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那场杀死6万人的哈尔滨大瘟疫是怎么发生的?
发布时间:2023-05-21 07:58:12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416
清末那场杀死6万人的哈尔滨大瘟疫是怎么发生的?
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1910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登基第二年。
10月21日这天,从俄国归来两个华工到达满洲里,由于太过疲劳,就找了一家旅馆休息。
这是一家小旅店,一个屋子有四张床,住了四个人。
当天晚上,这两人开始不停的咳嗽,高烧,接着就是大口大口的吐血,没过多长时间,两人就都死了。
旅店老板赶紧报官,官府来人一看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不过,排除了他杀和自杀,称是得病死了,就安排把人埋了,也没多在意。
但是,没过多长时间,跟他俩同住一屋的另两个人也犯病了。等店主发现的时候这俩人已经死去多时,死后的尸体几乎和前两个一模一样,浑身紫黑。
没过两天,满洲里很多人陆续的都犯了病,症状也跟之前的一样,而且得上必死。
这病一发不可收拾,顺着中东铁路开始向南传播,于是到了哈尔滨。
其实早在10月初,俄罗斯境内大乌拉车站附近的一处华人工棚,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异常死亡事件。俄国人感觉怪异,遂将该棚内华工一律逐出,并把棚屋里的衣服、行李全部烧毁。
这2个从俄国回来的人,就是被逐出的华工,正是他俩引发了一场后来蔓延东三省的大瘟疫。
哈尔滨收到的第一个疫情报告是11月7日,剧情惊人的相似。
从满洲里来的劳工,住在哈尔滨道外傅家甸的一家简陋的旅店内,也是当晚死亡,死亡后传染了与其同住的另外4人。
1910年的傅家甸居住着24000居民,主要是贫穷的劳工,大多是来自于山东、直隶闯关东的农民。他们居住在人口密集、拥挤不堪、污浊肮脏的小屋子里。
当搭乘东清铁路从满洲里来的感染者,进入哈尔滨后,绝大多数进入傅家甸或其他中国人聚集区,他们或者投宿亲戚家,或者住进中国人开的小客栈中。
在那些小客栈中,很多人共用一个大火炕,坐卧、梳洗和吃喝均在炕上完成。而且由于室外寒冷,门窗紧闭,室内空气湿热而不流通,所以当瘟疫沿铁路线来到傅家甸后,这里很快变成了重灾区,并以此为源头向哈尔滨及周边地区蔓延。
随着病例的增多,当地居民开始恐慌,争相购买火车票逃离,于是疫情沿着铁路在沿线开始传播。
当时的东北铁路交通比较发达,哈尔滨又是“北满”的铁路枢纽中心,人群移动的频率和范围非常很大,瘟疫发展之势,正如当时东三省总督锡良所形容的那样:“如水泻地,似火燎原”。在奉天(沈阳),瘟疫甚至引发了人们的挤兑风潮。
当时的景象是:
街口并排摆放着尸体;一名行人走着走着倒进沟里;小贩叫卖“瓜子,瓜子”,忽然翻倒,瓜子散落,还有路人捡食;野狗绕着尸体游荡,而尸体竟呈诡异的紫黑色!
1910年12月开始,感染人数激增数百人;
1911年12月末,哈尔滨沦陷;
1911年1月初,长春沦陷;
1911年1月中期,沈阳沦陷,并传至朝鲜、日本。
恐慌也传到了北京,各国外交使团纷纷给清政府施加压力,督促疫情的处理。
因为外交的压力,所以当时清廷负责处理东北疫情的,并不是民政部,而是外务部。而外务部的态度是:事关主权,要不惜一切代价,控制住这场瘟疫。
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帮办(副校长)的归国华侨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承担了此次防疫工作。
当时东北的报纸报道这场大瘟疫时,都称之为“百斯笃”——“鼠疫”的日语音译。
在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前,日本南满铁路也派了一名日本医生前来调查病因。他一到哈尔滨,就立即雇人捉老鼠,希望在老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可一连解剖了几百只,却没有发现一例带鼠疫菌的。所以是否是鼠疫,并没有发现直接证据。
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后,首先对傅家甸一位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女店主的尸体进行解剖,显微镜下发现鼠疫杆菌,第一个明确证实了此次瘟疫是鼠疫。
那时的主流观点认为,鼠疫只能从老鼠身上,通过鼠蚤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所以,对鼠疫防治,主要是灭鼠,对于病人和疑似病例无需隔离。
也是伍连德第一个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鼠疫可以通过呼吸道人与人之间传播。
根据伍连德的建议,政府开始对病人、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务人员和接触病人的其他人员需要做好呼吸道的防护,焚烧尸体。
这一系列措施终于奏效。从2月份开始,新发病人逐渐减少,3月1日,傅家甸最后一个病例,4月底,东北三省鼠疫被全部消灭,用时整整四个月,总死亡人数6万余。
鼠疫是如何引起的呢?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此次鼠疫不是老鼠引起的,那是怎么来的呢?
