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的“黄埔军校”,朱德称为“革命熔炉”
发布时间:2023-08-31 17:38:42 作者:小院之观 浏览量:288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建于公元1909年,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从1909-1935年共开办22期,培养人才9000余人,其中华侨学生500余人,朝鲜籍学生30余人,越南籍学生70余人。
1935-1945年,这里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第五分校。学校开办期间,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朱德元帅、叶剑英元帅及周保中将军等曾毕业于这所学校。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时期重要的革命据点。许多讲武堂毕业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1988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在昆明市翠湖西路与翠湖南路交叉处,西界钱局街,北接西仓坡,包括今天的云南省图书馆、省科技宫在内的范围,占地4万平方米。
如今的昆明,已经看不到战火的痕迹,但那段风云历史,还是随着讲武堂旧址保留下来。
讲武堂的主楼至今还保存着,是中国古老的走马转角式二层土、木石结构建筑,分东、南、西、北四幢楼房,各长120米,宽10米、高12米。各楼对称衔接,浑然一体,呈正方形四合院。
南北楼当时为学生宿舍,南楼中部突起,为阅操楼。今科技宫一带是当时的阅兵集合场地。西楼为上课教室,西北面的平房是当时的礼堂。东楼是办公的地方,建筑格式特别,宏伟的东楼及门牌展现在行人面前,与翠湖公园相映生辉。
那么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如何创立的呢?
清末统治者为推行“新政”,要培养一批新的军事人员和建立新的武装力量,命令各省选拔留日学生,到日本人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以备回国充当各级军官。并计划在全国组建陆军36镇(镇相当于师)。遂令陆军部开设一系列军事学校,在威海卫设立海军学校,在保定设立军官学校,又在青海、西安、南京、武昌、云南等地设立武备学校,陆军中学和小学。公元1909年,又在极少数省创办讲武堂。
云南当时先后于公元1899年在巡抚衔门创办了武备学堂,每期招生80名,修业3年。学业不分科,步、骑、炮、工、测绘都学,共办3期,毕业生千余人,后并入陆军讲武堂,著名爱国将领杨杰,刘祖武等人毕业于该校。
公元1906年3月,又成立云南陆军小学堂,每期招生百余名、年满15~18岁具有一定文化的青少年,学业三年,前后共办四期,至1911年后改为干部学校。后随援黔军出征,学校建制取消。滇军名将罗佩金、李烈钧曾任总办(校长)。
中法战争后,云南处于英、法列强侵略势力之间,民族矛盾日愈激烈,清政府为了加强边防,对付民族民主革命,特派满州大员锡良到滇接替丁振锋云贵总督之职,组织新军。
锡良了解到,云南防务只有巡防军万余名,分驻三逛,使用武器很落后,难以应付战斗需要,决定着手组建新军第十九镇。
他一面招募兵丁,一面动用云南积存落库现金数万两,向德国军火商购买手枪、步枪、机关枪、管退炮等武器。
云南十九镇组建后,培训新军中下级军官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锡良深感云南原有的各类军事学校层次太低,不能承担此任,于是决定另办新校。经上报陆军部批准,于公元1908年开始筹建云南陆军讲武堂。
后来,锡良调任东三省总督,遗缺由广西巡抚李经羲继任。
李未到任期间,由云南潘台沈秉坐护理,沈积极筹备讲武堂,撤销武备学堂,以原任武备学堂总办高尔登为云南讲武堂总办。同年12月,中国留日士官生毕业。筹办讲武堂的胡文澜向沈秉望呈荐李根源回滇主办讲武堂。
公元1909年3月,沈秉电调云南学生李根源回滇。
李根源遵照沈的指示,积极进行筹备,选校址,组建机构、制定章程、编写教材,招收学生,聘请教师、购置通讯、卫生医疗、教学设备,于公元1909年9月15日正式开学。
11月,新任云贵总督李经羲莅任,对李根源才能大加赞赏,以后,高尔登自愧无能辞去总办职务,李根源接任。
李根源是云南腾冲人,同盟会员。公元1909年由日本回昆明,任讲武堂监督,筹办开学事宜,旋升总办。他主持讲武堂期间,以“坚忍刻苦”为校训,卫国卫民的教育思想指导师生积极进行反清反帝活动。他主持制定的校训、校规、组织结构、教育科目,为讲武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另外,云南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一唐继尧亦和讲武堂有过密切关系——唐继尧曾任讲武堂教官,监督。
1913年后,唐继尧主滇期间,大力整顿讲武堂各种规章制度,宏其规制,严格管理,锐意改革广招生源,大量招收海内外爱国志士。讲武堂招收华侨学生,由云南督军唐继尧开其先河。以后,他还仿照中央陆军大学举办过高级军官培训班,是讲武堂校史上著名改革者,也是云南近代高校创建史上的奠基人之一。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怎么教学的呢?
