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籍红军将领:长征时用1个排击溃敌军1个团
发布时间:2023-05-20 22:58:32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859
毕士悌,原名金勋,曾用名杨州平、杨宁、杨林,1898年出生在朝鲜平安北道。1910年8月《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年仅12岁的毕士悌与家人一起投身到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逐渐成长为平壤中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后因遭日本殖民当局通缉,毕士悌于1919年秘密来华,考入位于吉林通化的朝鲜爱国人士创办的武官学校。1920年毕业后,他奉命前往延边地区继续反日斗争。同年10月,他率1个连巧妙设伏,一举击毙日寇联队长,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朝鲜义军最终失败,毕士悌也由此清醒认识到:必须与中国人民共同抗日,才能获得本民族解放。于是1921年6月他赶赴昆明,以“华侨”身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6期,学习炮科专业。1924年初,毕士悌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婉言谢绝了校方想要他留校任教的建议,动身赶往当时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广州。文武双全的他,旋即被黄埔军校任命为学生总队教官兼第3期学员队第4队上尉队长。
在黄埔军校,毕士悌深受革命思想熏陶,于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期间,他还参加了多次讨伐军阀、平定叛乱的战斗,屡建功勋。1925年11月,毕士悌奉命前往著名的“叶挺独立团”任第3营营长,后重回黄埔军校升任中校教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毕士悌被中共中央派到苏联学习,很短时间内他就攻克俄语关。1年后,他又转至莫斯科步兵学校深造。1930年夏,毕士悌从苏联返回上海,后奉中共中央军委之命,前往东北参与领导抗日武装的组建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毕士悌深入吉林省磐石县,在当地小孤山主持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支中共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1军第4纵队。1932年7月,毕士悌辞别即将分娩的妻子,赶赴江西中央苏区工作。
从1932年秋至1933年5月,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毕士悌就历任红一方面师长、中央苏区劳动与战争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招收和训练新兵)、红23军军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等要职。1933年6月,毕士悌改任红一军团参谋长,他的上级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共和国元帅、时任军团长的林彪和政委聂荣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毕士悌随中央军委直属干部团一起行动。此后,他历经惨烈的湘江阻击战、二克遵义等战斗,曾1天强行军120华里夺占娄山关,确保了中共中央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遵义之战后,毕士悌出任干部团参谋长,又在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强渡金沙江等战斗中立下卓越功勋。特别是在1935年4月夺取皎平渡的战斗中,他亲率前卫连一昼夜急行军180华里,趁夜色掩护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不损一人便占领了渡口。
之后,他又带领1个侦察排强行军40华里,一举攻占1个连的敌人扼守的火焰山隘口,继而在后续部队支援下,以伤亡12人的微小代价击溃敌人1个团,占领通安州,保障了整个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任务的胜利完成。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11月初毕士悌奉命调任红15军团75师任参谋长。在随后进行的直罗镇战役中,他指挥部队追歼残敌1个营,毙敌师长牛元峰,为中国革命扎根陕北献上奠基礼。
1936年2月,为宣传中共抗日主张,打通抗日路线,毕士悌率部东征山西,不幸在2月20日晚突破黄河天险的战斗中被敌人子弹打穿腹部,2天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时年仅38岁。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气质那么好还来看小甲的文章,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