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热搜  > 朝鲜,国运的转折

朝鲜,国运的转折

发布时间:2023-05-21 07:39:56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104    

周易预测朝鲜国运

1973年,人类历史上的转折点。

周易预测朝鲜国运

1月27日,越战结束,越美签订越南和平协议,美军开始撤离北越。

周易预测朝鲜国运

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周易预测朝鲜国运

12月下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石油禁运,严重的石油危机事件爆发。

自此,1945-1973年的这段时间世界经济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

经济史学家马克·莱文森由此写了《大转折》一书,以1973年为立足点,复盘了战后西方经济起落的50年。

但马克·莱文森没有意识到的是,同样是在这一年,处于东亚边陲的小国朝鲜,同样迎来了自己国运的转折。

1 朝鲜的异想天开

说起朝鲜,很多人的印象中可能还是那个虽然阅兵式宏大壮丽,但人民都土里土气、面黄肌瘦的国家。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朝鲜也曾辉煌和发达过的。


我们都知道,朝鲜半岛被日本占领后,作为向日本侵略的跳板,一直非常重视朝鲜的工业化,在朝鲜北部矿产丰富的区域建设了非常完善的工业设施。


所以1945年后,朝鲜的工业化水平是高于中国的,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工业基地很多军工原材料,其实都是朝鲜提供的。

朝鲜战争后,朝鲜在中苏两国的帮助下,大力发展经济。

后来中苏交恶,朝鲜在两个大国之间游刃有余,苏朝友好互助条约和中朝友好互助条约的签订,仅仅隔了5天。

中国为了争取朝鲜,帮朝鲜建设纺织厂、轴承厂、糖厂、热工仪表厂、继电器厂、电子管厂、无线电零件厂等29个成套项目。

苏联也不示弱,给了朝鲜13亿卢布无偿援助和36亿卢布的低息贷款,以及援建钢厂、火电站、炼油厂等,提供设备、技术等等。


有中苏的帮忙,朝鲜经济恢复非常快。

到60年代末的时候,朝鲜已经全国普及了电气化,农村家家户户都通电,人均用电量达到1184度,是当时中国人均用电量的5倍!

当时朝鲜与日本并称为亚洲的两个工业国家,也是东亚地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GDP是韩国的三倍之多,很多韩国人都往朝鲜跑。

1970年11月,在朝鲜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朝鲜自豪地宣布已成功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但是小国啊都有个毛病,一旦取得了一些成就,就容易飘。


眼看着自己已经是工业国了,朝鲜就琢磨着,是不是该统一祖国啦?

这种想法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1973年美军撤出北越,北越人民军统一越南指日可待,而美国在亚洲处于全面的战略收缩阶段。

同时,韩国朴正熙通过政变上台,大搞独裁统治,解散国会,引发抗议浪潮,韩国陷入动荡。

如此局面,怎么看都是统一祖国的千年良机!

但朝鲜背后老大苏联和中国却并不赞同。

苏联当时的重心在中东和东欧,不会支持朝鲜做这种可能把苏联拖入战争的冒险举动。

中国这边中美关系刚刚破冰,如果朝鲜半岛开打,中国就必须履行《中朝友好互助条约》出兵参战,会破坏中国发展大局。

两个大哥都不支持,朝鲜只能自己干了,备战!

只待时机成熟,自力更生,南下统一祖国!


要备战,肯定要准备两样东西,一是武器的弹药,第二就是粮食。

武器弹药好解决,朝鲜已经建立起完备的军工体系,除了战斗机和军舰,其他的基本都能自产。

但是粮食就有问题了,朝鲜多山而少平原,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8%,而且这些耕地有四分之三都处于山地,不利于开垦和灌溉,所以朝鲜粮食一直不能自给。

本来粮食就不够吃,现在又要囤粮,那只能向外买了。


巧了,1972年,苏联遭遇恶劣天气,导致谷物歉收。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1973年度,苏联开始大肆在国际市场上买粮食,连死敌美国的粮食都买光了,这一下子就推高了整个世界的粮价。

朝鲜本身就没多少外汇,在粮价疯涨的时候再增加粮食进口,外汇很快就耗光了,以至于购买的沃尔沃公司的1000辆卡车,都没钱付账了。

国际社会一看,朝鲜做生意不讲武德啊!于是纷纷拒绝和朝鲜做生意,除非拿真金白银出来。

朝鲜在国际市场上买不到粮食,就只能自力更生了。

对此,朝鲜把“千里马运动”第二阶段的目标,定为到70年代末,粮食总产量要达到1000万吨!

