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当年是如何弄丢朝鲜的?
发布时间:2023-05-21 02:53:38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443
文/炒米视角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作为当时的“著名”历史人物,有的锅不背也不行,但总有些“聪明人”会“躲锅”。
本质上,清朝到了末期腐败落后,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不是具体某个人的责任。但是袁世凯毕竟当了朝鲜“太上皇”十余年,袁世凯一离开,朝鲜就丢了,不但朝鲜丢了,连北洋水师都全军覆灭了。
袁世凯不但没有背上“丢朝鲜”的锅,还被有些人视为“英雄”,甚至产生了如果袁世凯在,朝鲜不会丢,甲午海战不会败的荒唐逻辑。
袁世凯是个有巨大野心的人,他的仕途可谓另辟蹊径,最终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功模式。
因为朝鲜”壬午兵变”,袁世凯从26岁时追随“东乡悍匪”吴长庆去了朝鲜,因战功,被李鸿章举荐为“驻朝武官”,当时的品衔不过五品,在国内也就是个同知衔。在国内,当时捻军已灭,所谓“天下升平”。从底层几乎再难出头了。
但是在朝鲜,情况危急。日本人的势力在朝鲜不断搅弄风云,不断发生各种摩擦,政变迭出。而中法战争爆发,吴长庆回国。清廷实际“无暇顾及”,袁世凯留在朝鲜实际上就是在替朝廷分忧,而袁世凯的目的就是谋取政治资本。
袁世凯的成名作就是果断处理了朝鲜“甲申政变”。因此袁世凯在李鸿章的眼里重量就完全不一样了。由于当时的朝鲜在文化和体制上以及面临的处境上和清朝一样,所以袁世凯处理复杂局面的那一套在朝鲜如鱼得水(包括后来张作霖在东北的那套,总结起来就是“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但是袁世凯根本没有把朝鲜当做自己政治生涯的终点,他的目光在于大清国内。而清廷在朝鲜的局面是,除了袁世凯这种能表面维持的,竟无人可用。
袁世凯本来只是打算挂职锻炼,然后调回朝廷的,结果你把我丢在朝鲜?所以是只要能回去,我宁可掏腰包在朝廷里打点。
而李鸿章是只要你愿意在朝鲜替我盯着,要官给官,要钱给钱。李鸿章给袁世凯的职务是“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这是正三品大员,放在大清国内,也有资格称为清廷的高级官员了。从这个官名就可以看出来,朝鲜的事儿,你袁世凯代表清朝说了算吧,袁世凯事实上成为了朝鲜的“太上皇”。
而就在袁世凯在朝鲜当太上皇的十几年里,朝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实际上袁世凯也越来越兜不住。
袁世凯曾经建议李鸿章,要么把朝鲜吞并了,成为大清的一个省,这样决定朝鲜的事情也就不叫涉外了;要么干脆将朝鲜开放门户,把英法美德俄这些帝国主义全部引进来,利益均沾了,日本人打主意,就会有更多的人来管。
但是无论哪个方案,李鸿章都不能同意。因为李鸿章无论提哪个方案,注定在朝廷里掀起巨大风波。若是吞并朝鲜,仁义道德那套会把李鸿章骂臭;若是开放朝鲜门户,又会被骂丧权辱国。所以李鸿章只愿保持现状。
这样没前途的工作,袁世凯是一天都不愿意在朝鲜呆,哪怕是可以天天出入朝鲜后宫。
在袁世凯在国内不断花钱运作,在朝鲜不懈找”替选人”,终于赶在公元1894年7月中旬“溜之大吉”,成功逃离朝鲜,回国出任“山东巡抚”。
而就在袁世凯逃离朝鲜的仅仅一个月以后,就爆发中日甲午海战。不但朝鲜丢了,大清也是一败涂地。如果袁世凯真的留在朝鲜,只怕是不是左宝贵(牺牲了),就是叶志超(跑了)。
甲午海战的失利让清廷意识到,淮军已经彻底落后于世界了。海军已经没办法再搞了,但是陆军必须要迭代了。于是袁世凯再次冒出头,自荐小站练兵。从此彻底掌握了北洋六镇新军,成了近代著名的枭雄。但是新军从装备到制式的确都是现代的,然而本质上却还是袁世凯的私人部曲。
袁世凯虽然客观上可能对中国近代史是有一定贡献的,但是主观上仍然是做着他的皇帝梦的。
袁世凯“躲锅”的事情,让炒米想起“中日甲午战争”之前400年的“万历朝鲜之役”中的沈惟敬。
沈惟敬忽悠之功,决断之胆魄,绝对不比袁世凯逊色。沈惟敬主观目的不好揣测,但客观上牺牲了自己,为明朝争取了做战争准备的时间,从而打败了强大的日军,维护了与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遏制了日本扩张的态势。
如果沈惟敬也“躲锅”的话,作为一个白身,完全没必要参与进来;如果李如松惜名的话,也不会带着区区两千辽东铁骑参战追击日寇,历史上也不会有为人称道的“碧蹄馆之战”了;如果邓芝龙惜命,怕李舜臣再牛,也逃不过败亡的命运。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