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乐作舞:跳出国门的优秀民间民族舞蹈
发布时间:2023-09-15 20:36:42 作者:红河旅游 浏览量:345
点击题目下方红河文旅,了解更多文旅资讯。
编者按: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旅游市场的推动引导下,文旅融合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兴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文化遗产旅游已然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平衡越来越受到关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遗产保护标准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成为未来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截至目前,红河州共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65项、州级184项、县级881项。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了解非遗丰富内涵,文旅头条推出'红河非遗'专题,弘扬“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展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深层次的良好业态。
(滑动查看编者按)
红河非遗系列稿件(八)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乐作舞》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乐作舞》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哈尼族、彝族古老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
《乐作舞》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红河县为代表的哈尼族、彝族村寨。跳“乐作”,彝族民间称“载比”,哈尼族民间称“哈塞塞”,又名“龙纵撮”。
《乐作舞》发源、发展、传承的历史已有1000余年,由十套舞步和两套音乐旋律组成,分别为:勒国赫(玩耍调)、果呆赫(踩荞调)、载则莫(撵调)、欠国等(斗脚)、参步弦(三步弦)、门送赫(找对象)、彦哼载(经线)、载擦莫(擦背)、龙彻果(游调)、阿谷埂赫(摸螺蛳)、载否莫(翻身)、舍赫。跳《乐作舞》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的限制,舞前以“勒国赫”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人声为引子,相约人们来共舞,在“舍赫”和谐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
王里亮等一批哈尼族、彝族《乐作舞》传承人曾多次到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进行民族文化学术交流,并得到了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跳《乐作舞》有乐器伴奏或无乐器伴奏两种表演形式,作为哈尼族、彝族人民娱乐、喜庆、丧葬祭祀等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乐作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传承性。
逢年过节、喜庆丰收、休闲娱乐、青年男女择偶配婿都跳《乐作舞》。特别是红河县阿扎河乡的哈尼族、彝族,每到十月年、六月年(矻扎扎节)、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一起跳《乐作舞》。
《乐作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瑰宝,它不仅是边疆各民族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媒介,而且是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友谊、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每当跳起《乐作舞》,人们都会情不自禁的进入“与自然同欢,与天地同乐”的忘我境界。
文字丨孙思漫
图片 |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丨陶优
审核丨代基凯 陈大衡
运维 | 云南就爱去旅游文化传媒
各位小伙伴,红河文旅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积极来稿哦!
投稿邮箱 : hhlysck@163.com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