可是粮食生产这个东西,是要讲科学的。

1970年朝鲜粮食总产量也才600万吨,在生产力没有发生革命性进步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在短短十年时间增长到1000万吨?

最直接的办法,那就只能在土地面积上下功夫了。

土地不够怎么办?开垦新土地!

丘陵太多怎么办?搞梯田!“水稻上山”!

海岸线太长怎么办?填海造田!利用海边滩涂搞“水稻下海!”!


十年间朝鲜一共填海和利用滩涂造了0.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山地太多怎么办?搞“土地平整”运动,用挖掘机和炸药将山包炸平!然后铺上土壤变成农田!

总之,战天斗地,一切为了粮食增产!

此外,朝鲜还干出了一件超出人类想象力的事情,在大同江入海口建一道拦海大坝!

起因是大同江流域是朝鲜的粮食主产区,但是当秋季台风频发的时候,容易让海水沿大同江倒灌,被称为咸潮,而咸潮的水是不能用来灌溉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鲜花了5年功夫,使用了水泥110万吨,钢材28万吨,木材14万立方,有色金属500吨,削平了10座山头,投资40多亿美元以及几十万人力,建造成了长达8公里的西海水闸。


高耸的水闸储存了数十亿立方米的淡水,灌溉了平安南道和黄海南道新开垦的土地,也解决了大同江下游地区城市和村庄用水及南浦、大安等地区的工业用水。


朝鲜人自豪地宣称这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不得不说,朝鲜这些脑洞大开的想法取得了丰硕成果。

经过这一系列折腾,朝鲜的水田面积达到了10万公顷,可灌溉的旱田面积达到80万公顷。

1974年,朝鲜的粮食产量达到了700万吨,短短6年后,提高到950万吨,1984年,朝鲜的粮食产量更是突破1000万吨的大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不仅实现了自给,还能对外出口,甚至在韩国受灾的时候,还能“援助”一把南边同胞,打一下韩国的脸。

然而,这些“人定胜天”的壮举,反而埋下了朝鲜粮食危机的祸根。

2 外部援助的隐患

朝鲜粮食产量之所以增长这么快,除了增加土地开垦面积之外,苏联也功不可没。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朝鲜的农业增产模式,就会发现,朝鲜搞的是彻彻底底的石油农业。

石油农业一般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的农业。

把昂贵的生产因素(即人力、畜力和土地等)由廉价的生产因素(即石油、机械、农药、化肥、技术等)代替,把农业发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料为基础,以高投资、高能耗方式经营的大型农业。



比如美国,1920年到1990年,美国的拖拉机数增加了18倍,农用卡车增加了24倍,谷物联合收割机增加了165倍,玉米收获机增加了67倍,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增加了11.5倍。

带来的是小麦单产提高了1.45倍,棉花单产提高了2.57倍,土豆单产提高了3.48倍,玉米单产提高了5.12倍。

虽然石油农业效果是不错,但问题是,朝鲜不产石油啊!

没关系,朝鲜没有石油,但苏联石油可有的是。

上世纪60代,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世界级的大油田—秋明油田。

这个油田面积高达150万平方公里(比德国和法国加起来还大一倍),有150多个储油区,原油远景储量预估为400亿吨,是世界第一大超级油田!

