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台东,行走在当年的台东镇上
发布时间:2023-05-27 04:22:12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500
1899年德国殖民当局征购了上青岛村、大鲍岛村的土地,将那里的居民,连同“破烂市”的小商贩等,迁到杨家村附近(现台东六路一带)的空地上建房安居。根据规划,几个月的时间里,一个新的华人居住区建成,一个新的村镇也形成了。据《山东德邑村镇志》称,新集镇形成后,人们不愿意在叫“破烂市”,杨家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说:不能在叫“杨家村”了,鉴于这个集镇在烽台岭(现贮水山、俗称大庙山)以东,就叫台东镇吧”,随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句话,台东镇诞生了,后来成立了台东镇商会。
1900年左右杨家村的位置示意图
1899年10月2日第一座房子奠基。经过三个月后,到圣诞节,这个地区就建好了。宽宽的街道已平好,长长一排房子立在那里,而不久前那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田野,1900年台东镇商业街横空出世,台东商圈以台东三路为主线向四周辐射。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时,台东镇已扩展到北至台东六路、南到桑梓路、东抵福寺路、西临顺兴路,人口骤增。据《胶澳志》所载之1925年户籍统计,台东镇有6114户,居民27398人。据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记载,仅马路就增加了稻荷町(今道口路)、坪井町(今平定路)、吉野町(今雒口路)、顺兴町(今顺兴路)、鹰门町(今云门路)等31条。据日文版《青岛要览》记载,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台东镇约有千余户,人口5千余人。台东镇简称为台东或东镇,台东是大概念,东镇是小概念。台东镇的马路大多数建于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大多数1923年更名,有的曾经几度易名,这里的马路不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横向的马路是西北---东南方向的,竖向的马路是东北---西南方向的,很不规则。
著名作家王统照在《青岛素描》这篇散文里这样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台东镇:“台东镇现在成了工人、小贩的居住区。自然马路、电话、汽车哪样都有,可是旧时的黑板门,小店铺的陈设,冷摊的叫卖声,仿佛到了中国较大的乡村一样。这里很少摩登的式样。有不少的短衣破鞋的男子,与乱拢着髫子仍然穿着旧式衣裤的女人。小孩子光着屁股在街上打架。拾蚌螺的贫女提着柳条筐子从海边归来。矮矮的瓦下,门口便是土灶,有的还有些豆梗,高粱桔,似是预备做燃料用的。相比岛城沿海地带的由德、日、美量体裁衣式打造的中山路商业街,台东镇的出身绝对是平民。”
“青岛台东三路商业步行街”的前身,是青岛棚户区的商铺、居民共处区。沿街房舍一直有众多的小店小铺,甚至有段时期曾成为朝集暮散的集市。房舍建筑多因陋就简,人口密稠。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台东三路(逄淑才收藏)
后来台东三路两侧都是一排排二层小楼,路中间设多个摊位,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有卖冰糕的(当时冰糕用保温桶盛着用小车推着卖)、卖衣服的、卖日用百货的、卖帘枕被褥的、卖锅碗瓢盆的、卖玩具等各种商品,还有卖旧洋衣服的、变戏法的、演杂耍的,也是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丐帮弟子的云集之地。
如今置身台东镇已看不出当年的影子,走在台东三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岛利群百货商店】,始建于19世纪30年代,前身为“德源泰百货店和福兴祥百货店”,在1956年的公私合营浪潮中,台东三路商业街上的名德百货、万象百货、天兴百货、裕龙绸布、三星绸布、永丰绸布、福兴泰绸布、益聚德绸布并入德源泰百货店;永昌书店、大光明眼镜店并入福兴祥百货店,1964年青岛商业主管部门将福兴祥百货店与德源泰百货店合并,正式冠名为“利群百货商店”,又将台东三路上的永信布店以及周围的一些小商铺划归利群,在台东三路有四个门市部一层为百货商店,二层居民区,记得有个利群门市部楼上有家住户,回家要先进利群百货商店的门,进入店内,在进一个小门,上很多层石阶就到家了。
台东鲁菜老字号“聚福楼”(毛卫东摄影)