清末,首任总办(校长)高尔登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小,只有甲、乙、丙三班学生,每班80名。对学生的训练只有步、炮两科。招收学生主要是十九镇(正规军)和巡防营(地方军)中下级军官。
这部分学员素质较差、多为旗人子弟,或者官少爷,陈规恶习很深。
李根源接任后,即着手改组,扩大组织机构,招收一批留日归国的知识分子到讲武堂任教,有的委派到十九镇带兵。如罗佩金、唐继尧、刘存厚等等。他们富于革命思想,受过新式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反动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们在讲武堂形成核心力量,发展组织,控制新军。
这批教官的政治倾向和军事文化素质决定了讲武堂的性质和发展,这与清政府的初衷恰恰相反,云南讲武堂已成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团结革命力量的核心。
此外,又开办学生丙班生,招收17到22岁、初中以上文化的知识青年就读。
当时,有两个四川青年,千里跋涉到昆明报考讲武堂。一个叫朱建德(幼名朱代珍),一个叫敬镕。
考试后,两人成绩均合格,但放榜时,却只录取了敬镕,朱建德大惑不解。
后才得和,敬镕报名时,把籍贯改为云南昭通府大关厅。朱建德才恍然大悟,原来讲武堂最初只招收云南籍子弟。
建德落榜,盘缠用尽,只好在滇当兵。由于他有文化,思想先进,经罗佩金推荐,再次投考讲武堂。这次他多了个心眼,报考时冒籍填写为临安府蒙自人,并去掉“建”字,改名朱德。于是被讲武堂录取在丙班。
他就是后来名震中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的第一元帅。
讲武堂实行管教一致的原则,学校设校长一人,校部下设监督处(即教导处),负责全校教育事宜;提调处;负责人事和对内外事宜;编修处:负责内外文牌;财务处:负责会计财务;军医处:负责医疗和卫生。
学校组织方面,设有四个兵科:1.步兵科,2.骑兵科,3.炮兵科,4.工兵科。此外,还制定了疫室、讲堂、饭堂、卫生,外出等五项规则。在科下设队、队之下设区分队。十六期以后取消各兵科,设“学生监”。所有机构,按规章办事,细致认真,一点不得随便。
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军事学科为主,普通学科为辅。注重爱国和民族气节的思想教育,以达鼓动反清,反帝的目的。
军事学科有战术、筑城、兵器、地形、交通、马术、测绘等;应用军事科学有图上战术、测板测图,筑城实施、战术实施等;普通学科有国文、伦理、历史、地理、算术、代数、三角、几何、英、法、日文等等;术科有制式、战斗、射击教练、野外勤务等。
民国以后,军事学科又增加战术学、兵器学及机关枪操演、工兵布雷,沙盘教习等,特别注重操典训练。学生学习到毕业时,将学会师团的战术、军的战术上应用方法。能指挥一军人作战,也就能指挥大兵团作战。
当年在特班生中,朱德和朱培德很有名气。两人学习成绩优异,学术皆精,军事操练中动作标准敏捷,被誉为“模范二朱”。
为了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教育、武堂特设“伦理课”和“精神讲话”,教官们在讲台上讲述岳飞、史可法、李自成故事;同盟会成员黄航英通过秘密发展会员,建立组织,并传阅《民报》、《天讨》、《汉声》、《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夏声》、《云南杂志》、《新世纪》等进步书刊,宣传孙中山“振兴中华”民主革命思想,使讲武堂师生渐渐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人人都做着反清反帝起义的准备,把讲武堂办成民主革命的重要据点。
云南讲武堂从公元1909年第一期算起,到1935年结束,共开办了22期,培训生员9000余人,朱德、朱培德、金汉鼎、范石生、杨希闵、董鸿勋、王均、唐淮源、项铣、胡英、卢涛、马珍,鲁子才等一批将帅,都出自特班。
曾经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已经在198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997年被云南省委、昆明市政府定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修饰一新的走马转角楼大楼,立在翠湖西畔,形成昆明风景名胜地区的一个新亮点,让人向往,让人崇敬。
现今的讲武堂建筑面积有7544平方米,占地面积23000余平方米,建筑格式古老而特别,南楼修复后,管理部门收集整理学校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及实物,开设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校史”展览,楼下还设置了“辛亥革命在云南”、“护国运动”等展览内容。
1993年西楼修复后,又开设“云南英烈展”,东楼修复为“昆明跆拳道培训学校”,办班培训青少年爱好者;一部分为“民建昆明瑞勋高考补习学校”所用;另一部分为“云南青年进修学院”和“爱因森软件技术培训基地”使用。
北楼修复后,为“昆明老照片展览”,600余幅老照片和100余件实物映证百年前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纪录中国社会历史,是中国晚清社会的缩影,是昆明古城复活的地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是人们寻根问祖的“祠堂”。
朱德元帅生前评价云南讲武堂是座“革命熔炉”,其夫人康克清听说云南讲武堂在旧址上筹办校史陈列,1991年,亲笔写下“革命熔炉”四个大字,请中国革命博物馆罗歌先生送来云南,转交到讲武堂纪念馆。
讲武堂自1991年11月开放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其中有台湾省武校学生重游故地以慰思乡之情;有历经岁月风雨的党外民主人士;有慕名而至的省内外学者,游者;有追忆前辈的讲武堂师生的家属;还有众多的各界人士,及各大中学校的学生前来参观。
云南地处边境,曾经发生过无数纷争,这也是讲武堂最初创办的原因。
云南,除了有美丽的风景,怡人的气候,多样的民族风情,更有悠久的历史。
不要以为这里地处西南便是荒芜之地,想想战争年代,名校、名师、学子、机关纷纷西迁,长途跋涉从越南避入云南,暂居昆明,就能明白,这里是多么怡人的地方。
无数将士在这里奋勇抗敌,众多名人在这里留下印记,自然也用鬼斧神工,造就玉龙雪山、滇池、石林等众多景色。
有机会,一定要到昆明走一走,看风景,品人文,也走进时间的留影,在旧址里,了解真正的历史。
收藏