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热搜
唐士其:老子哲学中“无”的三重含义——一个比较哲学的考察
老子哲学,以及一般而言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根本差异,就是前者不仅不预设一个与观察对象无涉的观察者的存在,而且把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互动视为认识过程的基本特征、以及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庄子对此有明确的体认。他表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齐物论》)所谓的“言”,就是人对天地万物的描述与认识,是知识。这种知识是“我”的知识,而非某种超验的、或者“客观的”、“永恒的”知识。从中国传统思想的角度来看,认识过程中并没有“客”的存在(无论作为“客体”的认识对象还是不带主观偏向的“客观”的观察者),因为人对世界的观察和了解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纯粹”的知识,而是要通过这一过程实现自我的反观和内省,从而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和提升,此即所谓“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老子》第二十三章。下引该书只注章数)孔子甚至表示:“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为政》)
发布时间:2023-06-16 11:06:33
作者:互联网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