西南面是【聚福楼】,位于长兴路与台东西二路路口,其实聚福楼原址不在这里,1924年由原系山东福山吴子玉、高学曾租用清末遗老王序在即墨路12号的楼房,开办了“聚福楼”,寓意为“聚大福大贵于此楼”。1943年因烟头引起失火,迁至现址台东西二路,俗称台东大饭店。
斜对面是【大陆茶庄】,位于长兴路9号,开业于1941年,黑色的门头衬着金黄的大字“大陸茶莊”,使用当年店铺用的门板,大陆茶庄有三个,长兴路9号为总号,延安路56号为西号,宁夏路126号为东号,西号建海信立交桥时拆除,总号如今是台东镇仅存的老字号了,只可惜淹没在香炸鸡柳的里面、臭豆腐的臭气当中。
台东三路,左边就是台东市场楼(逄淑才收藏)
大陆茶庄的东北边则是【青岛台东镇商业市场】,这个市场是当年台东三路的中心轴,始建于1933年,回字形建筑,分东西南北四门,正门(北门)在台东三路,南门在台东一路,西门在昆明路,东门在福寺路,据《青岛指南》记载:“商业市场,为商人杨圣训等集股所建,完全为商办之市场。内部组织,除蔬菜摊贩,鱼肉市场,及洋杂货铺,估衣铺等外,并设有小戏园,落子馆、说书场等,以供一般平民工余娱乐之需”。一层经清理整顿后成为台东蔬菜公司的蔬菜副食品商店。二层在解放前经营布匹、化妆品、花卉、服装店等,当时整个台东镇最大的商业市场了。东门福寺路的南面是商业茶台,后称光陆大戏院。1953年经过整理装修,不在是回字形建筑,福寺路东门封闭,改称青岛第二百货商店。夏天吹大风扇,冬天用大火炉子,商业茶台(光陆大戏院)改为遵义剧院,楼上边楼大部分为居民居住,楼内是封闭通道,很是昏暗。九十年代初在青岛第二百货商店的东面建了新楼,老楼好像改为台东市场百货商店,新楼为青岛第二百货店(今千川百货)。
从台东镇商业市场西门出来,则是昆明路与台东二路路口,路口西面是【台东交电商店】,门顶上悬挂“文明单位”的牌子,每到周末门口都停着一排排自行车,那个时候我家里一样家用电器就是在这里买的。
东面一个路口,拐过去有黄黄的磁瓦门头写着:“台東化工商店”,当年我家装修房子用的涂料就是在这里买的,门口有一个蓝色的小房子,年代久远忘了它的用途了。对面是新华池。往北走是台东四路,台东四路当时是布匹一条街,这条街用大棚罩住,一排排摊位大多数是买布的,当时人们逛完台东三路以后,顺便逛逛台东四路。
青岛第十九中学老校门
顺着台东三路走,到95号便是【崂山烟草公司卷烟厂】,建于1931年,后来被青岛人民政府查处。过了芙蓉路是居民院,上坡之后是【青岛十九中】。墙外是【中叶饭店】,建海信立交桥时拆除。西南面是【延安路果品市场】和【大陆茶庄】西号。东南面是【金鹿商场】里面有卖大金鹿小金鹿自行车,商场中总是摆着一排排新款自行车,凭票购买。
宁夏路大桥(张岩摄影)
东面则是【宁夏路大桥】(今海信立交桥)宁夏路西段原称仲辛支路(后称延安东路)地势低洼,纵坡较陡路,西段本是中间洼两边高,在低洼处有条【仲家洼河】,河上有条木桥,当地人称为“小桥”,两侧则是低矮的平房和市场(今海信立交桥下两端的陡坡就是当年的宁夏路西段),1984拓宽这段道路,修建高架桥,1985年3月9日开工,10月1日在大桥即将竣工时举办过灯会,11月15日竣工,称为宁夏路大桥。
仲家洼旧影
大桥的南面,位于今延安三路以东、镇江路以西、江西路以北、东西北仲家洼大沟以南这个位置是【仲家洼】,明朝时期,仲姓族人从云南来移民到即墨县海泊河岸边洼地植树建村,取名仲家洼,明末清初这里已形成了由张、葛、仲、胡、姜等姓氏组成的五个自然村。由于村民繁衍增多,分别迁居于家雀岭(后称西仲家洼)、八丈沟(后称东仲家洼)和菜园户(后称北仲家洼),原来的仲家洼改称南仲家洼,是当时青岛声名显赫、大名鼎鼎、最有名的棚户区,在山东也是挂名的。南面是南仲家洼小学。
改造前的仲家洼
今宁夏路与云溪路路口是【河东粮店】,那是整个南仲家洼买粮的地方,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人们都一早拿着口袋到粮店排队买粮。对面是【缝纫机针厂】。往北也是南仲家洼,因南仲家洼北面无明显的界限,好像东仲家洼大沟是界限吧,与东仲家洼混在一起,【东仲家洼小学】坐落在此地 ,这个学校培养了我家两代人 。西面是一个大下坡,坡下面是【南仲家洼贸易公司】,西北角是【西仲家洼】、【北仲家洼第一小学】和【内燃机厂】,过了仲家洼河往东是【北仲家洼】、【北仲家洼第二小学】。
北面是【青岛三十七中学】,创建于1960年7月,1997年因教学资金短缺,经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及教育部门批准,改称青岛志成实验中学,2009年经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及教育部门批准恢复青岛第三十七中学校名,这个消失了12年之久的学校又回来了。
门口是【炮台路(今镇江路)】,从今北仲路到延吉路路段,百姓称为“湖岛子”,又称小湖岛,两侧是坟茔地,据《胶澳志》载:1904年台东镇义地(今利津路火柴厂一带)迁至湖岛子,解放以来骨焚墓平,东侧逐渐建工厂,西侧建三十七中学和简易中式平房,东侧逐渐建起了许多工厂,有手表分厂、热工仪表厂、机床附件厂、自行车大飞轮厂、船舶电器厂、铝制品厂、自行车链条厂、滑石粉厂、染织厂、绣品厂、草制品厂、发制品厂,大飞轮厂东边现在是个农贸市场。此路至今东侧为工业区,西侧为居民区。东面是防化连。