正好中东战争后世界石油危机,油价从3美元一桶涨到了13美元,苏联靠卖油瞬间发了大财。

苏联巨大的财富也让苏联的小伙伴们成为其国民经济供应链重要的一环,跟着“老大哥”享受了一波福利。

在华约建立之后,苏联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版的WTO——经济互助委员会。

按照苏联的设想,你们这些小老弟不用吭哧吭哧搞工业化了,这都是重复建设。

不如发挥自己的特长,专攻一样产业,然后用你擅长的产业,在经互会框架内换取你需要的产品,不就行了?


这话说得好听,其实是想把各国经济变成苏联计划经济的一部分而已。

东德生产汽车,匈牙利生产挖掘机,苏联生产电冰箱,波兰生产电子管,蒙古养牛放羊等等。

虽然朝鲜只是经互会观察员国,但它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一点都不比其他会员国少。

朝鲜用自己的煤炭、铅、石墨、铅以及铀(你没看错,朝鲜有2600万吨优质铀矿),从苏联换来了大量石油。

而且处于照顾这个冷战前线小兄弟的考虑,苏联对石油的计价非常便宜,还不到国际油价的三分之一。

有了石油,不仅能炼化燃料,还能造化肥,造农用薄膜等等,对农业意义巨大。

同时,东德、波兰、匈牙利等国家,也向朝鲜出口了上万台农业机械,并对朝鲜开展农机技术援助,朝鲜迅速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

70年代末,朝鲜基本上告别了牛拉人耕的农业生产方式,95%的机械插秧,80%的机械收割,所有的农业灌溉全部都使用机械,朝鲜化肥厂每年产量达到了300万吨。

粮食种植全面使用化肥,再加上土地增加,这才实现的粮食产量翻倍。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有相当大的隐患。

第一是朝鲜土地很多都是新开垦的,土壤层本来就薄,机械耕作往往把下方贫瘠土壤翻出来,影响产量。

第二是朝鲜尝到了化肥的甜头,就只会依赖化肥增产,但大量化肥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只能用更多化肥,进入恶性循环。

用得久了,土壤会酸化板结,造成土壤退化。

第三是会造成对苏联石油的绝对依赖,而朝鲜最大的问题是它是一个贫油国,一旦外部能源断绝,朝鲜就会一夜回到解放前。

不过这一切朝鲜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全心全意地备战,准备解放整个半岛。

只不过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陷入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无力再支持朝鲜在东方发动一场统一战争。

