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坐拥113万军队,50年吃不完的粮草,为何灭亡的如此之快?
发布时间:2023-09-09 14:09:20 作者:鱼羊秘史 浏览量:336
隋朝国力之强,与汉唐大帝国相比,可谓不遑多让。
隋朝三征高丽时,能够发动113万大军。隋朝人口达4600余万,也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
隋朝的动员能力也相当强,七八年间,动员超过3000万人次的役夫,开凿了大运河、扩建了长城。
国内储积也十分封厚。隋朝在各大都会的附近设置了许多国有粮仓,位于洛阳以东洛河入黄河河口处的洛口仓,共有粮窖3000个,每窖存粮8000石,合计存粮达24000000石,约合25.44亿斤。隋朝灭亡后,经过历次义军与百姓的洗劫,据唐朝人估算,仍能持续供应五六十年。
隋朝对周边各少数民族也具有碾压性的优势,突厥可汗向隋朝称臣,吐谷浑也被隋朝完全压制。高句丽虽然称雄与东北一隅,但完全无力挑战隋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隋炀帝手中,短短十三年就迅速从辉煌的顶端跌落,被农民大起义撕的粉碎。那么原因到底何在呢?
其一是民众贫穷至极。
隋朝的富裕有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暴富。为什么这么说呢?汉朝从开国到极盛,历经汉高帝、吕后、文帝、景帝六七十年,才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唐朝从开国到极盛,经历了高祖、太宗、高宗、武后、玄宗近一百年时间。宋朝经济极盛大约在仁宗时期,也花费了六七十年时间。明朝经历太祖、成祖两代国力极盛,时间大概五六十年。清朝在康熙末年勉强算作到达鼎盛,也有七八十年时间。
而隋朝,从581年建国到605年炀帝接手达于极盛,才短短24年。其财富积累的速度远远超过历代大王朝。中国古代是非常单一的农业自然经济,通过农业生产积累财富的速度是一定规律的,所以其他朝代从创业到鼎盛都在六十年左右。隋朝这么快的积累,显然不正常。奥秘是什么呢?
根子在隋文帝,作为开国皇帝,他的性格十分偏狭,做事有时非常偏激。隋朝开国后关中经常遇到饥荒,因为地狭人多,这一问题只能依靠调拨关东粮食解决。
后来就有人借此提出,国家有灾年有丰年,应当把丰年的粮食拿出一部分来,由国家牵头建设义仓,把百姓的粮食放进去,待荒年拿出来救灾。
这个建议的初衷不错,但是隋文帝把他搞歪了。起初百姓愿意响应号召存粮入仓,反正都是给备荒。隋文帝却给百姓定了存粮标准,上等户每年交一石,中等户每年交七斗,下等户每年交四斗。绝对量虽然不多,但架不住年年交。而且这是正赋之外的硬性摊派,不交不行。后来交着交着果然变了味儿,朝廷把义仓管了起来,没有皇帝的诏旨一律不准使用。这就等于侵吞了百姓的财产。隋朝短短二十多年积累起天文数字的存粮,其实就是从农民手中硬抢起来的。
本来民间依靠丰年的储备,还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结果被隋文帝连续二十多年硬抢,老百姓都被抢成没有积蓄的穷光蛋,一有水旱灾害,马上就会出现大面积的饥荒。而隋文帝却偏偏不让随意放粮,导致民间越来越穷。
而隋炀帝当政时,还不顾民力几乎枯竭的实际,大兴土木,开凿运河,大修宫室,修补长城,三征高丽。搞的民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走投无路的百姓,只好揭竿而起了。
历代王朝,因饥荒暴发农民大起义,往往都是在王朝后期,唯独隋朝在开国三十多年就暴发,而且规模极大,力量极强,都是对国家横征暴敛政策的极端反应。
其二是统治集团分裂。
隋文帝父子极其猜忌。开国功臣中,但凡位高权重的,都受到残酷的政治迫害。隋朝最有才能、老成持重的高颎,帮助隋文帝夺位、建立各种制度律令,但他功劳太大,威望太高,引起文帝的不安,于是被罢官留爵。炀帝即位后,横竖看不惯高颎,又因为废立太子一事中高颎不支持杨广,产生了严重的政治矛盾,炀帝遂将高颎杀死。
另一位开国功臣杨素,他的功劳不亚于高颎,但因为懂得逢迎文帝,又出尽心这帮助炀帝夺嫡,一度受到炀帝的尊重。但他权势太炽,炀帝也甚为猜忌。后来杨素得病不治,甘求个人一死而保全家平安。
其余武将如虞庆则、王世积、贺若弼、史万岁,文臣如薛道衡、张衡、刘昉、王景等,凡是功劳、名头响的,全都遭到文帝父子的毒手。
隋朝开国时的重臣李穆的儿子李浑孙子李敏,也因为各种原因,被炀帝诛杀。李敏还是隋文帝的外孙女婿,一度与炀帝关系比较亲密。
唐国公李渊因为身居太原这种重兵之地,也备受猜忌,只不过李渊一直非常低调,又远离长安这个政治中心,幸免一死。
隋朝高官显贵们可以说一直活得战战兢兢,稍不注意便有杀身之祸。时间一长,都与皇帝离心。大业九年时,隋炀帝不顾朝野反对,强行发动第二次东征高句丽之战,杨素的儿子、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公然在黎阳扯旗造反,声言要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后来虽然被镇压下去,但他无疑点燃了高官集团对炀帝的忿恨,后来隋末各地掀起农民起义的巨浪,隋朝各地的官员也都摇身一变,割地一方称王称霸。这样众叛亲离的一个王朝,还有什么力量能支持下去呢。
作者:票非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