峰回路转,西边有条【新民路】,1953年此路向东南延伸,改称延安三路。南面是【台湛路】,原是一条无名小土路,1904年日占时又展宽2公尺,1905年德占时为建炮台路面展宽5公尺,1937年二次日占即称台湛路,这条路上有个【青岛高尔夫俱乐部】,有17孔标准高尔夫球场,改造新民路时高尔夫俱乐部已不复存在。西北是【天门路】,1937年在乱石岭上建一条新路,因当时的市长沈鸿烈是天门人,所以定名为天门路。1938年日本占领青岛改名“兴亚路”,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青岛市市长李先良将“兴亚路”改回天门路,青岛解放后,改为延安路。
曾短暂恢复的礼拜集(王挺摄影)
东北边是【礼拜集】,这个“礼拜集”越办越大,大体上沿着今太清路直到湛山山麓。后来发展到不仅礼拜天有临时摊贩,也有了一大批固定摊位,多是用木板建的简易房,“礼拜集”最盛的几年,从天门路(今延安路)的新民路(今延安三路)至中庸路(今延安二路)路口,黑压压一片挤满了赶集的群众。各种商品均有,有废旧物品、残次商品,也有二手货,仅以图书业就有五六个书摊。这些摊主,从废品收购的书中挑选出有销路的在这里出卖,论斤买进,再论本卖出。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个集才取消。后来新居路改为延安三路,天门路改为延安路,1985年在延安三路与延安路,建了一个圆形大转盘,中间是圆形大花坛,这里曾是2路电车的总站,2路电车由台东一路往东围着大转盘转一圈掉头驶向台东一路,西南角是【电车站菜店】,对面是【延安路交电商店】,楼上住的是居民。后面便是【崂山大院】,由延安路交电商店西侧进入,崂山大院建于20世纪初,大院与崂山烟草公司卷烟厂相邻,习惯地称为“崂山大院”。大院有“崂山”之名,却无崂山之美。对面是五金店,延安路两侧有一排店铺,五金店、食品店、理发店……门头不大,生意兴隆。
南山市场牌坊(逄淑才收藏)
天门路(今延安路)北面第一个路口则是一个山坡名叫【南山】,南山可能是位于台东镇的南面而得名,后来南山成了最大的农贸市场,其实南山市场的正门在登州路、威海路、道口路、中庸路(今延安二路)、桑梓路路口,桑梓路的路名出自《诗经》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市场以桑梓路为主线,向四周辐射,波及人和路、万寿路、东山路、人和路、菜市路(今菜市二路)等多条马路,范围之广,摊位之多,人流量之大,平时来购物的人很多,接踵摩肩、人流穿梭、人山人海,生意很好,买卖兴隆。当年东山路是花鸟鱼石一条街,在这条路上还有卖烟叶的,1991年台东区政府在这里恢复了玉皇庙庙会(萝卜会),在桑梓路和人和路路口、东山路和延安路路口各建了一大一小石质牌坊,桑梓路和人和路路口的大牌坊,有三个门上面两边雕刻着龙,甚是壮观、有气魄,东山路和延安路路口那个小牌坊,具体什么样记不太清楚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市政府向大连学习,把南山市场拆除,退路进室,从此南上市场一路萧条,人气不旺,群众和商户们怨声载道,每逢周末商户们总是把摊位都摆在路边,就是为了收入多点,随即马路土匪(城管)就来查处没收。西边是【中庸路】,据《民国廿二年青岛市警察局台东四分局中外户口细别表》中称中庸路(由登州路至延安路),1952年改称延安二路,后来在这条路上建了青岛台东镇第一个自选超市---派西商厦,当时我在里面买过东西。
老杨家村仅存的老宅,早些年还有着些许历史味道。
往北是【杨家村】,据杨家村的《杨姓族谱》记载,杨姓于明代由云南迁居崂山乌衣巷,继之又迁往今海泊河南边一带坡地,逐渐形成杨家村聚落。后又有村民移居村西平洼地带,形成下村。据《山东德邑村镇志》记载:“一开始,人们并无信心,个别多事之人小心地、蹑手蹑脚地挨门逐户吆喝,带着笑脸向男人们推销他们的廉价货。如果东西卖光了,他们便会带着空篮子跑到其它集市去,再弄一些货来。人们在这里会遇到亲戚、熟人和朋友,似乎每个中国人都会有许多。他们在这里闲聊着,相互交流卖货经验。赚钱的诱惑,使有的人胆子大了起来,想到了当商人。于是,他们寻找最好的街角、热闹的场地和可以遮挡风雨的大门作为落脚点。一张旧桌子,甚至是一个空箱子或一个破筐子,在上面打上“货栈”的字号就成了铺子,就开张了。接下来,就是随心所欲地经营,似乎销售额和赚头都不错。这样的货栈越来越多,筐子逐渐排成了行,而且出现了卖鸡、卖狗、卖猪崽的了,甚至有些人用驴或者骡子往这里运商品、食品和木材。杨家村,已然演奏出集市的乐章”。杨家村早年就在清和路与台东一路拐角处建造祠堂。堂内挂着黑漆金字的“敬修堂”大匾,供桌上摆放着杨氏祖先的牌位,墙上张贴着杨氏家谱。香烟缭绕,庄严肃穆。每逢除夕夜,杨家村户户都要去祠堂烧香、烧纸祠堂的“堂主”,是一位盛字辈的杨氏,现年九十多岁,身体还挺硬朗。“堂主”除了日常看管祠堂,还要负责把祠堂的房租收入积攒起来,以备过年买供品祭祀祖先。租祠堂闲房的有吴氏、谭氏和杨氏,吴氏为教珠算,谭氏为弹棉花,杨氏为教私塾。祠堂还另有闲房停放杨家村老寿星备用的棺木,这些棺木直到“文革”才清埋了。文革除“四旧”,拆了祠堂。后来这里盖了7层的居民楼。村里有条【清溪河】,发源于青岛山和太平山的山涧水流,河水清澈,河水自东向西流,经汇海泊河入胶州湾。
