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原创:回忆农村老家过年

原创:回忆农村老家过年

发布时间:2023-05-23 01:34:17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234    

过年 奇闻异事

麦加曾说过:“一个作家,他的写作是怎么也逃离不了童年和故乡的”。对我而言,最为回忆的就是老家的年,它之所以让人回味,主要是因为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年能给我们带来享受、欢愉、期盼……

过年 奇闻异事

年带来的,首先就是吃。从进入腊月,吃喝便轮番登场,排第一位的自然是杀猪。三四百斤的家养大肥猪、四指膘的肉,把一大锅酸菜浸润的油汪汪的,再加上炖白肉、猪血肠,以及接下来的煮肉、烧肉、炸丸子、压猪头糕、啃猪蹄、炒肺丝等等,都会带来持续不断的饕餮大餐,就连煮过的肉汤,放在二盆里,在锅台后静置一晚,都会变成弹性十足的冻,吃饭时盛上一大碗,倒些酸醋,别提多下饭了。临近年关,父母会到集市采买一些青菜,黄瓜、蒜薹、豆角,相对于一冬天的白菜酸菜、萝卜土豆,这些青菜可是稀罕物。

过年 奇闻异事

除了这些,每年还会杀两只大公鸡,买几条鲤鱼,不过这些经常是留给正月来客人吃的,客人吃饭时候,孩子是不让上桌的,每次只能没出息的掀开门帘偷偷看着满桌子的好菜,暗想可要给我留一点。

贴春联

老家还有一个习俗,过年吃素,除夕中午一顿大餐后,全家就开始了一整天不吃荤腥、不吃葱姜蒜的斋戒,大体就是喝粥、吃咸菜、豆油炒青菜,包括年夜饭的饺子,也是冻豆腐放点盐和酱油的素馅,那时候吃饺子,主要是为了吃到里面代表来年福气的硬币,直到硬币全部显露方才停罢。家族吃素的习俗,据说是祖上许下的心愿,以此为条件进行还愿,这种朴素的哲理认知,一直作为规矩世代传承下来,现在看来,持续的大鱼大肉,清淡一点也有利于健康。

过年讲究新,大人可能不舍得,但是对孩子还是很重视的,基本都是去集市花三四十元买一身衣服,连拉带拽地给孩子理发,然后按在大洗衣盆里洗澡。在没有电视和智能手机的年代,孩子们最多的游戏,就是场院疯跑、滑冰凿鱼,或者用范旧但极为珍惜的扑克,聚在一起打五十K(一种流传在北方地区的扑克玩法),稍微富足一点的家庭,大人会给买几挂小鞭,拆开放在各种窟窿或者鸡鸭猫狗身边噼啪作响。

除了这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写春联,每次各家各户送来红纸,我都在上面标注好姓名,裁剪好合适的尺寸,爷爷在炕桌上奋笔疾书。就是那时候启蒙了毛笔书法,也记住了很多上下联和横批的内容,还学会了学校、寺庙、卫生所、粮仓以及供奉牌位、保家仙等特殊地点的特殊对联,唯一没记住的就是炕联,内容太多太长。爷爷虽然一辈子庄稼人,但是能写会算,熟知各种奇闻异事、历史典故,隋唐英雄来历、岳飞传、春节挂灯笼与姜子牙的关联、平泉五虎马梁、敖牛沟来历等娓娓道来,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再说说让我记忆犹新的过年习俗。老家对腊八不是很重视,也没有喝粥的习俗,但是扫房是有规矩的,选定腊月二十、二十二这种“双日子”,屋里屋外打扫干净之后,换上新炕席,墙壁糊上报纸或者新粉刷一遍,贴上崭新的窗户纸。然后就等到过小年,有送灶王爷的仪式,紧接着是贴对联、福字、挂钱,正式迎接年的到来。

放烟花

除夕放鞭炮、换上新衣服,年夜饭吃饺子,初一挨家挨户拜年,这些各地都差不多。初五之前不能动针线和剪子,不能打骂孩子。从初七到元宵节,各村会集体组织花会,扭秧歌、武术、背哥、旱船、高跷等二十多波花会轮番到各村表演,后面跟着卖糖葫芦的、卖小玩具的,好不热闹。到正月十五,炸元宵、煮元宵,筹备撒灯事宜,把柴油浇到细锯末里,用黄纸包裹,顶端拧出灯捻,天黑之后,敲锣打鼓各家各户撒灯,点点光亮连接起来,把村里道路映的通红。到正月二十五,是填仓,母亲起早用灶膛灰在门口画上一层层格子,上面罩一个圆弧,在格子里撒一些五谷杂粮,预示来年风调雨顺、庄稼大丰收。出了正月最多到“二月二”,这个年算是过完了,然后又开始期盼下一个年。

现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通讯手段不断翻新,年味也在人们忙碌的身影里渐行渐远。小时候盼过年,长大了怕过年,因为又长了一岁。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回不去的过往与达不到的彼岸,就像风走了千万里从不问归期,像太阳升了落去无论朝夕。每当除夕躺在老家土炕上,看着孩子在被子垛上跳来跳去,听着远近间隔的爆竹声,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和这一年看似重要的进退得失、平衡节奏,那时候才能找到本真的自我。

时光荏苒,道阻且长,记住应该记住的,珍惜应该珍惜的,这是我们对过年的最好应答。

不知不觉,今年又进入尾声,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诸事顺遂。

不知道您记忆中的过年是什么样的?欢迎留言共享。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过年     老家     回忆    
上一篇:这是真的!2016年威海奇闻趣事大盘点 下一篇:那个19岁女孩背后,是掩盖75年的人性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