再加上韩国在朴正熙时期实现了经济腾飞,国力大增,恐怕不怎么好打,思前想后,朝鲜最终还是放弃了统一战争的打算。

然而,朝鲜没有想到,自己为这场没有开始的战争所做的准备,会成为整个国家危机的诱因。

3 灾难的来临

几乎所有的危机,都是隐患的慢慢积累,然后突然爆发。

朝鲜的粮食危机,恰恰始于那些战天斗地的“伟大工程”。

去朝鲜旅过游的人都知道,铁路沿线的山上,基本见不到大面积山林。


这主要就是70年代朝鲜搞的“水稻上山”,把山林砍伐后成了农田。

据统计,1972年的时候,朝鲜的森林覆盖率还有74%,但到了2000年代,就只有40%了,也就是说占国土四分之一的面积,被开垦成了农田。

但是在世界农业界,普遍认为坡度25度以上的山坡是不适合开垦做梯田的。

因为坡度较大,经过雨水冲刷容易脱离地表,造成水土流失,落在山坡上的雨水,沿着山坡很快地向下流动,山坡上的泥土沙石也会被流水冲走。

这样坡田上肥沃的表层土壤就会慢慢流失,植物在贫瘠的土地上自然是长不好的。



更严重的是,被冲下来的泥石流,不仅会淹没山下的农田,冲进河流后还会造成河床泥沙淤积。

一旦进入强降雨阶段,就很容易让河流泛滥成灾,淹没两岸的农田。

你看,本来想增加粮食产量,结果因为这些建设,粮食产量反而降低了。

此外,朝鲜的“世界第八大奇迹”——西海水闸的负面作用,也开始慢慢显现。

西海水闸虽然能圈住一些淡水,但和大海并不是不连通的,有3间闸室36个闸门3条鱼路,所以时间久了,淡水咸化就成了必然。

直接导致了两岸的土地盐碱化,变成不适合耕作的盐碱地。

一直到现在,朝鲜的亩产都非常低,以水稻为例,朝鲜平均亩产是150公斤左右,而中国能达到500公斤。

这样看来,这座耗资40亿美元的拦海大坝,反而有点得不偿失了。

当然,更严重的是苏联解体。

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在匈牙利宣布解散。12月25日,苏联解体。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遗产,但连自己都养不活,全指望着石油卖钱呢,怎么可能便宜给朝鲜?

所以要求朝鲜用美元或黄金等硬通货结算。

可是朝鲜哪有美元?


之前的贸易都是来自经互会,贸易量占朝鲜的80%以上,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以卢布计价的以货易货交易,根本用不到美元。

你现在让朝鲜用美元去买石油,朝鲜也要能拿的出来啊!

所以苏联解体前,苏联对朝鲜的贸易还是53%,但到了1995年,直接掉到了3%。朝鲜的进口石油数量,从1990年的1847万桶,锐减到388万桶。


买不来石油,就生产不了化肥,无法给农田施肥,也无法给农机提供燃料,大批农业机械趴窝动不了,生产不了粮食。

同时依赖石油的各种化工厂也面临停工,只能看着这些工厂和农业机械一点一点锈蚀变成一堆废铁。

所以朝鲜的农业经济,似乎在一夜之间崩溃了。

如果这时候朝鲜能够引起警惕,可能还不会那么糟,可惜的是朝鲜实行的是配给制,也没有市场对供求价格的预警机制,决策者对粮食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

再加上80年代的粮食大会战中,朝鲜的基层干部为了完成增产指标,往往虚报产量,应付上级。

从虚报的数字来看,朝鲜的水稻亩产超过日本,玉米亩产超过美国,这可能么?

80年代末,朝鲜粮食字面产量已经接近1200万吨,远远超过朝鲜温饱线。

可能朝鲜觉得,就算减产一点,应该问题也不太大,错过了最宝贵的干预时间。

结果就是朝鲜在制定粮食统购计划时,没有考虑到实际上已经断崖式下跌的粮食产量

导致粮食上交后,农民根本不够吃的,于是只能上山自行开发耕地,结果植被破坏更加严重。

结果这种环境破坏,让朝鲜陷入万劫不复。

1994年至1996年,朝鲜出现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特别是1995年,朝鲜平安北道部分地区最高降雨高达845毫米(是2021年郑州暴雨的4倍),朝鲜全境一天之内集中降雨达到100至300毫米(接近郑州暴雨的水平),受灾民众近90万人。

如此严重的暴雨,哪怕植被没被破坏也扛不住,何况已经光秃秃的山岭呢?

结果仅这一场暴雨,就朝鲜境内三万亩梯田流失,四万公顷土地再也无法恢复。

多种因素迭加起来,朝鲜的粮食产量从巅峰时期的年产1100多万吨,1995年降到了345万吨,1996年又降到了250万吨!


这是啥概念?