台东清溪庵曾经仅存的两栋厢房(俞宗海拍摄)
河边上有座【玉皇庙】,玉皇庙后称名清溪庵、下村庙、俗称台东大庙,建于元朝,属道教庙宇,历史比天后宫、海云庵还久远,明清都有修缮,大庙内就是一个像四合院的天井,正面对着玉皇大帝厅堂的大门,两边分别为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西侧}、关帝圣君{东侧}的大殿门,匾牌分别为玉皇大帝殿、火帝真君殿和关帝圣君殿,各边立柱上刻有相关的楹联。三厅并立内供奉玉帝、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和关公像。两侧分别为手持各类神器的八大金刚,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八卦道袍在身白胡子,一派飘然欲仙的态势,和后来的电视剧《西游记》里的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一模一样,两旁多为炼丹童子,大院的南面有送子观音菩萨殿和土地庙。农历正月初九为庙会,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庙会三天,人们都云集玉皇庙,祈福求安,这一天香火更是不断,殿宇更为气宇昂然、香火更为鼎盛,众道长道徒们也忙的不亦乐乎,庙会期间时值“立春”前后,因民间有吃萝卜“咬春”说法,说是立春吃了萝卜不牙痛的习俗,所以庙会上卖青、红瓤萝卜的特别多,故萝卜成了这个庙会的主要商品,还有卖山货的、卖干海货的、卖土产杂货的、卖瓜果梨枣的、卖花鸟鱼虫的、卖小商品的、卖民间工艺品卖古董、卖风车的、赁小书的、有敲锣打鼓耍猴的、卖糖稀的、吹糖人糖动物的、卖小老虎的、卖脸谱面具的、买木刀木剑木枪的、卖“卜卜噔”的、卖摔爆竹“二踢脚”的、卖糖球的、卖年画剪纸等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还有拉“洋片”的、唱戏的、跑旱船的,扭秧歌的、踩高跷的,耍龙灯的,围观的人数不胜数、人头攒动游客如织,更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接踵摩肩、人山人海、人来人往,挤都挤不动,讨价的、叫卖的、喊人的、嬉笑打闹的,一派热闹的景象。
1941年,重修台东清溪庵纪念
1934年整肃市风,对全国各地的庙宇进行调查,取缔玉皇庙,1941年重修后,将玉皇庙改为清溪庵,改名清溪庵也是为将庙宇保存下来的唯一办法,庙门外有两根旗杆,上挂长条黄旗,1942年1月举行清溪庵开光仪式,在庙门口立了两块功德碑,一块刻有《重修清溪庵碑记》,另一块记录了捐款的商号和捐款人的名字。还正月初九逢庙会,庙会还是三天,清溪庵依然成为香客们的祈福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便有了“清溪庵萝卜会”之名,又因庵在台东镇,故又称为“台东镇萝卜会”。在那个愚昧无知的年代1952年波及全国的“扫除封建迷信”的运动中神像捣毁,在那个只能闻声不能看影的半导体的年代,这里成了台东半导体零件厂的厂房。1965年废除了清溪庵,拆除了前院前殿,建了三层楼的台东文化馆,1966年6月正式使用,后殿是台东少年宫,仅存几间厢房,2005年7月初彻底拆除。由于大庙没了昔日的人流和香火,庙内的香客也不知去往何处了。庙会(萝卜会)随着“文化大革命”销声匿迹了。原来庙门口的两块功德碑也被埋入了地下。2008年3月29日清溪庵旧址(道口路9号)建筑工地上挖出了1941年为修清溪庵居士们、香客们、百姓们捐款立在庙门口的两座“功德碑”,两块长约2.4米、宽0.98米的石碑,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万善同归”,另一石碑上刻有“百世流芳”等字。后来河内黄水流淌,改称道口河,台东镇改造是河上盖上石板成为暗渠,当年那个河水清澈、流着清水、风景如诗如画的清溪河已不复存在了,当年的比湛山寺的还要高大的佛像和比天后宫、海云庵规模还要大的庙会热闹的场面在也看不到了。
杨家村里还有一个【电报房】,据记载 :“1893年清政府展设山东省沿海军讯电线,在青岛杨家村设有线电报房,供胶澳驻军使用” 。
台东五金商店
顺着威海了往北是【一大五金行】,建于1936年,历史悠久,名闻省内外,后来改为台东五金商店,深色的铝合金门头映衬着金字写着 :“台东五金商店”,几扇窗户,很窄的卷帘门,21世纪台东五金商店拆迁,建起新的台东五金商店。
台东巡捕房老照片(源自网络)
