方面的感受。如果把台湾当做一个省份或者自治区来对待,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但又不能把他们当成加盟国来对待,这涉及到根本性制度问题,如果允许“国中有国”的形式存在,会显得不伦不类。
给台湾一个合适的行政定位,让双方都能愉快的接受,是两者融合的第一步。
第二,经济支持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个误区,认为台湾在经济方面高度依赖大陆,需要靠大陆的喂养才能过上好日子。记得前些年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我们禁止了台湾水果的进口,当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大肆报道,新闻里很多台湾果农表示这个举措让他们损失惨重。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渲染下,很多国内民众都觉得“台湾完蛋了”,只要大陆不买他们的凤梨,台湾就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在了解完台湾的经济结构和科技水平后,人们才明白禁止台湾的水果并不能将他们打垮。
实际上,在经济方面我们对台湾的依赖深度要更大一些,很多沿海城市的经济都是靠台资企业在支撑。收复台湾以后,我们能给台湾提供怎样的经济支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即便我们不去干预台湾的经济发展,他们也会因为制度的变化而被其他国家区别对待,甚至在经济方面刻意打压。此时有没有能力帮助台湾提高经济水平,或者说维持原有的水平不下降,是一个需要考虑问题。
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台湾著名企业富士康的主要订单都来自欧美,确切一点就是来自苹果公司。如果两岸统一后,苹果公司撤掉了给富士康的订单,我们能替代苹果公司的作用吗。
至于苹果会不会撤掉富士康的订单,请自行琢磨,在这里就不解释了。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在和平统一的前提下,台湾愿意回来一定是基于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肯定不愿意过苦日子,这一点也合情合理。如何给台湾提供经济支持是需要考虑的。
第三,两岸融合问题。
我们和台湾一样说中文,长相也没有区别,两者都是中华文明的延续者。但在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方面出现的分歧越来越大,双方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对制度的见解也不一样,除了长相没有区别外,本质上来讲已经演化成两种不太一样的文化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成为无拘无束的一家人是比较有难度的,这中间需要一定的适应期、磨合期。
曾经有人提出一个观点,说只要能把台湾收回来,可以对台湾居民进行“爱国再教育”,通过这种方式让台湾实现认同。我认为这种方式是不妥的,这样只会招来激烈的反抗,不会形成认同。除非用厮杀的方式让对方屈服,但通过厮杀获得的认同意义何在呢?
况且现在的世界已经今非昔比,其他国家都在盯着你的一举一动,但凡做出点不合适的举动,可能会招致他人的围堵制裁。
目前香港和大陆之间都没形成骨子里的认同感,要想让台湾和我们形成骨子里的认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只有双方彼此认同,才能形成两岸一家亲的融合状态。
目前的台海问题已经超过了“打打打”的范畴,随着时间的推延,动武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所以,在寻求和平统一的框架下,积极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对于两岸统一更加有利。一味地喊打,只会让彼此相背而行。
(本文出自公众号:下山的西西弗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