由于天气寒冷,东北地区、俄罗斯地区甚至欧美市场对于貂皮有着特殊喜好,但貂皮数量少且不易获得,价格昂贵。
20世纪初,西伯利亚地区发明了一种工艺,只要对旱獭的皮毛进行适当加工,其成色堪比貂皮,价格却相对低很多。一时间,旱獭皮冒充的假貂皮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宠,价格连年看涨。
旱獭,也叫土拨鼠,每年7、8月份旱獭开始换毛,9、10月份开始冬眠,因此每年的8、9月份是捕捉旱獭的最佳季节。此时的旱獭被毛丰满,并且富有光泽。
当地居民有一个传说,在旱獭中流行着一种可怕的瘟疫,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有经验的猎人只捕捉健康的旱獭,但健康的旱獭不好捕捉。而生病的旱獭失明、行动迟缓,会被同类赶出洞穴,在人类追赶时不会逃跑。有经验的猎人碰到这种旱獭,就会放弃捕捉。
但是,那两年直隶、山东大旱,大量居民闯关东来到这里,很多人也加入了捕捉旱獭的行列。由于他们缺乏经验,见到这种生病的旱獭反而异常兴奋,怎么机灵的旱獭近来变呆了,一抓一个准。这些疯狂的捕猎者,便不加选择地进行猎杀。
在巨额利润的吸引下,很多中俄商人纷纷招募华工捕杀旱獭。最鼎盛的时候,满洲里草原上捕猎旱獭者曾达到1万多人。这些捕猎者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渴了喝雪水,饿了烤旱獭肉。
为了省钱,他们通常会选择比较便宜的地窖子旅店或客栈,通常20到40个人挤在一张大炕上。由于天气寒冷,为了保温,门窗通常都紧闭,这么多人吃住均在一个很狭窄的温暖潮湿的密闭空间,一旦瘟疫爆发,特别是以肺部感染的形式出现的话,很容易在客栈内传播。
早在1905年,在俄罗斯境内就发生过小型鼠疫,当时去调查疫情的俄国细菌学家已经注意到了旱獭与流行病的关系,只是当时没有从旱獭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所以对旱獭传染鼠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后来,疫情结束后,伍连德带队实地考察了旱獭的“大本营”,最终明确了哈尔滨鼠疫与旱獭的关系,并根据田野考察结果完成了《旱獭与鼠疫关系的调查》论文,该论文于1913发表在著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上。
至此,导致6万人死亡的哈尔滨大瘟疫,罪魁祸首终于被明确,那就是旱獭,一种野生动物。
人类所有的瘟疫,都和野生动物有直接的关系。
大自然已经赐给了人类食物的来源和生活的保障,但总有人贪得无厌。
'
网上一位作者的一段话特别深刻:
曾被人类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终于成功地将人类也关在了“笼子”里,这就叫“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就是“天道轮回”。
'
人类终于低下了那颗骄傲的头颅开始静静地思考:我们还是地球之王吗?人类终于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
人类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才开始认真地反思,才知道缺乏敬畏的社会氛围是会导致更多的伤害,是会面临更多风险的。
病毒给人类上了生动且深刻的一课,它让我们懂得了敬畏。
人绝对不能胜天!
尊重自然,才能换来自然的尊重!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