往东北方向是【胶澳台东镇巡捕房】,建于1909年,据日文版《支那省别全志 ●山东省》记载:“台东镇市街的正中部位,有一幢洋二层楼房,此乃德国总督府所设之巡警衙门。警长由德人担任,下辖十余名华人巡捕,为台东镇民事之当局”。主楼是砖木结构,属德式公共建筑,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成立了胶澳商埠警察厅,辖有第一区(今市南)、第二区(原市北)、台东区、海西区、李村区5个警察分署,其中的台东警察分署也在这座楼上,1945年9月17日中华民国政府重组青岛市警察局,这里仍为台东分局局址,解放后成为青岛公安局台东分局,1994年改称青岛公安局市北分局办公楼的一部分。
在往北是【东兴市场】,位于今台东八路与大名路交汇处,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地百姓以卖废铜破铁为生,逐渐发展到经营各种钢铁材料、五金工具、铁件加工,由于业户多、品种全,成为当时台东镇乃至全市较有名气的五金材料市场。1987年拆迁改造,搬至长春路与大名路交汇处,仍沿用原东兴市场名称。
旁边是【大陆广场】,位于今台东八路、长春路、大名路、云门路围合区域,据记载 :“广场内除居住外,还分布着许多行业的店铺,门类甚多、相对集中,有饭店、杂货铺等”,后来更名为大陆市场,历史上的大陆广场非常繁荣。1987年大陆市场拆迁改造,在原址建起了营口路市场。
东北面是【台东镇公园】,位于长春路与洮南路,正门在长春路,有石垛大门建于1933年,长200米宽150米,3000平米园内有一葫芦形水池,池内有荷花,如今成为居民区。
调头往南是【台东镇蒙堂养学】,为青岛最早开办的一所中国小学,1900年(大清光绪廿六年)开办一所学堂,称“台东镇蒙养学堂”,市区只有台东镇蒙养学堂一所,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更名为“台东镇公学堂”,1922年12月中国恢复青岛行使主权后,“台东镇公学堂”改为“公立台东镇小学”,抗战胜利后,改称“青岛市立台东六路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学校正式命名为“青岛台东六路小学”,1951年改为“青岛师范附属小学”,1956年改回为“青岛台东六路小学”,几经扩建和改造,原德国建筑已被新式教学楼取代。1986年校舍翻新,2002年8月12日经市北区区委区政府和区教体局研究决定,原台东五路小学正式并入台东六路小学。
东南面是【圣清宫】,位于今台东五路与台东六路之间,西北面临昆明路,东南面菜市路。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创建,正殿供太上老君,东殿供财神爷,西殿供吕祖。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由于吕祖殿及其厢房及其破旧,曾经集资重修,重修后,殿宇庭院之规模均极恢宏,香火资之收入尚丰,并且有临街市坊房九间,出租给生意商人收取租金。后来圣清宫拆除建了台东五路小学,2002年8月12日经市北区区委区政府和区教体局研究决定,台东五路小学成为台东六路的一部分了。
西边是【威海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为一条无名土路,狭窄且不规则。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称为隆运町,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后,以山东省威海卫命名,改名威海路。
顺着威海路过了中庸路(今延安二路)路口则是【登州路】,登州路是一条古老的路,大明万历年间将青岛河入海口的青岛村开放为海上贸易的青岛口,青岛口至杨家村的小路成了驿道,一直通往即墨县城。青岛市建置,在凤台岭(今贮水山,俗称大庙山)以东建台东镇,作由大学路在原古驿官道基础上建了马路,初称巽町,为九曲八弯,是旧时通往台东镇的主干道,后来改为登州路。
登州路上有【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1899年德国商人在登州路与宁海路拐角处,开设了一家酒吧,专门经营啤酒,1903年8月15日来自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德国、英国商人在酒吧附近创建了“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有限公司”,初建的啤酒厂规模较小,厂房周围都是荒坡和农田,在工厂大门西侧建了三幢红砖建筑,为德国高级职员的宿舍和办公楼。其中的一幢三层大楼,原为二层,后来又加盖了一层。1916年9月16日,日本国东京都的“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元将青岛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当年12月正式开工生产。日本人对工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当年10月工厂被中华民国政府军政部查封,由青岛特别市市政府当局派员接管,工厂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行政院山东青岛区产业处理局将工厂购买,定名为“青岛啤酒厂”。