朝鲜的温饱线是500万吨,也就是说,两个朝鲜人,只有一个能吃饱饭。


朝鲜陷入了饥荒当中,朝鲜不得不动员开展“一天只吃两顿的运动”,但成效不明显。

无数吃不饱的人,纷纷越过边境往中国跑,爆发了巨大的“脱北潮”。

1997年,“主体思想理论的构建者、朝鲜最高人民会议议长”黄长烨到日本寻求粮食援助,但无果而归。

他知道没有完成金正日亲自交给他的任务,不敢回国,所以干脆也“脱北”了,在北京转机时直接叛逃了韩国。

国内国际形势都非常不利,朝鲜对于政权稳定的安全感大大降低,开始研发核武器。

结果引发美国制裁,本来美国为了“经济援助换和平”,还给了朝鲜紧急食品援助。

结果美国一制裁,援助也没了,朝鲜的饥荒雪上加霜。

目前,关于朝鲜饥荒期间到底死多少人,不同的机构和研究者有不同说法。

死亡人数约为24万至350万不等,死因大多为饿死或因营养不良而病死,也成了朝鲜无法忘却的历史之痛。

4 另一种选择

70年代,面对世界粮价大涨而窘迫不堪的,不只有朝鲜,还有韩国。


可是韩国如今的粮食供给量,却达到了2500万吨,人均是朝鲜的2倍还要多。

明明面积差不多,韩国的耕地条件还不如朝鲜呢,为什么韩国就不会发生饥荒呢?

这是因为韩国走了另一条路。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贫油国韩国首当其冲。

他们可没有苏联廉价的石油可拿,进口石油开支从1973年的3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亿美元。

暴涨的油价导致韩国能源短缺,物价波动,外汇枯竭,赤字扩大,陷入大通胀,粮价也跟着暴涨,很多地方甚至爆发了抢米风潮。

朴正熙一看,就韩国这条件,要想吃饱,靠土地里刨食效率太低了,也根本实现不了粮食自给。

不如扬长避短,想办法赚外汇,有外汇了,粮食不就有了么?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比较优势做部分优势产业链发展,通过工业赚钱反哺农业。

比较优势理论是整个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由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首次提出。


李嘉图认为,如果每个国家专门从事自己相对最为擅长的行业,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所需要的所有其他产品,会获得很大的好处。

打个比方,比如Iphone,美国苹果负责设计,中国富士康负责生产,那么苹果自己能不能生产Iphone呢?

当然可以,但一定比中国富士康生产的贵。

因为富士康已经拥有了全部供应商和高效的产业工人队伍,相比苹果运行成本更低。

韩国就是如此,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产业,赚到钱后才能再走下一步。


不得不说,这个设想很好,但却耗费了整整一代韩国人的血汗。

比如,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你没看错,韩国也学社会主义国家搞五年计划)中,韩国重点加强轻纺、玻璃、水泥等轻工业,用这些轻工业的初级产品出口,换取外汇。

于是,各种承接海外轻工业品的小作坊遍地开花,大批农村青年来到城市,开始为韩国的崛起奉献血汗。

韩国发展经济学泰斗张夏准回忆说,“许多来自农村贫寒家庭的小女孩不得不在12岁时就离开小学去打工——为了“减少一个人吃饭”,也为了赚点钱,使至少一个兄弟能接受更多的教育。

还有男孩子都只能在工厂里接受盘剥,那里的条件使人想起19世纪“黑暗的撒旦磨坊”。

在纺织和成衣这样的主要出口行业,工人们经常要在非常危险且有害的环境中工作12个小时,甚至更多,报酬却非常低。

就这样,韩国人忍受着工资低而时间长的劳动,在足以致人伤残死亡的有毒或危险的环境中生产出产品,用来换取外汇,换来了国家的发展。

再比如,1974年9月,朴正熙提出:针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外汇危机,对策应到因石油危机而成为富翁的中东去寻找。


那时候的中东,除了钱啥都没有,迫切需要一场大基建。

韩国在越战期间帮助美军修建港口、机场、道路、兵营以及防御工程,积累了大量经验,又急需外汇,所以二者成了天作之合。

韩国政府甚至将很多军人提前退役,送到中东去挣外汇。

1974年,韩国在中东承包额为8900万美元,1975年就猛增到6.4亿美元,到1978年,已经达到了78.9亿美元!

