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山之一角,浅谈传统武术)
发布时间:2023-04-09 16:40:33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335
韩青松 一极课堂
初到比利时,安顿生活之余最大的烦恼便是如何开展我的调研。尽管已在暂居地的邻近城市寻找到一个武术俱乐部作为调研样本,但每周仅一次的志愿教学与田野参与让我感觉不是很满足,我就琢磨着怎么在自己访学的大学校园制造点动静。
一来,想要脱离武术爱好者的场域去看看普通大众的惯习,看看普通人是否会对中国武术感兴趣;二来,孔子学院在欧洲高校普遍开花,武术基本是必设课程。我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所以找到志趣相投的外国学生想必也不是难事。于是,我便采用守株待兔的策略,利用闲暇时间去校园的运动场地卖艺,要么练练二十四式太极拳或是八段锦,要么练练竞技武术套路的基本功与规定拳。为了提高效率,我还专门挑人多的时候前去训练,等待着那个有缘人的出现。
谁曾想,连续两周的尝试均空手而归,唯一上前询问的还是一位中国留学生。正待我铩羽而归之时,第三周终于得见希望:一对推着宝宝散步的外国夫妇驻足观看,我卖力地练了一会儿便主动上去攀谈。原来,宝宝的爸爸是个Kung Fu迷,因为看功夫电影而喜欢上了Kung Fu,自己便照着网络上的教学视频自学自练。
我与乐手的第一次训练场景
他告诉我,他是一位专业的乐手与网站管理员,目前已经是两位宝宝的爸爸。从90年代起,他学习了两年的日本柔术,紧接着又去学习了咏春,在成立了家庭后便开始照着视频自学。到目前为止他已经自学了十二路弹腿、五步拳、少林连环拳、二十四式太极拳、传统杨式115路、白鹤棍、少林齐眉棍、少林阴手棍、八段锦,还有一点点九节鞭。我这一听吓了一跳,学竞技武术套路出身的我,可没学过这么多套路,我这是不是班门弄斧了?所幸的是,他虽然学了不少套路,但都是照着视频比划,很多动作路线他看不懂,而且也没有练过基本功。
在他心目中基本功很重要,这正是他所欠缺的地方。而我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他的需要,我愿意免费教他基本功也促成了我们俩的教学关系(备注:在欧洲,体育俱乐部基本都是收费的,在他看来我是个例外)。此后,我们双方都有空时便相约训练,我带着他练习基本功,帮忙纠正他自学过的套路,他也邀请我去听他们乐团的专场演出。从分享的照片可以看出,尽管早已过了练习基本功的最佳年龄,但一招一式之间无不显示出他的认真与热爱。Kung Fu是他的爱好,更是融入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基本功练习从五步拳开始
当然,故事只是引子。仅从我个人在大学校园的实践经历来看,尽管孔子学院开设了武术课程,但武术的受欢迎程度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武术在海外传播的优劣已有很多学术成果做了更为专业的论述,我们暂且将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放在一边,我只讲一些背景知识供大家参阅思考。
从我一年的海外生活感受来讲,体育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是社会生活的正常构成,学校、社区、俱乐部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氛围,体育在身体层面的刻板成见很是微弱。我所在学院L楼的1至2层是学校与社会共建的体育俱乐部,学校安排的Sport-Mix每天会组织不同的体育项目活动(多达30多个);周边的中小学生与家长会共同参与周末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令你感到这里的体育是真正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从当地人所具有的体育传统,所开展的体育项目,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所接触到的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的丰富程度等等因素来看,中国武术作为他们眼中的新兴体育项目并非一个必须选项。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武术进入了欧洲就一定会有人喜欢,就一定会有人参与习练,即使我们有功夫电影这一有利的视觉资源。在海外大众普遍有运动能力、会科学锻炼、有诸多选择的背景下,武术应该是在与当地体育文化的对话中、碰撞中不断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体育项目。(为避免争论,在此我们不讨论海外传播中武术是体育项目还是文化的问题。)
另外,我所在大学很早便开设有日本柔道、空手道、剑道、合气道。这些日本武技项目每周有固定的开课时间,教练全部为来自日本的专业教练(有一位教练甚至白发苍苍),每堂课的上课人数基本都达到限制数量,而学校开设的武术课程参与人数却不甚理想。从这点来看,早于20世纪初进入欧洲传播的日本武技,无论从教练的选派、教学的规范、受众的数量、学员习练的频率等方面均令人侧目。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使用Kung Fu而没有使用中国武术,因为从这位乐手的习武经历我们可以推论,以功夫电影、功夫教学视频作为启蒙的海外武术爱好者怕是不在少数。从个体情感来讲,他们更愿意使用Kung Fu来代表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武术。Kung Fu也代表着传统武术,欧洲大部分的武术爱好者属于传统武术群体,为何使用Kung Fu大家想必也能知道一部分原因了。
周末由社区、俱乐部组织的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
作者简介:
青松,在读博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武术五段,研究兴趣为武术跨文化传播。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