1956年公私合营改为“国营青岛啤酒厂”,1993年改为“青岛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厂”,后来改为“青岛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一厂”,在后来改回“青岛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厂”。青岛啤酒厂的地盘很大,占了整条宁海路,现在辽宁路上青岛电车公司的土地原来也归青岛啤酒厂所有。
在登州路东段,建了北京会馆、直隶(河北)会馆,这两座会馆都是平房,带有院落,规模小,无法与“三大会馆”相比,但也为北京、河北来青的同乡提供住处。后来成了民宅。对着青岛啤酒厂大门有条西山路,建于1940年,由伪青岛特别市公署投资所建,1952年改称延安一路,路西边国营青岛绒布厂,此厂国营青岛第二染织厂下设国营独立企业,后来青岛绒布厂分为两个厂区,一个厂区位于登州路以南、西山路(今延安一路)以西、今青岛十五中以北,通山路以东围合区域,另一个厂区位于登州路以南、通山路以西、今登州路幼儿园以北、今登州路北段西面大沟以东围合区域。20世纪六十年代在今延安三路67号院内建了青岛绒布厂单位变电室。20世纪九十年代青岛绒布厂倒闭,闲置多年,21世纪原厂房拆除建起新式住宅小区。
青島第三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
往西在上坡处在登州路、松山路口曾有【日本第三寻常小学】,抗战胜利后作为山东大学校舍,后为青岛医学院校舍,如今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松山医院。
贮水山东南侧,就是已消失的第二公园(张建华摄)
它的对面曾是【青岛第二公园】,公园最早为德军“毛奇炮台”用地,1915年日本人建日本神社的同时建成此园,定名若鹤公园,1923年改为第二公园,登州路绕公园半周,园内植有花木,设有凉亭、石桌椅,抗日战争时期遭毁坏,抗战胜利后曾想扩建,又作为美军一处露天仓库,花木全被破坏,公园从此消失了,如今为居民区。
第二公园的西面则是【烽台岭】,这座山岭是台东镇最西边得边缘,烽台岭因大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倭寇入侵,在此设立的烽火台而得名的,又称“马鞍山”、“双山”(因是两座小山包)。德国占领青岛后,改为“毛奇山”,在山上修建了两个总容量6000立方米的水池子,作为青岛市区的总水源地,以容纳来自海泊河、白沙河等河流的供水,同时也将这座山头正式命名为贮水山。德国人走了日本人来了,改为“若鹤山”,1915年在山的北面修建了一座日本神社,从此青岛人成为大庙山。日本人在山上遍植樱花树,面对上下马路修建了宽大的神道和108栋石阶,又在正门建造石牌坊,日本人称“鸟居”,还在牌坊旁边立了一块“车马止”的牌子,提醒进出大庙山的行人注意:不能骑马乘车入内。抗战胜利后,大庙山的“神”气就没了。这里一度成了烟台国华中学的流亡校舍,诸多日本神龛也被清除出了神社。时隔没多久,山东各县的地主恶霸、地痞流氓、还乡团等,纷纷以“难民”的身份来到青岛。很多人找不到住处,就住进了日本大庙里,有的还在山上搭起了帐篷,搞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中华民国青岛特别市市党部不得不将大庙改成了抚慰国民党抗日将士的“忠烈祠”,这才算使大庙山一时清静了下来,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庙拆除,只留下了108栋石阶。
上世纪80年代初的贮水山公园(逄淑才收藏)
1956年经整修,定名为贮水山公园。1983年改称青岛市儿童公园。园内有多种儿童游艺设施,山坡上有十二生肖雕像,苍松翠柏环绕中有楼榭亭阁。原建有第一座电视塔,后拆除。1992年正月十五在此举办了第一届元宵山会,后来元宵山与台东镇清溪庵庙会(萝卜会)合并,从此流离失所。
日占时期的奉天路
从烽台岭前面下山便是【奉天路】,此路在青岛建置初期为一条通骡马车的土路,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称为若鹤町一丁目,1923年4月17日改为奉天路,1929年更名为辽宁路。1937—1945年第二次日占时期改称为奉天路,1946年改名为辽宁路。
青岛植物油厂万吨油罐群