整个70年代,韩国光建筑业在中东赚到的利润,就高达56亿美元。

韩国的十年贸易赤字总额,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也就是说,韩国仅靠建筑业,就基本抵消了石油涨价带来的影响,帮韩国挺过了难关。

但代价就是上万名韩国人因事故、疾病、战乱等原因死在了外国工地上。

就是靠着这些血汗换来的外汇,朴正熙才解决了国内的粮食问题,随后又卑躬屈膝去找日本,承诺不再强烈要求日本对过去殖民朝鲜的历史做公开道歉和赔偿,来换取日本大笔资金注入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日本在韩国投资了超过140个工业项目,日本资本一度高达韩国接受对外资本的50%,大批的工厂和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冒出来。

靠着这些技术和资金,韩国加速完成了工业化,并且很快在从贸易逆差国成长为贸易顺差国。

韩国的汽车、钢铁、重工、造船成为了出口创汇的王牌产品。

到了1986年,韩国出口贸易增长到了347.1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315.8亿,正式实现了贸易顺差,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助推韩国经济走上良性循环,一飞冲天。


朝韩关于解决粮食问题的鲜明对比,充分说明,小国,是没有资格搞独立自主的。


在没有外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再怎么折腾都是白费功夫,只能在大国主导经济体系中通过比较优势,做部分产业链才是生存之道。

5 世界大势

朝鲜和韩国的不同遭遇和现今的巨大差异,已经充分证明,经济只有联通才是王道。

各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做细分工,然后在全球化框架下互通有无,大家就都能过上好日子。

但是现在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美国2018年对华发起贸易战,现在又通过加强盟友关系,大搞“价值观外交”,推行“印太合作框架”。

其实就是想建立一个小圈子,把中国从世界经济链条上剥离,以“脱钩”来让中国失去市场,彻底遏制中国崛起。

不得不说,这一招非常狠毒,也的确打在了中国的弱点之上。

中国向美国的出口总量,占美国进口份额从22%已经下降到了18%。

当前外需不振,很多中小企业生存艰难,拉动经济下行。


但问题是,这种脱钩,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中国四处拉关系拉出来的吗?

不是啊!

是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把世界各国的经销商吸引过来的!属于水到渠成的自然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因为中国的比较优势,没有谁能比!

以世界每年要消耗的几十亿个打火机为例:

一个小小的打火机,无论是常见的引流芯、芯套、海绵以及电子装置、出气阀乃至印刷、包装材料、电镀喷漆,在中国,都有非常完善的供应链和上百家配套商,所以中国的打火机卖到1块钱,还有利润。

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做到?还有哪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能和中国比?

美国就算再搞“制造业回流”,能把打火机做到这么便宜吗?

美国就算再扶持印度墨西哥,能给他们配齐产业链吗?

毕竟这玩意虽然很小,但也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需要一定工业基础的,不是廉价劳动力多就能玩得转的。

所以,有比较优势在,中国就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也是全球第一(按照购买力平价指数)市场,还是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第一大贸易国。

这种情况下把中国踢出全球经济体系是不可能的。


与中国相比,美国除了有消费市场,是没有生产能力的,全球其它国家加在一起也没有中国的生产能力。

现在拜登联合盟友对盟友施压,要求盟友们对华脱钩,但盟友们也不傻啊!

我脱钩后的损失谁来补?

你美国补么?

不补的话,我干嘛要抛弃便宜的中国商品,去买更贵的美国货?

所以拜登越折腾,逆反情绪越重,越触动小国生存的根本利益。


结果反而是中东、东盟、南美集体左转,纷纷抛弃美元,与中国建立独立货币结算体系。

就连德国总理朔尔茨都表态,坚定支持全球化,反对与中国脱钩。

最近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访华,访华之前还专门和中国签了一笔中法使用人民币结算天然气的合同。

当这么干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形成趋势,而这种趋势就是世界大势,浩浩汤汤,谁也阻挡不了。


所以,在美国越来越封闭保守的时候,只有中国才有这个能力,重建全球化经贸体系。

不仅中国能给全世界带来发展机会,也能让小国在这个体系中利用比较优势有一口饭吃。

希望越来越多的国家,能够看清这一点吧。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国运     转折     朝鲜    
上一篇:朝鲜战场上“机动部队”的女兵《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女兵》系列 下一篇:专家:台海战争无法速战速决,中国实力远强于俄,美国只能二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