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言成真?长江江豚在镇江产崽,中国用30年扶起“水中熊猫”
发布时间:2023-05-22 00:38:54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952
日前,央视播出了长江江豚携幼崽在水面活动的画面,母子豚相伴畅游,场面相当活泼。这次江豚现身的地点是江苏镇江江段,不久前还有摄影师拍到了江豚在此处捕食长江刀鱼的精彩画面!
长江江豚也叫扬子江江豚、江猪、黑鼠海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豚兼旗舰物种,主要栖息在长江的干流、鄱阳湖和洞庭湖。据调查,野生江豚的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是名副其实的“水中熊猫”,我国特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江豚是海豚界的特殊淡水种,身体呈纺锤形,无背鳍,体型相对较小,常见体长为1.2m。江豚属于无嗅脑的动物类型,但听觉神经和前庭神经高度发达,可通过高频脉冲信号定位鱼群位置,然后快速游动,完成索食。江豚的繁殖也很有特点,首次生育年龄为4~7龄,母性较强,哺乳期长达6~7个月,育幼期间和幼豚形影不离。
早先,有镇江市民拍到了长江江豚捕食长江刀鱼的画面,前者是国宝级动物,后者是长江珍稀鱼类,二者以捕食关系出现说明江豚不缺食物,并且食物还是高档的“名鱼”。长江刀鱼在我国素有“长江第一鲜”的美誉,常见个体为20~30cm,外形如利剑,体型大小也符合刀鱼的捕食习惯。当前正值长江刀鱼的洄游季,而镇江素以盛产刀鱼而闻名,历史最高产量达330吨,从资源角度分析,刀鱼成为江豚的捕食对象也在情理之中。
据资料记载,镇江段渔业资源丰富,自古就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渔场,103.7km的江段内栖息着140余种淡水鱼。除了长江刀鱼外,江中还有鳜鱼、黄鳝、鳗鲡、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30多种经济鱼类。鱼种的体型分布也比较合理,有长达50cm以上的青草鲢鳙、鳡鱼,也有体长20~50cm的鲤鱼、鲌鱼,还有不足20cm的鲫鱼、白条、鰕虎鱼、麦穗鱼等小型鱼,丰富的鱼类资源为长江江豚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而长江江豚产下幼崽的消息更加令人惊喜,这说明江豚不仅能在镇江江段栖居,还能顺利自然繁殖,种群规模呈现出了增多的苗头。同时也说明长江禁渔改善了江豚的栖息地质量,江豚的保护出现了显著成效。
江豚能在镇江繁殖,这和当地优越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镇江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区段内拥有世业洲、和畅洲等大型江心洲,浅滩面积广,江汊江湾众多,自然岸线比例高,是水生生物的天然庇护所。2003年,我国在和畅洲至焦山江段建成了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该区域内人为活动少,至今未开辟长江主航道,为江豚的繁衍、哺育提供了安静的环境。
捕食刀鱼、顺利产崽两种现象说明,镇江的水域条件适宜长江江豚的生存。丰富的食物资源、理想的生态环境或是长江江豚选择在镇江“定居”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趋势似乎也印证了我国专家的预测。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水生生物资源宝库”,历史上共记载有443种鱼类,还有两种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分别是: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白鱀豚被誉为“长江女神”,80年代初的数量还有400头左右,但2001~2002年的调查中只发现一头活体,而后多年销声匿迹,现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和白鱀豚相比,长江江豚的种群规模更大,在1991年时种群数量估计为2700头,远高于同期的白鱀豚。我国专家早有预感:长江江豚和白鱀豚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即长江干流和两大通江湖泊,如今白鱀豚种群陷入危机,意味着长江江豚也面临着相同的威胁。
在1993年,中科院的学者以长江江豚为研究对象,利用漩涡模型开展了种群生存力分析,进而预估未来100年内长江江豚的灭绝概率。专家组以白鱀豚为参考指标,假定影响江豚种群的自然灾害有两种,即长江航道爆破作业和长江船只事故,再根据野外观察推测出江豚种群的生殖率,并结合交配方式、繁殖密度、生存寿命、各江段的数量等信息模拟出江豚的种群演变曲线。
结果显示,在未来100年内,长江江豚灭绝的概率为0.01,即1%,几乎不会出现种群消失的情况。假定长江水环境出现恶化,江豚的处境则相对糟糕,可能出现10%的流行病概率,这种情况下的灭绝时间将提前94年。但研究者同时强调,如果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比如建立饲养群体、改善长江水环境等,江豚种群的生存几率可显著提高。
专家的预测在现实中得到了应验,我国也加快了保护江豚的步伐。从1993年开始,我国提出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养相结合的保护措施,改善了江豚的生存状况。2008年,我国提出“长江豚类保护网络”并在江西九江落地实施。2016年,国家发布《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沿江成立大面积的江豚保护区。2021年,长江禁渔成为现实,全江禁止捕捞经济鱼类,改善了江豚的食物资源和水质条件,从根本上达到了“保护江豚”的目的。
现在看来,中国用30年的实际行动成功扶起了“水中熊猫”。基于经验,江豚的种群生存力分析也成了保护科学的核心方法论,用于预测种群变化、提供保护依据。现如今,长江江豚的数量逐渐回升,从2012年的1040头增加到2022年的1249头,参照目前的趋势,江豚的数量还会越来越多,突破2000头或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注意到:在禁渔期间,长江刀鱼的数量显著恢复,亲鱼最远洄游至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水域,已达到上个世纪的洄游距离。长江下游的资源密度同样显著提高,从2020~2022年,刀鱼在长江口监测点的出现频率由25%提高到100%,渔获重量比例从2.14%提升到7.42%,效果颇为明显。
但同样是禁渔,为何长江江豚却见不到“大规模爆发”的场面?主要差距在于刀鱼的繁殖效能要远高于长江江豚。在繁殖方面,刀鱼1~2龄就能性成熟,雌鱼一次可产卵数万粒,禁渔期间年年都可繁殖,种群更容易重建。但长江江豚的情况完全不同,作为高等哺乳动物,江豚繁殖效能低下,一般在15龄时就退出繁殖,减去发育时间,再按两年一胎的速度计算,一头母豚可生育的幼崽仅有4~5头。
因此,提高江豚的繁殖效能是改善江豚现状的重要手段。由于江豚的婚配制度为混交制,以独立小群体的形式生活,据此可通过加强基因交流、保护生态廊道、优化性别比例的方式促进自然繁殖。同时,在食物充足、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江豚的生育率也会明显提高,因此加强栖息地保护、增殖放流饵料资源对于江豚的恢复也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同样是禁渔的保护措施,在不同物种上有不同的恢复效果,长江江豚的增效不如刀鱼那样明显,有必要通过优化河湖环境等措施辅助繁育,帮助江豚尽早回归巅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