沿着奉天路过了松山路路口便是【三井油坊、东和油坊】,位于奉天路,建于1917年。据《胶澳志》记载:“民国六年十一月(1917年),日人竞设工厂于台东、沧口等处,其资本较巨者,有内外棉纱厂......三井油坊、东和油坊。1966年,在几代长生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国第一瓶浓香花生油诞生,并在此后畅销海内外,后改为齐鲁股份有限公司,解放后经历 : 青岛粮食局植物油厂、青岛植物油厂、青岛植物油总公司、青岛长生集团公司的沿革,1994年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和青岛植物油厂合资在今辽宁路90号成立了青岛嘉里植物油有限公司,一个专业的花生油品牌——“胡姬花”诞生了。2002年改为青岛嘉里花生油有限公司,后来搬迁至青岛经济开发区前湾港路99号,改为嘉里粮油(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植物油厂在今辽宁路94号成立了青岛长生集团公司,2000年经整体改制,组建成青岛长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来搬至衡阳路5号。
斜对面是【青岛酿造总公司,前身是裕长酱园】,1904年,章丘人沙裕福来到青岛,在芝罘路上创办了颇具规模的“裕长酱园”,建国初期,裕长、同和福、万通、大兴、渤海、万盛、正泰……这些作坊公私合营、改造合并后,在奉天路成立了青岛市酿造总公司。2002年9月民营企业青岛金北洋工程有限公司买断了酿造总公司,开青岛民营企业买断国有企业之先河。2004年国有青岛市酿造总公司正式更名为青岛灯塔酿造有限公司,此举标志着“灯塔”已从一个国有老企业成功地改制为民营企业。
往东是【恒兴面粉公司第二面粉厂】,1923年由中国商人宫世云创办,翌年9月投产,1929年年底,恒兴面粉公司第二面粉厂请友人加入资金,易名为恒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当时青岛市最大的面粉厂,1936年将面粉厂卖给中国银行,更名为中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8月日本人强买中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东亚制粉株式会社第二工厂,1945年10月中华民国青岛市粮政特派员办公处接收东亚制粉公司一厂、二厂,1947年6月中华民国财政委员会出资法币120亿元,由齐鲁企业公司承购东亚制粉公司各厂。翌年1月,成立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面粉厂、第二面粉厂,但因当时小麦短缺,只能给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加工面粉,一年仅开工3个月。1948年,青岛市成立第七区面粉同业公会(后改为青岛区面粉工业同业公会),加工美国“援助”小麦的有42个厂家。至1948年上半年,小麦来源断绝,各厂家在次先后停产。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山东省人民政府生产部齐鲁公司接管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第二面粉厂,立即组织恢复生产,1950年12月,第一、第二面粉厂交青岛食品工业公司管辖,1954年3月,第一、第二面粉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并正式命名为国营青岛第一面粉厂、国营青岛第二面粉厂,1955年1月青岛市国营、公私合营面粉厂全部移交青岛市人民政府粮食局管辖后,面粉企业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日商铃木丝厂,后来的青岛丝织厂。
顺着奉天路往台东镇方向走,在奉天路与寿光路路口有个【铃木丝厂】,1917年3月由日本商人铃木格三郎独资创立。铃木丝厂位于当时的奉天路80号,这个位置距离青岛港码头和铁货场仅有两公里,便于运输。1920年改为“日华蚕丝株式会社”,后来改称“日华兴业株式会社”,二次世界大战时,日伪统治下工场扩展到了寿光路的东西两侧,北至奉天路,南至登州路。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华兴业株式会社”停工待命,同年10月4日,中华民国政府“青岛特别市市党政接收委员会”派出的工作组接管了丝织厂。1946年成为“中国丝绸总公司青岛办事处”第三试验绸厂,由总公司从上海派来的盛培生担任厂长,负责战后的恢复工作。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丝织厂由山东省人民政府生产部接管,后移交山东省工业厅,青岛市纺织管理局。先后改名为“山东丝织总厂”、“山东第一丝织厂”,后改为“国营青岛丝织厂”,后来在奉天路80号成立青岛印染厂,1980年更名为青岛丝织厂,后来青岛印染厂和青岛丝织厂倒闭,厂房闲置多年,21世纪在利用青岛印染厂和青岛丝织厂厂址建了青岛天幕城。
在往东走,在奉天路与宁海路路口是【青岛同泰橡胶厂】,这个厂于民国中期就存在了,创始人曹海泉,说起曹海泉可是个能人,是个经商的人物:1910年曹海泉在陵县路8号何荣生开的汽车修理厂辞职后,山西路24号设立同泰车行,1932年又购置胶州路144号楼房扩大门面,同泰车行迁入,长子曹湘亭担任经理。生意兴旺,曹海泉又在辽宁路127号开设同和泰车行,弟曹海荣经营,1933年在内蒙古路17号购买土地,建造厂房,建立了同泰工厂。由潍县聘来的徐祈惠担任经理,1934年,曹海泉出资在内蒙古路同泰工厂的北院开设同泰胶皮工厂,曹海泉此时掌管着同泰车行、同泰工厂和同泰胶皮工厂。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日本宪兵队将曹海泉抓捕,曹海泉迫不得已将工厂租借给日寇,改名三菱牛岛工厂。1945年日本投降,曹海泉收回工厂,此时同泰胶皮工厂与烟台亿中公司合资,改名为同泰橡胶厂。1947年曹海泉去了台湾,青岛解放后,同泰工厂并入青岛自行车厂。同泰橡胶厂迁至辽宁路72号(现址),公私合营后,改为国营同泰橡胶厂。
昌乐路与曹县路交界的石桥(王铎摄影)
对面是【昌乐路】,昌乐路上这条河也是清溪河,这条路是“横跨”石桥最多的一条路,仅修建于德国占领初期的“百年石桥”就有五座。据《胶澳志》记载,德国人自1898年开始在青岛修筑桥梁,一直到1914年止,共修了700多座,其中大部分是因地制宜而建的石桥。这些石桥多数是采用崂山花岗岩而筑成的,小跨度的多采用立式桥墩,大跨度的则采用拱形泄洪涵洞。昌乐路上的这五座石桥是中小型石桥,虽历经百年风雨,仍“巍然矗立”如初。 据记载,昌乐路上原有的五座石桥分别为:修筑在与青海路、华阳路、曹县路、辽宁路路口交汇处和昌乐路最南端,青海路桥长12米,宽14米;华阳路桥长13米,宽22米;曹县路桥长13米,宽14.5米;辽宁路桥长15米,宽22米;昌乐路南端的桥长6米,宽10.5米。辽宁路桥最长。
山口路消失在九十年代初的城市建设中(王挺拍摄)
顺着奉天路往东走就到【山口路】了,山口路原有山口路有马车总站,车是那种带棚子的拉客马车,除了车夫,还能坐4位乘客。过了邮电局便回到了台东镇。
1949年6月在顺兴路成立了台东区人民政府,1950年3月台东区人民政府改为青岛人民政府台东区区公所,1950年7月恢复台东区人民政府,1955年5月台东区人民政府改称台东区人民委员会,1967年1月成立台东区革命造反委员会,1967年3月17日台东区革命造反委员会改称台东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5月台东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台东区人民政府。1994年5月,根据国务院“国函(1994)32号”、省政府“鲁政函(1994)74号”文件批复,对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5月12日,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以“青发[1994]17号”文件《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通知》,正式宣布对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将台东区并入市北区。台东镇原来归台东区时老百姓称为东镇,如今归市北区老百姓称为台东。
从1899年台东镇建置到如今历经111年,特别是在后三十年里台东镇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其实古老的台东镇还有许多老商铺、老门头。望着台东镇棋盘街一个个熟悉的路牌,望着曾经熟悉的街道、曾经相识的面孔,虽然是曾经熟悉的街道、曾相识的面孔,但是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些老商铺、老门头了,有的道路已经变了模样,有的变得窄了、有的变得宽了、有的变得短了、有的消失了,有的道路随着旧城改造建居民楼时点成了好几段。台东三路商业街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商业街,台东镇商业市场和商业茶台如今成为万达广场和万达影城,利群百货商店成为利群商厦,聚福楼、台东交电商店和台东化工商店、大陆茶庄等老商铺,老门头已踪迹全无。这些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美好的回忆,要传承青岛历史,弘扬青岛文化。
青岛台东镇
农历庚寅年正月初一
2010年02月14日
锦湖雅居
本文由网友“青岛台东镇”2020年2月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之前曾联系过网名为“台东镇”的青岛文史学者李明老师,该文不是他的作品。如您是本文作者或是知情者,敬请告知,以便做好备注。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并添加图片发布,文中图片有作者来源的均已标注,未注明的多源自网络,如您是拍摄者或是收藏者,亦敬请告知,转载请注明!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